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导体周期规律验证: 半导体行业近30年存在稳定的周期规律,即费班周期约每4年一轮,历史上仅出现半年左右的时间错位,未因特殊事件突破这一规律。例如2021年疫情恢复后,PC和手机需求爆发引发全球缺货与扩产,仍符合4年周期特征。当前周期受AI需求叠加影响,原预计
1、存储超级周期的核心争议
半导体周期规律验证: 半导体行业近30年存在稳定的周期规律,即费班周期约每4年一轮,历史上仅出现半年左右的时间错位,未因特殊事件突破这一规律。例如2021年疫情恢复后,PC和手机需求爆发引发全球缺货与扩产,仍符合4年周期特征。当前周期受AI需求叠加影响,原预计2025年消费电子市场走弱,实际消费电子全年增长低于年初预期;而数据中心因AI大爆炸需求大幅超预期,需求占比从过去消费电子是数据中心的两倍,反转为数据中心是消费电子的两倍。按正常产业周期,2026年将是高点,AI需求能否打破30年周期规律成为关键考验。
存储周期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上,2016 - 2017年移动互联网驱动存储需求(图像、视频需求提升)形成超级周期,但随后因价格上升、产能扩张导致需求回落。当前存储周期呈现以下特征:存储设备采购量与逻辑电路扩产节奏基本一致,2023年存储设备采购量约为逻辑电路的1/3略多,2024年超50%;2024年四季度三季度时存储产能稼动率约60%,DDR5导入比例已较高。当前存储涨价主要由大客户锁定明年HBM及服务器内存产能、渠道市场自四五月份去库存加速驱动,渠道市场价格快速上涨但成交量大幅萎缩。与资源品不同,存储受摩尔定律影响,技术迭代(如DDR5)约每4年一轮,即使缺货也会推动新技术导入,因此扩产未明显滞后。此外,存储市场(尤其是DRAM)受三家分属不同国家的厂商协同影响较大,当前普通产品稼动率仅80%左右,仍处去库存阶段。
超级周期成立的关键验证点: 判断存储超级周期是否成立的关键验证点集中在2026年及之后。首先,2026年作为半导体周期高点,需验证AI需求是否打破30年周期规律;其次,2026年3月后为关键窗口,此时新品发布需适应供应链状态,消费级产品设计可能调整(如手机存储容量规格变化),AI端需求能否持续超指引将成定论。此外,需观察AI需求持续性:当前英伟达等厂商虽给出订货节奏指引,但微软需求预测未明显加速,市场对总量逻辑存疑;若明年Kubernetes增长50% - 60%后仍能保持30% - 40%增速,则可确认超级周期,否则需重新评估。
2、AIDC发展与产业链瓶颈分析
AIDC相关环节的分化: AIDC产业链环节层级分化,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离得越近暴露度越高。最核心是台积电、英伟达的芯片;次核心包括存储、光模块;外围是泛电子类产品,如功率器件、PCB板。外围环节需求受压制,消费级市场价格上涨反向抑制需求,如物联网芯片公司订单走弱。功率型器件方面,英飞凌数据中心业务占比约20%,其他业务下滑未被带动;PCB板仅数据中心业务较好。数据中心业务占比有差异,台积电接近40%,其他电子器件约20%多。
电力设备需求的实际情况: 中美电力数据对比:美国年用电量约4.2万亿度,装机量约1300吉瓦(40%为汽轮机),年新增装机量约60吉瓦,将储能计入并网装机统计(中国不采用);中国年用电量约9.6万亿度,装机量约3000吉瓦,装机与用电量比例约为1:3。燃气轮机订单方面,西门子订单排至4年后,BE公司订单4个月增长20倍,本质是数据中心自建配套保障并网效率,非刚性需求,未出现加价抢单,多为提前锁定订单以备未来建设。从利润弹性看,现代电器、西门子等公司报表显示,其数据中心业务占比低,利润弹性不如电子公司。
3、中国存储企业的发展机会
国内存储的技术与扩产进展: 从全球产能需求对比看,全球逻辑电路与存储电路设备需求比例为1:2,中国过去几年为1:1,国内存储设备需求占比高于逻辑电路。合肥长鑫、长江存储过去两年取得技术突破,通过绕过专利和自主研发解决技术封锁问题。半导体设备公司如中微、长川等,为配合国内自主技术体系大量研发,推动存储领域形成本土技术路线。国内存储下游产品已进入全球供应链,部分出口海外。
