摘要:各位看官,咱们今天不聊风花雪月,聊点刺激的。话说大唐开元盛世,那叫一个气派,可偏偏有这么一位绝世美人,硬生生把这盛世唱成了挽歌。她就是杨玉环,人称杨贵妃。那年她38岁,在逃亡路上,被逼着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一棵梨树下用白绫了断了。这是正史《旧唐书》、《新唐书
各位看官,咱们今天不聊风花雪月,聊点刺激的。话说大唐开元盛世,那叫一个气派,可偏偏有这么一位绝世美人,硬生生把这盛世唱成了挽歌。她就是杨玉环,人称杨贵妃。那年她38岁,在逃亡路上,被逼着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一棵梨树下用白绫了断了。这是正史《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得清清楚楚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铁血事实。
故事本该到此为止,可戏剧性的转折来了!等到几年后,唐玄宗从四川回来,江山虽然变了味,但他心心念念的还是他的“玉环”,偷偷摸摸派人去马嵬驿想给爱妃换个好点的“住所”。结果,人回禀说,挖是挖了,可那包裹尸身的紫褥还在,尸体却不见了,只剩下一个破碎的**“香囊犹在”**!
我的天,这不就成了悬案吗?一个被禁军将士亲眼看着缢死,并确认下葬的贵妃,尸首竟然不翼而飞?难道真如坊间传言,她根本没死?或者,是有人在她死后,偷偷摸摸做了什么“手脚”?今天,咱们就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这位唐朝顶流背后的“失踪案”究竟藏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秘密。
我们把时间拨回到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的冬天。彼时的唐朝,看似烈火烹油,实则内部已经烂透了。北方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一个靠着唐玄宗宠信一路爬上来的“干儿子”,打着“清君侧,反杨国忠”的旗号,浩浩荡荡地反了。这个消息对于沉浸在歌舞升平中的唐玄宗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可能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手提拔的宠臣,会成为大唐的掘墓人。
安禄山叛军势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潼关。长安城里开始人心惶惶,老百姓都慌了神,皇帝陛下也坐不住了。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十二日,这位七十多岁的老皇帝,带着杨贵妃、宰相杨国忠(贵妃的堂兄),还有一队禁军,仓皇离开了繁华的长安城,目标是相对安全的蜀地(四川)。这场逃亡,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狼狈”。
逃亡的队伍,一路上缺吃少喝,士气低落到了极点。随行的禁军将士们一个个怨声载道,心里的火气无处发泄。他们都清楚,这场仗打到这个地步,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而人祸的源头,大家心照不宣地指向了杨国忠。这位宰相,仗着妹妹杨贵妃的宠爱,胡作非为,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搞得民不聊生,大家早就看他不顺眼了。
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部队实在走不动了,停下来休整。这地方,成了历史的转折点。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这位负责保卫玄宗的禁军头头,瞅准了时机。他对士兵们一顿鼓动,把所有的怨气都引向了杨国忠。“今日天下崩离、陛下震荡,难道不是杨国忠侵害、剥削民众,才这样子的吗?如果不杀他以谢天下,怎么平息四海人心的怨愤呢?”话音刚落,士兵们情绪彻底爆发了。
马嵬驿的兵变,来得又快又猛,谁也没料到。在场军士被陈玄礼这么一煽动,仇恨就像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他们首先瞄准了众矢之的的宰相杨国忠。杨国忠当时正准备在驿站吃饭,哪里想到大祸临头,他想逃,但哪里跑得过气势汹汹的禁军!
