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常州一位55岁的男子杨某中,因琐事与92岁老母亲发生口角,竟对老母连续掌掴、推搡倒地、捶打施暴。
近日,一则令人心痛的新闻引发众怒。
江苏常州一位55岁的男子杨某中,因琐事与92岁老母亲发生口角,竟对老母连续掌掴、推搡倒地、捶打施暴。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老人得知儿子被刑拘后的第一反应,竟是“儿子没打到腿”,还想拿钱去派出所“赎儿子”。
原来,杨某中是老人盼了四个女儿后才得的儿子,从小备受溺爱,要什么给什么,成了家里的“小皇帝”。
几十年过去,当年的“小皇帝”成了殴打母亲的“逆子”,而那位始终溺爱他的母亲,至今仍在为儿子开脱。
这一幕,何尝不是无数现代家庭的缩影?
如今多少“爱”正在悄然变质。
如今,许多普通家庭正在培养着“富二代”。
父母自己穿着打折衣服,却给孩子买名牌鞋;天天吃盒饭挤地铁,却让孩子出门打车、奶茶不停;用着卡顿的旧手机,却给孩子买最新款电子产品。
这种“穷家富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父母们以为这是爱的表达,却不知不觉中喂养了孩子的虚荣和自私。
01
溺爱之下,难存感恩
想起那个让人愤慨的视频:16岁儿子因父亲没给自己买苹果手机,竟将父亲关在门外辱骂:“你瞅瞅你那样,要多窝囊有多窝囊!”
更令人心痛的是,这位父亲最终双膝下跪向儿子道歉。
一个跪着的父亲,怎么可能养出站着的孩子?
被惯坏的孩子,如同吸血鬼附在父母身上,吸他们的血,啃他们的骨头。他们习惯了索取,认为一切理所应当,从不知感恩为何物。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沙拉一针见血:“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02
惯子如害子,真相残酷
作家艾小羊曾目睹面馆里的一幕:老人每次吃牛肉面都把牛肉挑给孙子。有一次提前挑好,孙子却大发脾气,甚至掀翻奶奶的面碗。
当店主拒绝再做生意时,赶来的母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买了五碗面,把牛肉全挑给儿子,以此“示威”。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有妈妈为劝孩子上学,长跪一小时,孩子却悠闲玩手机,拍照发朋友圈:“开心每一天。”
这些孩子怎么了?
或许最应该问:这些家长怎么了?
03
让孩子触摸真实的生活
一位老师曾在课堂上问学生是否知道父母赚钱不易,孩子们异口同声说“知道”;问是否感恩,回答依旧响亮:“感恩!”
但这些词语从他们轻松的口中说出,显得如此轻飘。
直到老师播放了他们父亲工作的视频:扛着几十块砖头压弯了脊梁的父亲;抡着大锤击打墙壁的父亲;满脸泥垢啃着馒头的父亲......
教室里,孩子们哭成一片。
真正的教育,从不局限于温室的暖,而在于让孩子感知生活的重。
只有切身体会过父母的不易,只有亲身尝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孩子才会生发内心的体谅。
04
爱需要有分寸
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警告:“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这并非反对给孩子幸福的童年,而是提醒我们:所谓幸福,不是有求必应,不是过度保护。
卢梭在《论教育》中深刻指出:“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越多,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没被满足时就歇斯底里,甚至怨恨父母。
05
重新定义爱的边界
作为父母,尤其是普通家庭的父母,我们要时刻警惕:在为孩子付出的同时,别忘了教他体谅和关心他人。
孩子并不是生来就懂得体恤父母。只有当他们亲眼见过你的辛苦,感受过你的付出,才会心生感激,用懂事和努力来回馈家庭。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如何爱却需要智慧。
别再让你的爱,成为喂养“白眼狼”的饲料。适度让孩子经历风雨,见识生活的真相,他们才能在日后的人生中,真正扛起自己的责任。
从今天起,做一个“有分寸”的父母:不让孩子地位高过所有人,不替孩子承担所有困难,不满足孩子所有要求。
因为,爱有分寸,孩子才会有分寸。
其实,真正的爱从不是无底线的纵容。
深圳一位父亲,带刚上小学的儿子体验 “外卖员的一天”:烈日下送单,超时被投诉,爬十几层楼梯累得满头大汗。
晚上孩子主动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浪费钱了,你太辛苦了。”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让孩子看到父母的不易,体验生活的艰辛,才能让感恩扎根心底。适度的 “苦”,不是折磨,而是孩子成长的 “养分”。
写在结尾
别再用 “爱” 的名义,毁掉孩子的未来。
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在爱里设下边界:不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不替孩子承担所有过错,让他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毕竟,父母无法陪伴孩子一生,教会他独立、感恩、有担当,才是留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来源:青青草qqc5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