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短几天里,一连串动作把气氛推得很紧:外交层面有约见、教育和旅游部门发出提醒、几家航司放宽退改政策、海上也频繁有动静。看着这些事儿一起发生,给人的感觉不是小摩擦,而是多部门同时上阵,把一件事迅速放大了。
中日关系突然冷了下来。
短短几天里,一连串动作把气氛推得很紧:外交层面有约见、教育和旅游部门发出提醒、几家航司放宽退改政策、海上也频繁有动静。看着这些事儿一起发生,给人的感觉不是小摩擦,而是多部门同时上阵,把一件事迅速放大了。
先说最直观的变化——人流和航线立刻受影响。16号教育部发了赴日留学预警,意思是近期去日本读书得多考虑考虑,官方列了原因:治安有下降趋势、针对中国公民的违法案件在增多。文化和旅游部门也跟着提醒游客尽量别近期去日本。再看航空公司,国航系、南航、东航、海南航等都宣布,12月31日前,符合条件的日本航线机票可以免费退改。这样一来,短期内本来往返的人流会明显减少,旅游、酒店、景区、接送交通都会有连锁反应——大家都知道旅游业太靠“人来了就活”的。
外交上动作更直接。14号中国驻日大使把日本外务次官请去谈话,把一些话明摆出来:如果日本以武力介入台海,中国会把那看作侵略,不能排除强力反击。外交部例行会上也重复了类似的表述,口气表面平稳,但字眼里有硬度。这类官方语言往往不会马上爆炸,但对方一听就知道事儿严肃。
海上的动静也不少。16号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邻近海域巡航;早些时候,日本自卫队在社交媒体上确认,有三艘中国军舰从鹿儿岛附近穿过大隅海峡进入太平洋。中国海事局还发了黄海中部的实弹演习通告,封海时间覆盖几天。单看这些,很多都是例行演练或巡航,但放在现在这种敏感时刻,外界很容易把它们当成有针对性的信号来解读。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来自高市早苗在国会的表态。她提到“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可以动用集体自卫权的“存亡危机事态”,暗示在某些情况下日本或许会武力介入。放在战后语境,这种表述比较罕见,碰到邻国敏感神经也就不奇怪。话一出,国内反弹很快出现:前首相野田佳彦在党内说这话“过于轻率”,担心会把日中关系推向严重局面;立宪民主党和媒体也有人质疑她对安全法的理解和对台湾问题的把握程度。自民党内部有人建议首相需要向公众做更完整的说明,别再让外交局势被刺激。
政治辞令之外,还有关于“无核三原则”可能调整的讨论。高市被曝有考虑在修订国家安全战略时修改“不运进”的表述,顾虑是美军载核舰船在紧急情况下无法靠港,这会影响核威慑。这个话题一出,反核团体和一些学者马上警告:改动会打破战后几十年的惯例,后果复杂。国外观察者也在看,俄方媒体和专家表示关注,担心一旦不再明确承诺“无核地位”,国内反对力量可能上街,这对高市不利。
邻国和地区舆论也很敏感。韩国媒体把高市比作“女版安倍”,把她的做法看成延续安倍时代的安全路线,认为日本右翼化在加速。韩国学者提醒,如果把“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具体化,会改变日本原有的外交定位。俄罗斯方面也表达了担忧,认为这种不确定性会让区域局势更复杂。
国内学界和军方评论分成几派。有人说,中国海警和海军的行动属于例行演训,是维护主权的常态;也有人认为,这轮连锁反应是日本国内右倾化和外部敏感度叠加导致的必然结果。个别学者甚至公开建议高市撤回发言并道歉,认为她的表态带来了不必要的风险,严重的呼声里有人提到辞职。军事专家则反复强调,海上巡航、远海训练本来常见,但在当下这种气氛里,任何动作都会被放大解读为“展示决心”。
把时间线往前拉看,会发现这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日本这些年在安全、国防政策上已经有动向,从安倍时代开始,一些法律留下了更多运用集体自卫的空间。高市上台后在移民、财政、人事和安保上也有不少动作和表态,她这次在台海问题上的激进话语,与她过去的路线是一致的。外界把她和安倍相提并论,也就顺理成章了,把这看做日本政治右转的一个信号。
国内媒体和一些研究机构正密切盯着后续。联合早报、每日新闻、时事通讯社等外媒连番报道,专家被多方约访,讨论逐渐从“有没有”转到“影响几何”。有评论指出,如果冲突继续升级,中日人员往来降温几乎不可避免,经济和社会层面的连带影响面广,任何一个环节的收缩都会被放大传导。
说点个人感受吧:这种事情一旦变成公开事件,就像多米诺骨牌,倒下一块,后面还有变数。大家都在等着看谁先收声、谁先做出动作。信息在短时间内密集传播,官方和非官方信号交织,普通人会觉得有点紧张。现在,各方还在继续释放或调整信号,接下来的几天会很关键。
来源:一丝不苟柑桔WLiK9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