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第七届世界客商大会丨五洲行商竞风流 四海仁心显担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20:50 1

摘要:从“棉兰王”张榕轩昆仲修建潮汕铁路,到“领带大王”曾宪梓博士捐助祖国教育航天事业;从佛山市梅州商会捐资百万元助学扶贫,到“2019全球华侨华人年度人物”林海岩在毛里求斯守护唐人街百年根脉,客商群体始终以“道济天下”的胸怀和“异域传薪”的坚持,将商业成就转化为家

从“棉兰王”张榕轩昆仲修建潮汕铁路,到“领带大王”曾宪梓博士捐助祖国教育航天事业;从佛山市梅州商会捐资百万元助学扶贫,到“2019全球华侨华人年度人物”林海岩在毛里求斯守护唐人街百年根脉,客商群体始终以“道济天下”的胸怀和“异域传薪”的坚持,将商业成就转化为家国担当,让赤子仁心与天下情怀交响共鸣。

根脉情深

彰显家国担当

客商下南洋、闯天下求生存谋发展,始终秉持赤子情怀,通过多种方式回馈国家、反哺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公益等众多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榕轩、张耀轩昆仲,近代著名爱国侨领、慈善家,梅县松口人士。张榕轩少时因家境清贫,只身前往南洋,先追随华侨巨商张弼士在巴达维亚(雅加达)经商,后至苏门答腊与其弟张耀轩一起在棉兰创业,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棉兰王”。

“凡遇一切善举,无不慷慨乐输,虽巨万无少吝。”张氏兄弟崇本思源,捐巨资在家乡修公路、架桥梁、建学校和图书馆,并因筹集海军经费、筹办京师医局以及赈济陕西、北京灾荒等,受到清廷嘉奖。

在国内各项事业中,张氏兄弟贡献最大、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发起修建了潮汕铁路。1903年,张榕轩向清廷上书称“方今国家举行新政,首先铁路为大宗”,请求修建汕头到潮州的潮汕铁路,很快获得批准。1904年4月,潮汕铁路公司成立,张榕轩出任董事长,铁路的勘测设计由我国著名工程师詹天佑负责。铁路总预算金额为300万银元,张氏兄弟各出资100万银元,另有日籍华商林丽生等人出资95万银元,不足之数由张氏兄弟包下。后因林丽生为日股,恐被日资渗透,张榕轩又加价将其投入的50万银元股份全部收回。

1904年9月,潮汕铁路正式动工,并于1906年10月竣工、11月通车。铁路建成后,成为控制“福建西南及粤省岭东要冲,为出入口货物必经”的交通动脉。为表彰张氏兄弟的业绩,清政府于1907年授予张榕轩三品京堂候补,后又任命他为考察南洋商务大臣。

近代著名爱国华侨实业家、慈善家,“梅州八贤”之一姚德胜出生于平远县大柘镇,19岁前往马来西亚谋生,成为“锡矿大王”后仍心系家国。姚德胜曾在1895年黄河决堤时,捐资6万银元用于救灾。当地人民为了感谢其善举,特意修建了一座“恩公庙”,庙内竖立他的雕像。辛亥革命时期,姚德胜捐献7万银元作为军饷。民国成立后,他获孙中山特颁“一级嘉禾勋章”。

姚德胜还在家乡积极兴办教育、发展实业,帮助大柘镇一步步走向现代化。清末,废科举、改新学在国内兴起,姚德胜捐出10万银元,在大柘镇羊子甸创设第一所西式小学芝兰小学,同时捐资10万两白银兴建平远中学新校区。回乡定居后,他又投身实业,在大柘镇开办了纺织厂“裕乡纱厂”,帮助200多位青年就业。

