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事:路边茶叶店总是空荡荡没人去,为什么一直不倒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20:36 1

摘要: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路边有很多茶叶店,每次路过通过玻璃门观察,都是空荡荡的,大多时候一个客人都没有。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路边有很多茶叶店,每次路过通过玻璃门观察,都是空荡荡的,大多时候一个客人都没有。

老板不是在喝茶玩手机,就是打牌吃饭,闲出一幅岁月静好的样子。

怪事!他们没生意是怎么生存下去的?

图源网络

这就要了解自古以来的“茶庄”模式。唐朝就出现了“榷茶”,就是茶叶的官方专卖和征税制度。

和盐、铁、瓷器一样,说明这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

到了宋朝成为一种固定制度,从产茶的园户,到运输、销售乃至于各个驿站,甚至小茶水摊,都记录在案。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后,开始推行“茶引法”,这成了后世茶叶专卖的主要形式。

这说明啥?茶叶的销售从古代开始,就是一种高度规范化的经营模式。

著名话剧《茶馆》

明清时期的“茶引”很昂贵,就和现在某些需要很大代价,才能得到的营业执照一样,也就是说一般人还真弄不到。

这就说明“人脉”的重要性!山西晋商的“长裕川”茶庄,留下了《行商遗要》这样的“商业秘笈”。

详细记录了从茶叶产地到销售沿途的各项信息,包括住宿、运输费用,各个码头、厘卡的税费,以及生意注意事项和商业规范。

之所以介绍这些,就是想表达一个意思:现在开茶叶店的商人,都是有底气的!

清代晋商老照片

路边的茶叶店,本质上是做“圈子生意”,他不需要像卖小商品的店铺那样,站在门口吆喝揽客。

能开店的人都不是菜鸟,他们已经在这个圈子混了很多年了,拥有自己的人脉。见识过一位茶店老板,手机里存着上百个标注“雨前龙井某A”、“陈年普洱某B”的客户,这都是他的资源。

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那些长期的企业客户、老板或者礼品用户,会需要大量的茶叶礼盒。

做散客的生意,卖那么几斤连房租都赚不回来。但做一次企业定制,动辄上千份礼盒。

说句夸张的,就像古玩行业的“开张吃三年”一样,做成一单能吃很长时间。

采茶

再者,茶叶的利润是不透明的,说白了定价权都在商家手里。

同一棵茶树上的叶子,清晨带露水采的能卖到上千,午后采的可能只值几百。

什么前茶、明前、头采、头春、叶底、汤色、干茶等一堆名词,普通人大概也只能品出能泡几道,有没有明显香气。

高端的茶叶说实话,能分辨出来的人很少,这就留下了很多溢价空间。

几十块一斤的照样喝,但几十万的也有人品!这就是圈子的差距。

而茶叶店老板,除了进货渠道外,最重视的就是维护客户的关系,并通过客户再推展新的客户进来。

这就形成了一种“内部循环”,老板甚至还会撮合人做生意,起到一个掮客的作用。

当然也有店老板生意做的不咋滴,或失去了客户的友谊。那他就会拓展网络渠道,然后兼职回收老酒、黄金等业务,甚至还卖副食品。

在网上还见人分享过,他店里摆着三套茶具:紫砂壶用来招待老友,玻璃杯给临时歇脚的路人,角落那套鎏金茶具则专等特殊客人。

对茶没那么讲究的人,看到那种装修大气的店铺,本来就不会进去购买,其实也客观上省去了沟通的必要。

所以我们大多时候见到的场景,都是冷清的门面,好像随时要倒闭的样子。

却一直能坚持,本质上就是人情世故。

来源:收藏大视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