国产替代的市场机会: 全球存储三巨头常锁价、涨价、控价,影响供应链稳定,除苹果外,中国下游企业如小米等难锁定价格,经营压力大。国内存储产品替代优势明显,用户对硬盘容量使用不满且速度要求不高,容量或速度差异对用户影响有限,加速下游厂商试用国内产品。HBM需求及国内存储扩产,为头部企业提供获市场份额机会。因合肥长鑫、长江存储未上市,当前上市公司多为存储模组厂,股价与存储价格强相关(存储价格不涨则股价易跌),部分投资者更倾向配置半导体设备领域。
4、AI需求驱动与投资策略
存储需求的刚性与通胀影响: 存储需求持续增长,但刚性不足。历史上存储位数(丹比特)使用量每年呈增长状态,但需求存在特殊性:部分容量未必实际使用,冷数据与热数据的区分导致需求弹性较大;若下游未出现消费级市场集中性爆发或客户愿为存储支付更高溢价,需求难持续超预期。价格上涨后用户需求易受压制,用户可能选择小规格产品或延迟需求,这与CPU需求不可逆的特性不同。通胀对不同市场的传导存在差异:消费级市场(如手机)因AI属性弱,价格上涨会负向压制需求;企业级大客户市场初期因超额利润可容忍溢价,但报表反映利润率压力后会压价。AI需求属性存在演变:2023年被视为军备竞赛逻辑,2024年下半年转向需求驱动逻辑,2025年再次出现重回军备竞赛的讨论,需关注云收入增速对需求的支撑,若云放缓则相关逻辑面临挑战。
AI产业阶段与配置方向: AI产业发展仍处中早期阶段。当前硬件公司未因AI功能有用而形成长牛(仅GitHub、Cursor等编程软件公司从中小公司涨10倍),机器人、无人驾驶等场景尚未实现。从投资配置看,应聚焦绕不过去的平台(如微软明确AI战略需与Office等现有产品深度融合,并锁定OpenAI To B API调用需求,未来To C需求或成新机会)和已验证有用的场景(如编程软件)。硬件投资方面,当前波动加大但未全面扩散,仅离AIDC较近的存储、电力设备等环节表现突出;2026年为半导体周期高点,需观察需求持续性。超级周期成立的关键在于下游应用爆发,若下游应用未爆发,硬件逻辑将面临挑战。短期内,离AIDC较近的领域在未来半年到一年仍维持正向趋势,但需关注美国宏观环境对企业经营现金流及投资强度的影响。
Q&A
Q:半导体周期的历史规律是怎样的?
A: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近20-30年半导体周期遵循费班周期规律,约四年一个周期。过去近30年中,无论2001年、2021年疫情或手机需求旺盛等情况,均符合该周期规律,周期错位通常在半年左右。近30年中,各类需求爆发未突破该周期规律。
Q:AI带来的需求是否会打破接近30年的半导体周期规律?
A:需重点讨论AI带来的需求是否会打破近30年的半导体周期规律,尤其是与疫情、移动互联网等过往需求相比是否呈现显著反周期特征,这对非半导体领域的判断尤为重要。
Q:对明年需求判断的关键时间窗口是什么时候?
A:明年3月推出新产品后,需适应现有供应链状态,此时可确定真正的需求状态;3月后是否上修需求是判断本轮费半周期是否成立的关键时间窗口。
Q:过去四年存储的扩产情况如何?
A:存储扩产并未减少,扩产节奏与逻辑电路基本一致。根据2024年三季度至四季度报告测算,存储产能稼动率约为60%。
Q:存储市场当前的产能利用率和库存情况如何?
A:2024年至今,存储市场产能利用率提升不明显,普通产品产能利用率约80%,整体处于去库存阶段。DDR5导入比例自去年已较高,并非当前缺货主因,主要因三家厂商去年价格协同后持续推进去库存。今年年中,下游大厂为锁定2025年HBM及服务器内存产能集中包产能、下订单,导致产能利用率爬坡较慢。
Q:存储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如何?
A:存储市场价格波动主要集中在散货市场和渠道类市场,大客户供货价格波动较小。渠道类市场过去半年因消费市场自四五月份起走弱,去库存较快,叠加产能锁定导致缺货,推动价格快速上涨。当前价格持续攀升,但华强北成交量大幅萎缩,存在囤货厂商及客户观望现象。
Q:消费级存储需求的刚性如何?
A:消费级存储需求的刚性程度未达预期,用户对电脑硬盘容量的敏感度较低,1TB更换为512G对使用体验影响有限;手机端因产品设计调整滞后,需求变化可能在三四月份显现。消费级存储需求刚性较强但波动幅度大,例如1TB更换为512G可导致需求直接减半。
Q:未来判断存储市场的核心矛盾是什么?