说时迟那时快,乱军一拥而上,可怜的杨国忠被当场抓住,被乱刀砍死,死状极其惨烈,可以说是被“寸斩”。这还不算完,乱军杀红了眼,又把杨国忠的儿子、韩国夫人(贵妃的姐姐)等杨家亲戚也一并杀了,简直是“血洗”马嵬驿。士兵们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发泄着对杨家长期专权积压下来的愤怒和不满。
杨国忠死了,大家以为事情该告一段落,可以继续赶路了。可谁知道,事情才刚刚开始。杀完杨国忠,陈玄礼和其他禁军将领们,并没有立即收手,而是围住了唐玄宗休息的驿站,个个带甲持兵,摆明了不肯退去。
唐玄宗吓得脸都白了,赶紧出来安抚。他问陈玄礼,杨国忠已经被你们杀了,还有什么不满意吗?陈玄礼的回答很直接,他说,杨国忠是死了,可“贼本尚在”。这话里的“贼本”,指的不是别人,正是杨贵妃。士兵们认为,贵妃是杨国忠的靠山,也是导致皇帝沉迷享乐、大唐衰败的“祸水”,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
“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这句话,简直是判了杨贵妃死刑。士兵们的意思很明确:只要杨贵妃还在,军心就稳不住,这个国家就救不回来。
面对数千名暴怒的禁军,唐玄宗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他最宠爱的女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另一边是自己的性命和摇摇欲坠的江山。他当然不想杀杨玉环,毕竟这位美人是他几十年来最大的精神寄托,可禁军将士们一个个杀气腾腾,不依不饶,摆明了不杀贵妃就不散。
唐玄宗试图讲道理:“国忠败坏朝政,理当诛灭,然贵妃久居深宫,何罪之有?”这话合情合理,杨贵妃确实没有直接参与杨国忠的贪赃枉法。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士兵们需要的是一个发泄口,一个能让这场“祸乱”画上句号的象征性人物。他们要的不是法律上的公正,而是情绪上的“正法”。
双方僵持不下,场面一度非常紧张。这时候,唐玄宗身边最信任的宦官高力士,这个看遍宫廷风云的老油条,站了出来。他深知此时此刻,皇帝的安危高于一切,私人的感情必须让位给政治的需要。他悄悄地对玄宗说:“陛下难道忘了,现在他们都在谋反,陛下自保最重要!若贵妃不死,将士们怎么会停止喧哗?一旦他们作乱,陛下的安危何存?”
高力士的话,字字珠玑,直击要害。唐玄宗终于明白,为了活命,为了大唐不彻底崩溃,他必须放弃杨贵妃。这对于一个曾经拥有至高权力的帝王来说,是何等的痛苦和耻辱!他召见杨贵妃,做了最后的诀别。史书没有记载他们说了什么,但想来,定是一场肝肠寸断的对话。
在命运面前,曾经“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也只剩下了无助。她知道,从她被册封为贵妃的那一天起,她的命运就与大唐的兴衰紧密相连。如今大唐出了问题,她作为帝王最宠爱的女人,成了最好的替罪羊。
最终,唐玄宗万般无奈,下令由高力士去执行。高力士没有让贵妃暴露在愤怒的士兵面前,而是将她带到了驿站旁边的佛堂里。在那里,杨贵妃被赐予了一条白绫,在佛堂前的一棵梨树下自缢而死,时年三十八岁。白居易的《长恨歌》把这一幕描绘得无比凄凉:“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贵妃死后,为了平息军士的怒火,唐玄宗还特意召见了陈玄礼等将领,让他们亲眼查看了杨贵妃的尸体,确认她确实已经死了,军士们这才相信,杨家兄妹的势力被彻底铲除了,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大家脱下盔甲,向玄宗叩头请罪,表示愿意继续护送他前往蜀地。
这场兵变,虽然结束了杨贵妃的生命,却暂时稳住了军心。杨贵妃最初的安葬非常草率,正史记载她被安葬在驿站西边的道路侧边。在战乱和逃亡的途中,没有人顾得上体面,只是用紫色的褥子包裹了她的尸体,草草地就地掩埋。这是当时为了赶时间,也是为了避免夜长梦多,让军士们彻底安心。杨贵妃的死,是以一个悲剧女性的身份,为唐玄宗的生命和政权做了最后的“献祭”。
马嵬驿兵变之后不久,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这让玄宗大受打击,但木已成舟,他只能接受。等到了安史之乱平定,唐玄宗终于回到了长安。虽然重新踏上了故土,但他的心却始终停留在马嵬驿那棵梨树下。
回到皇宫,眼前的奢华再也唤不回他昔日的快乐。他常常想起杨贵妃,夜不能寐。这位老太上皇,抑制不住对亡妃的思念,决定去给杨贵妃改葬,让她能够体面地安息。他秘密地派了一个亲信的内官,也就是中使,带着旨意,前往马嵬驿,准备将杨贵妃的遗体挖出来,重新安葬在一个更好的地方。
然而,这件事情并不简单。虽然叛乱平息了,但当初诛杀杨国忠和逼死杨贵妃的那些禁军将士,仍然是朝中的重要力量。改葬杨贵妃,无疑是在挑战他们的底线。礼部侍郎李揆听到风声,赶紧上书劝阻。他直言不讳地指出:“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
李揆的意思很明确:当初士兵们杀杨国忠和杨贵妃,是为了国家大局,是为了平息民愤。现在你刚回来就急着给杨贵妃改葬,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将士们,皇帝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心里还记恨着吗?这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和恐惧,一旦重新激起兵变,后果不堪设想。唐玄宗虽然思念心切,但毕竟是老江湖了,也意识到了政治风险,只好暂时作罢。
唐玄宗虽然明面上听从了大臣的建议,但对杨贵妃的思念却从未停止。他实在忍受不了爱妃暴尸荒野,在无人问津的驿站道旁。于是,他最终还是秘密地下了命令,私下派人再次去马嵬驿,偷偷地进行改葬。这次,他没有大张旗鼓,而是让内官在夜色的掩护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去完成任务。
内官带着几个人,找到了当初安葬杨贵妃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开始挖掘。挖了一阵,他们找到了当初包裹尸体的紫褥。然而,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揭开包裹时,眼前的一幕让他们大吃一惊,也让唐玄宗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困惑——尸首,失踪了!
