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年中储粮 VS 百年四大粮商:一场赌上 14 亿人饭碗的暗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21:17 1

摘要:2008年夏,北京某超市的大米货架被抢空,大妈们抱着最后两袋面粉往购物车里塞,有个小伙子为抢一桶油差点和人打起来——“再晚一步,家里娃都要断粮了!”

2008年夏,北京某超市的大米货架被抢空,大妈们抱着最后两袋面粉往购物车里塞,有个小伙子为抢一桶油差点和人打起来——“再晚一步,家里娃都要断粮了!”

同一时间,美国嘉吉公司总部的大屏幕上,中国粮价曲线正以陡峭的角度飙升,CEO麦克尼利举着香槟大笑:“用不了一个月,中国人就得求我们卖粮!”

这不是危言耸听。垄断全球粮食市场百年的“ABCD”四大粮商,已经联手把国际小麦价炒到了天上去——3倍暴涨,就是他们给中国下的战书。

他们算准了中国是“世界最大买家”,以为能像拿捏大豆市场那样,把14亿人的饭碗攥在手里。可他们千算万算,漏了一个刚成立8年的“新手”——中储粮。

就在全国人都为“吃不上饭”慌神时,中储粮扔出了一颗炸雷:“平价投放50万吨小麦,管够!”消息一出,疯涨的粮价瞬间“刹车”。

四大粮商的操盘手们全懵了:一个成立没几年的中国国企,敢跟他们叫板?这场看似实力悬殊的暗战,最后却让百年巨头赔得底裤都没了——中储粮到底藏着什么底牌?

要搞懂这场仗的关键,得先说说4年前的“大豆之殇”——那是中国粮食市场最疼的一次教训,也是中储粮亮剑的底气来源。

这仗不是突然打起来的,埋雷的是2001年咱们加入WTO那阵。当时的四大粮商——美国ADM、邦吉、嘉吉,还有法国路易达孚,早把全球粮食产业链攥成了自己的钱袋子。

他们瞅着中国大豆市场这块肥肉,眼都绿了,而咱们刚打开市场大门,正好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进口大豆一吨比咱国产的便宜300块,榨油还多出油2个点,俺不种玉米咋整?”黑龙江老周2003年把种了一辈子的大豆地全改了,这话说出了不少农民的无奈。

那年美国大豆靠着转基因技术,还有他们政府给的每吨190美元补贴,跟白送似的往中国运,关税才3%,咱本土大豆根本没法比,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被抢。

大豆

这四大巨头坏得很,先靠低价把咱的产业挤垮,再坐地起价。2003年秋天,美国农业部突然放风说“大豆主产区干旱,要减产”,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立马从2300元/吨飙到5500元/吨。

咱国内70%的榨油厂都慌了,生怕以后买不到粮,扎堆签了高价进口合同。

结果合同刚签完,粮价“哐当”一下跌到2200元/吨——这哪儿是天灾,分明是设好的圈套!不少榨油厂钱链断了,老板们蹲在厂门口哭,只能眼睁睁看着厂子倒闭。

“这是明晃晃的猎杀!”中储粮首任总经理包克辛在内部会上拍了桌子。到2006年,四大粮商已经攥住了中国66%的大豆榨油产能,七成以上的进口权也被他们拿走。

咱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从9300多万亩掉到6800多万亩,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就这么被冲破了。

四大巨头尝到了甜头,根本没停手。2006年又造谣说“全球闹天灾,小麦玉米要减产”,国际小麦价一下涨了3倍多,玉米也翻了3番。

恐慌顺着网线传到国内,小麦从1400元/吨涨到2000元,玉米从1200元飙到1800元,超市里大妈们推着购物车囤粮,货架都被抢空了。

“主粮安全绝不能丢,再退就没路了!”中储粮调控部主任李为民的办公桌堆满了粮价表,红通通的涨幅看得人心里发紧。

这时候的中储粮,已经接了国家的任务,成了粮食最低价收购的“操盘手”,手里握着最硬的牌——遍布全国的粮食储备库。

中储粮

2006年10月12日,中储粮突然出手,一下子抛了80万吨储备大豆,价格比市场价低一截。消息一放,大豆价立马稳住了。

但四大粮商早有准备,嘉吉亚太区头头安德森在电话里放狠话:“他抛多少咱收多少,中国的储备粮总有见底的那天!”