道济天下

践行四海仁心

客商作为跨越地域发展的特殊商业群体,在商行天下的同时,更以“道济天下”为价值追求,在国内外济困救灾、扶贫助学、航空航天、体育运动等方面展现出非凡的责任和担当。

创立“金利来”品牌的“领带大王”曾宪梓博士一生心系祖国。改革开放初期,他率先参与祖国内地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也是最早投资内地者之一,更是联络、动员、组织大批志同道合的企业家一起到内地投资办厂,支持祖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东山中学“宪梓教学楼”是改革开放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梅州的第一个捐资项目。(钟孟科摄)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曾宪梓博士在祖国大陆捐资的义举经久不绝,历年捐资逾1400多项,累计金额超过12亿元,涵盖教育、体育、航天科技、医疗和社会公益事业等,遍布其出生地梅县和梅州市各县(市、区),到省内其他地方,再到国内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曾宪梓博士为回报母校培养,捐资10万元港币兴建的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宪梓教学楼”于1979年建成投用,是改革开放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梅州的第一个捐资项目。为表彰曾宪梓博士对祖国事业和对香港多方面的卓越贡献,1994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编号3388号小行星命名为“曾宪梓星”。

客商,在异乡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不仅创造了无数商业传奇,更播下了团结协作的种子,他们创立了一个又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会组织,并以之为纽带,凝聚乡情、互通有无、共谋发展,携手推动地方经济繁荣。佛山市梅州商会成立于2013年12月,目前已有600家会员企业,分布在建工、建材、家居、教育、服务、快消、机械、化工、运输等行业和领域,贡献年产值120亿元。

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佛山市梅州商会扛起社会责任大旗,以多元公益实践诠释企业的时代担当。商会历时三年筹集100万元资助梅州398人次完成学业、成就梦想;捐资近900万元助力佛山大学完成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转化;与佛山市红十字会开展多项慈善公益项目,关爱老人、慰问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捐赠卫浴产品专项用于适老化居家改造项目等;2024年闻“汛”而动,筹集善款和物资共计30万元,为家乡梅州受灾地区提供帮助;持续推动精准就业,摸索校企商共同培育模式,对接10多所高校打通毕业生与民营企业最后1公里沟通通道……佛山市梅州商会先后获得广东省四好商会、全国工商联四好商会等荣誉。

阿根廷粤商会会长余永辉1977年出生于大埔,1995年前往阿根廷寻求新的机遇,从事商品零售和餐饮业务。在事业有成的同时,他也成为阿根廷华人社群中的重要人物,于2016年创立了阿根廷粤商会。“我深知,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业成就,更要回报社会,我始终将慈善和公益事业视为商会的一项重要使命。”余永辉说。

在阿根廷,余永辉带领商会多次组织捐款活动,支持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困难家庭,他还赴灾区协调商会成员为灾后恢复捐款捐物,并向阿根廷政府部门捐赠物资,如为警察部门捐赠警用物资,助力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在扶贫助学方面,余永辉也不遗余力,他通过商会积极筹集善款,资助阿根廷贫困学生的教育费用,特别是在萨尔塔、胡胡伊省等一些偏远地区,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为其创造改变命运的机会。

异域传薪

搭桥沟通中外

在全球化浪潮中,一批杰出的海外客商以文化为纽带、以商贸为平台,搭建起连接祖国与世界的桥梁。他们凭借独特的商业智慧和深厚的社会资源,在异国他乡积极传播客家文化、弘扬中华文明,成为促进中外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出生于广州花都的客家人张志伟,20世纪80年代随移民潮赴巴拿马,如今在当地经营温泉酒店和综合商品大卖场。当他发现当地华裔大部分是客家人却逐渐丧失中文表达能力时,毅然拿起新媒体这一人们广泛运用和接受的新工具。2023年底,他剪辑的客家话时事视频吸引了大批巴拿马华侨关注,之后制作的《巴拿马华侨的故事》系列视频更是在网上引发广泛共鸣。

为了更好传播客家文化,今年4月,张志伟创立了美洲客属商会,以“以商养会、以会兴商”的模式,联合美洲华商,统筹资源助力国货出海,并借贸易促进客属同胞之间的交流合作。目前,商会共有400多名会员,覆盖巴拿马、美国、加拿大等十余个国家。

今年7月,张志伟(左四)带领美洲客属商会代表团在广东深圳考察企业。(受访者供图)

今年7月,美洲客属商会代表团来到广东深圳、梅州等地,考察企业并参加交流活动,“以侨为桥”推动国内优势产业与海外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张志伟还走访了山东、江西、海南等地的商协会和企业,目前正筹备搭建“前展后仓”的国际贸易平台,联合美洲华商统一采购中国优质产品,借助巴拿马的贸易优势让国货以更低成本进入30多个美洲国家。