A:核心矛盾是明年三四月份后,新发布产品能否持续超出此前需求指引。
Q:从电子端来看,是否认为与AIDC较近的传统工艺器件或传统元件中,AIDC占比不高,其他板块仍在回落,且未来存储等价格上涨可能抑制非AIDC产业需求,因此AIDC发展不会带来全面性电子产品缺口?
A:当前处于无法证伪阶段,若需选择,仍以电子核心产品为重点,而非外围产品。
Q:中国企业进入主流市场的路径是通过持续努力逐步切入,还是可能呈现顺势波动的过程?
A:从全球产能结构看,全球逻辑电路与存储电路设备需求比例为1:2,而中国过去几年为1:1,存储设备需求显著高于逻辑电路设备。合肥长鑫、长江存储过去两年突破技术封锁,通过自主研发实现技术突破;中微、长川等半导体设备公司配合国内自主技术体系开展大量研发,推动中国在存储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特色、区别于全球主流的技术路线。未来中国扩产重点或从逻辑电路转向存储领域,且存储下游产品已进入全球供应链,部分出口海外。存储行业壁垒低于预期,本轮周期中台湾企业受益显著;长期看,中国存储发展有助于缓解头部企业对供应链的影响。此前中国在存储领域投入较少,当前全球供应链变化及HBM需求为中国企业提供获取市场份额的机会:一方面,多数存储产品升级对用户影响有限,下游厂商可能加速试用国内产品;另一方面,国内快速扩产有望带来较大发展机遇。当前配置层面,因合肥长鑫、长江存储未上市,上市公司多为模组厂,存在博弈性,因此更多投资者倾向配置确定性更高的半导体设备。
Q:在AI产业趋势背景下,存储不同环节中哪些领域在需求端更具增长动力?
A:从历史数据看,存储需求长期呈增长趋势,与价格波动无关。但存储需求具有非刚性特征,存在容量未充分利用及冷热数据区分问题,若下游未出现消费级市场集中爆发或客户愿为存储支付溢价,需求难以持续超预期;涨价会显著压制需求,与CPU需求不可逆不同,存储需求存在延迟可能。从全球产业链格局变化看,中国公司的进场是未来最大的结构性变量。
Q:通胀上升及存储价格上涨对需求的反噬程度如何?对消费电子的需求抑制情况及未来产业变化的动态过程是怎样的?
A:当前通胀对需求的影响需区分消费级市场与云端市场。消费级市场对通胀传导能力较强,但受手机需求疲软及AI属性作用有限影响,存储价格上涨会快速压制其需求;云端大客户市场在超额利润支撑下初期愿支付溢价,但持续涨价概率低,因大客户在报表反映利润率后会压价,这是供应链结构决定的。关于未来产业变化,核心在于AI资本开支是军备竞赛还是需求驱动:2023年被视为军备竞赛,2024年下半年转向需求驱动逻辑,当前虽因企业重新投入呈现军备竞赛特征,但实际需求驱动更明显,云需求若放缓将挑战整体逻辑。在需求端未证伪前,高利润率的英伟达作为最大买家仍能承受一定高上游成本。
Q:若未来消费级与数据中心端基本面分化进一步加剧,将如何演变?
A:需求爆炸后终端需求必然扩散,无法仅停留在企业端。未来硬件设备将成为AI载体,需通过芯片与存储升级支持AI功能。若AI仅作为企业端效率工具无法扩散至C端,应用场景将受限;若为超级周期,需求必然扩散至终端用户。
Q:当前市场对AI发展的预期是否足够充分?
A:我们认为当前市场对AI发展的预期尚未充分。核心判断基于:AI功能已被验证具备强实用性,中长期应聚焦绕不过去的平台和已验证的应用场景两大方向。从发展阶段看,AI整体仍处于早期阶段:尽管部分硬件公司股价已上涨10-20倍,但多数为估值驱动,实际因AI功能落地而增长的公司仍稀缺;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尚未突破,未来将有更多自下而上的公司逐步浮现。从阶段性周期看,2026年可能为半导体产业周期高点,需关注短期景气度波动对硬件公司股价的显著影响;当前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有限,多数公司投资以自有现金流支撑,与2000年泡沫存在本质差异;电子类产品暂无强看空理由,外围领域亦未出现明显涨价或过热迹象。此外,美国宏观经济对企业经营现金流及投资强度的影响需重点关注,微软近期战略动向显示其AI布局聚焦模型与Office等现有产品深度融合,且通过锁定OpenAI API调用的To B需求强化生态壁垒,未来OpenAI与垂直场景公司的合作可能成为2024年重要机会点。
来源:全产业链研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