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视眈眈·说菊刀 | 来看这中日千年交往史,短视政客反思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22:24 1

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彼此交往绵延两千年,既见证了文明交融的智慧,也承载着历史创伤的记忆。今天,牛教授姑且强压情绪,不谈日本军国主义伤害的这段历史,就只说中日正常交往史,难道日本某些短视政客不能以此想想?

大家好,我是牛教授,致力思政科普的博士,硕导。牛教授不吹牛,因为牛,就不需要吹。

今天讲历史,历史总在回响。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彼此交往绵延两千年,既见证了文明交融的智慧,也承载着历史创伤的记忆。今天,牛教授姑且强压情绪,不谈日本军国主义伤害的这段历史,就只说中日正常交往史,难道日本某些短视政客不能以此想想?

早在弥生时代,中国的铜镜、陶器和农耕技术便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列岛,开启了东亚文明交融的序幕。这些来自中国大陆的先进文明成果,为日本社会带来了深远变革,奠定了两国文化交流的基石。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

飞鸟时代见证了两国制度化交往的开启。公元600年,推古天皇派出首位遣隋使,607年小野妹子(苏因高)率团入隋,主动寻求佛法与先进文化,彰显了古代日本虚心学习的态度。这段历史成为两国文明深度交流的起点。

唐代更是将中日交流推向高峰。645年日本推行“大化改新”,全面借鉴唐朝政治经济制度,完成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这一时期的文明互鉴,使中华文化精髓深深融入日本社会的血脉,成就了东亚文明史上的佳话。

宋元时期,尽管政治关系时有起伏,但经济纽带始终坚韧。1080年,宁波成为对日贸易唯一官方口岸,民间商贸往来持续活跃。明代1403年确立朝贡贸易体系后,日本在四十余年间派遣了十七次官方使团,即便经历1592年的军事冲突,文化交流仍在暗流中涌动。

清代前中期两国虽各自实行锁国政策,但长崎的贸易往来犹如一条坚韧的脐带,维系着两国经济文化的最后联系。直到1862年官方联系重启,1871年确立新的关系,标志着两国交往进入新阶段,直至后来两国发生了战争。

近现代史上,1972年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面对国际格局剧变,日本各界有识之士推动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实现邦交正常化。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以法律形式为历经沧桑的双边关系奠定了新基础。在这其中我国从历史大势着想,付出了宽容和心力。

然而,当下有日本政客的言行,却与这段悠久交往史所蕴含的智慧背道而驰。某些政客在重大敏感问题上的危险言论,不仅违背了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精神,更暴露出其对历史认知的严重缺失。这种短视行为,直接辜负了先人。

预告:牛教授固定开设“牛视眈眈”栏目,紧盯万象,厘清曲直。近期推出“说菊刀”系列,说菊刀日本,剖叙事所藏。敬请新老条友关注、回顾。

声明:本文意在“思政科普”,请勿过度解读。评论未回复的,并不代表牛教授认同其观点。

来源:牛教授偏锋叙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