地球另一端的毛里求斯唐人街,也正经历着百年文化的涅槃重生。祖籍梅江区西阳镇的林海岩是毛里求斯第四代华人,曾被评为“2019全球华侨华人年度人物”,他守护的是一条跨越百年的文化根脉。

受家庭影响,林海岩对唐人街有着深厚的感情,但1999年的一场大火让唐人街走向衰落。“以前的唐人街脏、乱、臭,华人商店一个接一个倒闭,华人在唐人街里面只剩下一部分经营权。”面对衰败的唐人街,林海岩十分难过,因此在2017年创立了唐人街基金会,联系各界爱国人士、热心人士,发动群众以扎实行动和创新理念,克服困难阻力,改造唐人街面貌。

在基金会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唐人街焕发新生:各国艺术家的创意墙画点缀街巷,中国红灯笼与环保设施相得益彰,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长达108米的环保“唐龙”雕塑,成为唐人街展示“龙的传人”精神气质的文化地标。2023年,中毛艺术家联袂创作了多幅3D和AR实景画作,更让古老街区焕发出现代艺术魅力。

林海岩创办的唐人街基金会共举办了超过600场中华文化活动,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和喜爱。(受访者供图)

“尽管毛里求斯华人社团已有百年历史,但能讲普通话者日益减少。我们唐人街基金会努力通过举办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活动,使中华文化在异域得以传承。” 林海岩说,至目前基金会共举办了超过600场中华文化活动,不仅让更多华人华侨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并加以认同、传承,也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友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好感。

商海浪花

一位客家郎的中法文化对话

今年5月,“伯恩济贫院首次中国行”大师班和品鉴晚宴在深圳举行。活动中,法国代表向粤港澳大湾区的葡萄酒爱好者分享了法国勃艮第源自1443年古老的葡萄酒慈善与传承文化。

这位法国代表,此次活动的策划者、伯恩济贫院文化推广大使,是1985年出生于梅县的旅法客籍同胞邹祖文。他介绍,法国勃艮第葡萄园风土于201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次活动对国人在本土农业文化,尤其是茶文化和白酒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浸润了邹祖文的成长,也塑造了其自强不息、兼容并蓄的精神品格。2008年,邹祖文初次踏上法国土地,先后在法国高等学府取得两个硕士学位。毕业后,他一直深耕法国葡萄酒行业,既是波尔多与勃艮第多家顶级酒庄家族的战略合作伙伴,也是代表法国勃艮第精神的伯恩济贫院的文化传播大使,长期推动中法在葡萄酒、慈善和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被法国媒体誉为“法国优秀葡萄酒产区的文化交流大使”。

今年,邹祖文带领伯恩济贫院代表团及多位勃艮第著名酒庄庄主,走访了杭州、上海、深圳、香港等地,广泛和深入进行茶文化、葡萄酒文化、慈善文化的交流。不仅如此,邹祖文还积极促进中法文化交流的“双向奔赴”。今年9月,他邀请知名书法家顾本建前往伯恩济贫院进行艺术访问,在古老酒窖中现场挥毫。东方的墨香与西方的酒香在酒窖中交织,两种古老文明展开了一场超越语言的对话。

今年,邹祖文(中)带领伯恩济贫院代表团及多位勃艮第著名酒庄庄主走进杭州,在龙井茶园采摘鲜叶。(受访者供图)

从梅州到法国,邹祖文用十余年时间,将东方茶韵与西方佳酿巧妙融合,积极推动中法在文化、艺术、慈善和教育领域的深度交流。在他的努力下,法国葡萄酒文化和中国茶文化不再只是饮品的选择,而成为理解两种文明的钥匙。

“作为客家人,身上的坚韧、诚信和包容,让我能够更加从容地克服各种意想不到的障碍,在异国他乡坚持做好文化沟通的桥梁。文化的交流不是取代,而是理解与共鸣。”邹祖文说,将继续推动“茶与酒的对话”主题项目,让更多来自梅州、来自客家的青年走向世界,让“客家精神”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闪光。

来源:粤东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