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余名在外人才回乡创业,枣庄滕州这处昔日“空心村”缘何变成“网红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5:36 1

摘要:初冬时节,枣庄滕州龙阳镇龙山层林尽染,龙湖碧波荡漾。“龙湖月色”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片区内,茶香与烟火气交织,笑声与机器声共鸣。这个曾“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片区,如今以农文旅融合为笔、以“南茶北引”为墨,在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绘就了一幅“党建强、产业兴、生态

初冬时节,枣庄滕州龙阳镇龙山层林尽染,龙湖碧波荡漾。“龙湖月色”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片区内,茶香与烟火气交织,笑声与机器声共鸣。这个曾“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片区,如今以农文旅融合为笔、以“南茶北引”为墨,在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绘就了一幅“党建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农文旅融合:“网红打卡地”变身“致富大舞台”

“以前在外打工漂泊,现在守着家门口的美食摊,每月能挣近万元。”11月17日,关中印象美食街摊主一边麻利地制作滕州菜煎饼,一边向游客介绍家乡的变化。这条充满烟火气的美食街,是龙阳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秉持“农是根、文是魂、旅是花、富是果”的发展理念,龙阳镇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式,组织干部群众赴浙江萧山、袁家村等地“取经”,最终敲定差异化发展路径,规划形成“一核两翼覆盖、一村一品抱团”的布局。如今,8000余亩特色林果基地里,桃、梨、枣、樱桃轮番上市;望湖公园、龙小芽乐园、龙湖码头等节点串珠成链;登山节、采摘节、机车文化节等活动四季不断,让“归田、塑山、悦水”的愿景照进现实。

“政府主导、企业带动、村级牵头、农户参与”的多主体联动模式,让片区活力持续迸发。60余名在外人才回乡创业,10家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整合土地437亩,320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数据显示,片区累计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营收突破800万元,村集体增收220余万元,村民增收500余万元,从昔日的“空心村”变成了如今的“网红地”和“致富村”。

南茶北引:60岁茶人扎根故土育出“北方金叶”

在“龙湖月色”片区深处,滕阳里龙田茶园的茶树整齐排列,24小时自动水肥系统正精准灌溉。这片充满生机的茶园,是60岁茶人王金海40年茶路的“新战场”,更是“南茶北引”的成功实践。

“咱滕州的茶,比南方茶口味重,比日照茶口味轻,是独一份的风味!”王金海眼中满是自豪。为了这份“独一份”,他走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弯路:从浙江、云南、日照引进的茶苗,因土质差异、水土不服,前两茬全毁;超过三年的茶苗带菌难成活,他就一遍遍试验,最终在浙大专家和日照专家的帮助下,培育出藤阳村绿茶、唐山金白茶等适配北方气候的品种。

“水是茶之母,土是茶之根。”王金海深知品质的关键,自掏腰包联合政府修整河道,引庐山泉水灌溉茶园,用五六年时间改善周边水环境。如今,茶园不仅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覆盖,更打造了“全季体验链”:春季采茶制茶,夏季研学避暑,秋季品茶赏月,冬季科普养生。今年已有2万多学生来此研学,20%的滕州人专程体验采茶,一片“北方金叶”正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致富叶”。

机制创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富”的蝶变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更要机制活。“龙湖月色”片区的崛起,离不开“公司运营、集体合营、农户联营”的利益联结机制,更离不开“123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土地入股有分红,家门口上班有工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焦庄村村民王女士的话,道出了群众的心声。龙阳镇成立龙湖月色旅游度假区有限公司,开展产业导入、经营管理、带教帮扶“一条龙”托管服务,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和“受益者”。

如今的龙阳镇,正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共富”蝶变:滕阳里龙田茶园计划扩建至5000亩到1万亩,发展林下茶带动更多村民就业;50个“腾阳里”邻里茶室将走进社区,让茶文化成为促进邻里和谐的纽带;茶叶储藏电商培训中心即将开工,让“北方好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下一步,我们将持之以恒推动示范区发挥引领作用,以更大力度抓项目强产业、抓运营增效益、抓善治优服务,努力塑造更有颜值、更有品质、更有温度的片区样板,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龙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鲁宜涛表示。

从“网红打卡地”到“长效致富地”,从“南茶北引”到“全链融合”,滕州龙阳镇正以坚定的步伐,书写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编辑:俞丹 摄影:李焜染 校对:刘恬

本文来自【新黄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