《旧唐书》记载得非常明确:“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新唐书》的记载更简单,只提到了“香囊犹在”,仿佛在暗示,除了香囊,其他什么都没找到。不管细节如何,核心事实是:杨贵妃的遗体不见了!如果说尸体经过几年的时间,肌肤有所腐败是正常的,但一个完整的人,怎么可能只剩下香囊呢?难道尸骨也化为尘土了吗?
内官只得带着这个破碎的香囊,回去复命。当唐玄宗看到这只香囊时,他悲痛欲绝。这只香囊,成了杨贵妃留给他的唯一信物。他抱着香囊,视之凄惋,下令画师在别殿画上杨贵妃的画像,朝夕相对,以解相思之苦。但**“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个巨大的问号,却像一块沉重的石头,永远压在了他的心头。
杨贵妃尸体失踪的记载,立刻引发了巨大的历史和民间猜想。如果她真的死在马嵬驿,而且禁军将士都亲眼验过,那么尸首能去哪儿了呢?正史的记载,一下子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在场的将领,特别是禁军头头陈玄礼,怜惜贵妃的美貌,不忍心杀她。于是,他们串通高力士,找了一个替身,或许是跟杨贵妃身材相近的侍女,来代替她受死。这样既能安抚军心,又能保住美人的性命。在混乱的逃亡路上,做这种偷梁换柱的事情,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如果贵妃未死,那么她去了哪里?她没有了皇妃的身份,杨家也全被诛杀,她不可能再大摇大摆地回到长安。民间因此流传出杨贵妃辗转流落民间,甚至逃亡海外的说法。尤其是日本的传说中,杨贵妃逃到了日本,并在那里终老。虽然这缺乏确凿的史料支撑,更像是浪漫的文学创作,但它无疑满足了人们对这位绝世美人“不死”的惋惜和美好愿望。
另一种可能,是有人在杨贵妃被草草埋葬后,出于某种目的,偷偷将尸体挖走了。比如,是不是有忠于杨贵妃的人,不忍心让她葬在如此简陋的地方,所以在夜深人静时,将尸体偷运到别处重新安葬了?或者,有没有可能,是杨家残余势力,为了掩盖真相,采取了行动?
尽管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对杨贵妃的结局有各种浪漫的设想,但我们回归到最权威的历史记载。《旧唐书》、《新唐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正史,都明确记载了杨贵妃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事实。这些史料在记载事件发生时,描述得相当详细,包括由高力士执行,以及将士们进行查验。
因此,杨贵妃在马嵬驿死于非命,是一个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她38岁的人生,在那场兵变中走到了终点。那么,尸体失踪,只留下“香囊犹在”的记载,又该如何理解呢?
最合理的解释,也许恰恰隐藏在**“肌肤已坏”**这四个字中。杨贵妃被草草掩埋在路边,经过战乱和逃亡,时间也过去了几年。在古代简陋的安葬条件下,她的遗体可能遭受了意外的损毁或破坏。当地的泥土松软,环境潮湿,遗体在被挖出时,可能已经严重腐败,面目全非,甚至只剩下零星的骨骸。而内官和唐玄宗需要的,是一个能证明身份的完整遗体。
面对这种惨状,内官可能不忍或不愿将一堆难以辨认的“泥土”带回去,他们只带回了那个相对完好、且象征意义极强的“香囊”。这个香囊,是贵妃生前所佩戴,充满了香气,也成了玄宗聊以慰藉的念想。至于“尸体失踪”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对惨不忍睹遗骸的一种委婉描述,或者是历史叙事中为了增加戏剧性而产生的“失真”。
香囊犹在,玉体难寻。这八个字,不仅是杨贵妃最后的结局,更是唐玄宗这位老皇帝无尽的悔恨与思念。历史的真相,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光怪陆离,但它所带来的惋惜和感慨,却足以流传千古。
来源:矿山行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