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6日,阿里巴巴悄然完成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品牌切换——原“通义”App更名为“千问”,全新域名qwen.ai上线,搭载最新一代大模型 Qwen3-Max 的网页端与移动端同步开放公测。短短24小时内,服务器因流量激增数次宕机,海外开发者社区热议不
2025年11月16日,阿里巴巴悄然完成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品牌切换——原“通义”App更名为“千问”,全新域名 qwen.ai 上线,搭载最新一代大模型 Qwen3-Max 的网页端与移动端同步开放公测。短短24小时内,服务器因流量激增数次宕机,海外开发者社区热议不断,Airbnb CEO 公开称赞其“比 OpenAI 更快更好”。
这不仅仅是一次产品迭代,更标志着阿里 AI 战略从“技术输出”向“用户占领”的关键转折。在 ChatGPT 垄断全球认知、国内大模型陷入同质化内卷的背景下,阿里选择以“开源+免费+生态整合”三重组合拳,押注打造一个真正属于中国、也面向世界的“AI 超级入口”。
这场豪赌,能否成功?
过去两年,“通义”作为阿里云大模型系列的总称,在开发者圈层中积累了极高声誉。Qwen 系列模型在 GitHub 和 Hugging Face 上下载量突破 6亿次,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开源大模型之一。然而,普通用户面对“通义实验室”“通义万相”“通义听悟”等繁杂命名,往往一头雾水。
此次更名为“千问”,正是为了解决这一认知割裂。新名称直接采用模型英文名 Qwen 的中文音译,实现技术品牌与消费产品的完全统一。用户只需记住“千问”二字,即可获得从对话、搜索、办公到生活服务的全栈 AI 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次升级并非简单改名。阿里将“千问”列为继“淘宝闪购”“高德扫街榜”之后的又一集团战略级项目,由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亲自挂帅,阿里云、淘天、高德、钉钉等多部门协同推进。CEO 吴泳铭明确表示:“我们要做的不是另一个聊天机器人,而是一个能办事的 AI 生活助手。”
新上线的 qwen.ai 不仅是品牌门面,更是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示:
默认启用 Qwen3-Max 模型,性能据称超越 GPT-5,位列全球前三;新增“深度搜索”功能,自动联网并标注信源,回答末尾附带相关链接与追问推荐;支持图像上传识别、语音输入、代码生成等多模态交互;与 ModelScope(魔搭)平台打通,开发者可一键部署开源模型。这一设计明显对标 ,但更强调“信息可信度”与“任务完成率”,而非单纯的语言流畅性。
首页仅保留输入框与快捷指令(如“写周报”“做PPT”“查快递”);默认联网,确保时效性信息准确;初步接入高德地图、淘宝、钉钉等阿里系服务,未来将支持 AI Agent 自动订票、点餐、打车;完全免费,无广告、无订阅墙。这种“轻量化入口 + 重型服务后台”的架构,正是阿里试图复制微信“连接一切”逻辑的体现——只不过这一次,连接的不是人,而是 AI 与服务。
阿里敢于宣称 Qwen3-Max “超越 GPT-5”,底气来自三方面:
全栈自研能力:从底层训练框架(DeepSpeed 优化版)、数据清洗系统到推理引擎,阿里均实现自主可控;超大规模训练:据内部透露,Qwen3-Max 训练数据达 数十万亿 token,涵盖中英日韩等多语言,尤其强化了中文互联网语料;多模态融合:Qwen-VL(视觉)、Qwen-Audio(语音)、Qwen-Agent(工具调用)已形成完整技术矩阵。更关键的是,Qwen 系列坚持 Apache 2.0 开源协议,允许商用。这一策略使其在全球开发者中建立起强大信任。英伟达 CEO 黄仁勋曾公开表示:“Qwen 已成为硅谷 AI 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观 OpenAI 与 Anthropic,模型闭源、API 限流、价格高昂,正逐渐失去开发者社区的亲和力。而阿里通过开源反哺产品,形成“社区反馈 → 模型优化 → C 端体验提升”的正向循环。
维度千问(Qwen)ChatGPTClaude豆包Kimi文心一言模型能力全球前三,中文极强GPT-4o 强大但中文弱逻辑严谨,长文本优偏娱乐化长上下文突出中文优化但创新不足是否免费✅ 完全免费❌ GPT-4 需订阅❌ Opus 付费✅ 免费但有广告✅ 免费但排队✅ 免费但限流联网搜索✅ 默认开启,深度整合✅ Plus 用户可用✅ 手动开启✅ 快但信源杂✅ 学术向强⚠️ 体验一般生态整合✅ 淘宝/高德/钉钉❌ 插件有限❌ 无生态✅ 抖音/头条内容❌ 无生态✅ 百度全家桶开源程度✅ 全面开源❌ 闭源❌ 闭源❌ 闭源❌ 未开源⚠️ 部分开源可以看到,千问的独特优势在于:技术顶尖 + 完全免费 + 开源透明 + 阿里生态支撑 + 全球化视野。它既不像豆包那样依赖短视频流量,也不像文心一言困于百度生态内卷,更不像 Kimi 仅聚焦长文本场景。
而在国际战场,Qwen 凭借开源优势,正吸引越来越多非美国家开发者使用。对于那些担忧 OpenAI 数据合规风险的企业而言,Qwen 成为理想替代方案。
尽管开局亮眼,千问仍面临三大挑战:
用户留存难题:当前多数用户仍处于“尝鲜”阶段。如何让用户每天打开千问处理工作、安排生活,而非仅用于猎奇?答案在于高频场景绑定——如钉钉会议纪要自动生成、淘宝商品智能比价等。内部资源协调:阿里旗下已有夸克(AI 搜索)、钉钉(办公 AI)、淘宝问问(客服 AI)等多个 AI 产品。千问若要成为唯一主入口,需强力整合内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基础设施压力:首日服务器崩溃暴露了高并发承载能力的不足。随着用户量增长,阿里云需持续投入算力资源,确保体验不降级。阿里对千问的终极定位,远不止一个聊天机器人。其真正野心是打造一个 Agentic AI 平台——即具备自主决策与执行能力的 AI 代理系统。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用户说:“帮我安排下周去上海出差的行程。”
千问自动完成:查询航班 → 对比价格 → 预订机票 → 推荐酒店 → 预约接送机 → 同步日程至钉钉 → 生成报销单模板。
这一切无需跳转多个 App,全部在千问内闭环完成。而这背后,是阿里对“AI + 生态服务”深度融合的极致追求。
此外,阿里还在布局:
AI 硬件:传闻正在研发内置 Qwen 端侧模型的 AI 手机与眼镜;国际化:国际版 App 将支持多语言,直接与 ChatGPT 竞争;企业服务:推出“千问 for Business”,为中小企业提供定制化 AI 助手。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是微信、抖音、淘宝;未来十年,AI 时代的入口,或许就是千问、ChatGPT 或 Claude。
阿里选择在此时全力押注千问,既是技术自信的体现,也是对“错过移动时代入口”的一次战略补课。它不再满足于做 B 端的技术供应商,而是要亲手抓住 C 端用户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提问、每一次需求。
正如一位阿里内部人士所言:“这不是一个 App 的上线,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当全球 AI 格局因地缘政治日益分裂,一个强大、开放、普惠的中国 AI 入口,或许正是世界所需要的另一种可能。
来源:股市收割机老杨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