一场“你抛我收”的拉锯战就这么开干了。中储粮每天扔50万吨储备粮,四大粮商就联合国内的投机分子全接盘,哪怕借高利贷也敢囤。

郑州粮市的王科长后来回忆:“那阵外资粮商的运粮车排满了粮库门口,他们的人揣着现金守着,储备粮一出库就抢,根本不给普通买家机会。”

李为民倒没慌,天天盯着粮商的资金流向。“他们借的钱日息就万分之五,堆在仓库里的粮每天都要交仓储费,耗不起!”

他在调度会上定了主意:“投放次数加一倍,再找交通部门打通运粮路,让储备粮以最快速度送到市场,不给他们囤货的机会。”

拉锯战拖了三个月,四大粮商撑不住了。他们租的仓库全堆满了粮,借钱的利息像滚雪球一样涨,资金链越绷越紧。

安德森急得亲自飞北京,想通过外交渠道打听中储粮的底细,结果连中储粮的大门都没进去。后来他找了家国内咨询公司,扔出百万咨询费,就想知道“中国到底藏了多少粮”。

其实这时候,中储粮正在玩“暗度陈仓”。东北的中央储备粮库主任王建军带着工人连夜调粮,吼着号子指挥:“把陈粮清出去卖,新收的粮马上补进来,账上永远有粮,让他们猜去吧!”

那几年咱中国粮食年年大丰收,2007年总产量超5亿吨,给中储粮备足了“弹药”,根本不怕耗。

中储粮

2008年春节刚过,转机来了。嘉吉因为囤粮太多,钱链彻底断了,只能偷偷低价卖粮止损。安德森急得亲自给李为民打电话,语气从之前的嚣张变成了试探:“李先生,咱们可以坐下来谈谈,一起把市场稳住嘛。”

李为民在电话里特平静:“稳住市场是我们的活儿,但得先有人停止恶意炒作才行。”

他心里门儿清,四大粮商的心理防线已经破了,现在就差最后一击。

2008年3月,全国粮食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包克辛在会上扔出了一颗“重磅炸弹”:“现在中储粮手里的中央储备粮,超过一亿吨——够全国人吃一整年!”

这句话直接戳穿了四大粮商的最后心理防线。安德森在办公室看到新闻,气得当场摔了咖啡杯——他们囤的粮连中储粮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再耗下去就是彻底破产。

没办法,四大粮商只能连夜抛粮止损,国际粮价“哐当”一下就掉了下来,小麦从最高点跌了40%,玉米也跌了35%。

小麦

这场仗打得狠,四大粮商加起来亏了超1000亿,嘉吉直接关了中国三家分公司跑路。

而中储粮趁粮价跌到底,反手收了2000万吨玉米、大豆和油菜籽,既充实了储备,又按最低保护价收了农民的粮。

黑龙江老周后来总跟人说:“那年种玉米前天天愁卖不上价,没想到中储粮真按保护价收了,心里一下就踏实了。”

到2008年底,世界粮价跌成了谷底,可咱中国粮价稳得很。联合国粮农组织后来在报告里特意说:“中国中储粮的调控,不光保住了自己的粮食安全,还帮着稳住了全球粮价。”

这场暗战结束后,中储粮没歇着,而是赶紧补“短板”。在东北建高标准粮仓,南方推智慧储粮技术,还联合农科院培育好粮种。

咱中国也不再吊在一棵树上买粮,2001年买大豆就靠美国、巴西,到2023年已经有13个进口国了,南美、东欧都有咱的粮食合作基地。

2023年,咱国产大豆产量涨到2084万吨,自给率越来越高;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黄大豆1号期货,成了亚洲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定价市场——咱终于有了自己的粮食“定价权”,不再看四大粮商的脸色。

说真的,粮食安全从来不是空话。它藏在中储粮一亿吨储备粮的底气里,藏在农民弯腰种粮的汗水里,也藏在咱每顿吃的米饭馒头里。

这场仗证明了:再牛的国际垄断,碰到咱国家的决心和实打实的保障体系,照样得认栽。

现在俄乌冲突还在闹,全球粮食供应链乱成一团,国际粮价忽高忽低。但咱中国粮价稳得像泰山,靠的就是中储粮这样的“压舱石”。

不过话说回来,全球化时代,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

你觉得咱还能从啥方面加固防线?是多种优质粮,还是再拓展点进口渠道?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咱一起把“粮袋子”捂得更牢!

来源:兰台速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