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古代王朝,有人迷恋汉唐的金戈铁马,有人沉醉宋朝的诗词风雅,有人赞叹明朝的风骨铮铮,可一说到清朝,争议声总能盖过赞誉,甚至成了很多人最“不感冒”的封建王朝。按理说,它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疆域曾一度辽阔,为何却收获了这么多负面评价?
看到一个网上评论区,都是大一统王朝为何清朝和晋朝最不受欢迎,清朝并不是说少数民族原因,你看看有几个人会讨厌铁木真忽必烈的?
提起古代王朝,有人迷恋汉唐的金戈铁马,有人沉醉宋朝的诗词风雅,有人赞叹明朝的风骨铮铮,可一说到清朝,争议声总能盖过赞誉,甚至成了很多人最“不感冒”的封建王朝。按理说,它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疆域曾一度辽阔,为何却收获了这么多负面评价?
有人说它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基础,可仔细想想,那些曾经的“辉煌”到了晚清不都一点点吐出去了吗?更关键的是,放在当时的世界舞台上,清朝所谓的“盛世”根本不值一提,顶多算个二三流国家。而这一切的答案,其实藏在两本古典小说里,藏在那些被史书轻描淡写的惨案中,藏在百姓们屈辱的日常里。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为啥清朝这么不受人喜欢。
1、明朝的思想狂欢:两本书里藏着的“开放密码”
要想明白清朝有多让人失望,就得先看看明朝有多“鲜活”。很多人都觉得《红楼梦》是清朝文学的巅峰,可你知道吗?这部伟大的作品,其实是站在明朝文化的肩膀上长成的,里面藏满了明朝的精神内核。而另一本《金瓶梅》,更是把明朝的开放与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
先说说《金瓶梅》,这部书放在今天看都很大胆,更别说在几百年前了。它不写帝王将相,不写神仙鬼怪,专门聚焦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西门庆的家庭纠葛、市井男女的爱恨情仇,连人性的贪婪、欲望都直白地铺展开来。搁在其他朝代,这样的书大概率会被当成“淫书”焚毁,可在明朝,它不仅能流传开来,还能被文人墨客反复品读、点评。这背后,是明朝对人性的尊重,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明朝的思想开放可不是吹的,那会儿的文人根本不把“传统规矩”当回事。李贽这位大思想家,直接敢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意思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就是最大的道理,压根不用天天捧着儒家经典死读。他还敢质疑孔子的权威,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这种在当时堪称“大逆不道”的言论,竟然能写成书出版,要是放在清朝,早就被满门抄斩了。
再看《红楼梦》,曹雪芹虽然生活在清朝,但他的家族是明朝旧臣,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明朝的文化风气。书里的“石头城”暗指南京,是明朝的都城;“玉”和“木”(通“朱”)象征着明朝皇族;“红”与“朱”同义,代表着明朝的臣子百姓。就连书里对女性的尊重,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隐晦批判,都是明朝思想的延续。想想看,《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姑娘们吟诗作对、各抒己见,这种女性地位的提升,在清朝是绝对看不到的。
明朝的开放还体现在学术和科技上。徐光启作为朝廷官员,竟然主动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还提出了“会通超胜”的主张,想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然后超越西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被誉为“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百科全书”,里面的很多技术在当时世界都是领先的。更难得的是,明朝的民间言论也很自由,朱元璋立下规矩“军民皆可上书”,普通老百姓都能对朝政提意见,大臣们更是敢直接骂皇帝,海瑞就曾把嘉靖皇帝骂得狗血淋头,说他“嘉靖嘉靖,家家皆净”,可嘉靖皇帝再生气,也没杀海瑞,这要是换了清朝,海瑞全家都得掉脑袋。
要是明朝的这种开放能一直延续下去,不敢说中国能提前进入工业革命,至少文学和科技不会停滞不前。说不定除了《红楼梦》,还能有《红楼后梦》《金瓶梅续集》这样的佳作,甚至能出现超越它们的作品。可偏偏,清朝来了,这一切都成了泡影。
2、清朝的“反向操作”:从思想禁锢到制度倒退
清朝入关后,没有继承明朝的开放包容,反而搞起了“反向操作”,把皇权专制的阴暗面发挥到了极致,从思想到制度,全面倒退。
首先说说政治制度,明朝有内阁制,大臣们可以参与朝政决策,就算皇帝不上朝,国家机器也能正常运转。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明朝依然能维持统治,这背后就是内阁制的作用。可清朝呢?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雍正时期又搞出军机处,表面上是加强办事效率,实际上是把权力全部集中在皇帝手里。军机处的大臣们根本没有决策权,只能“跪受笔录”,皇帝说啥就是啥,连反驳的勇气都没有。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让整个国家失去了纠错能力,皇帝英明还好,一旦皇帝昏庸,国家就会跟着走下坡路。
更可怕的是,清朝还搞起了类似农奴制的制度。1644年多尔衮入关后,第一件事就是颁布“圈地令”,让旗人纵马狂奔,插旗为界,把京城周围的肥沃土地全部圈占。这些旗人根本不管土地上的汉人百姓,鞭抽火烧,把百姓们赶出家园。史书记载,当时的场景惨不忍睹:“爷娘弃路隅,妻子鬻他乡。鸡犬相逐,骨肉分离,白骨遍地殇”。据统计,清初的圈地运动总共侵占了2600万亩土地,仅直隶地区就有400万人无家可归。
失去土地的百姓走投无路,只能被迫成为旗人的奴隶,男人干苦力,女人当奴婢,没有人身自由。要是有人敢逃跑,清廷就颁布“逃人法”,抓住逃奴就直接处死,收留逃奴的人,家产充公,满门抄斩,连邻居都要被流放宁古塔。在“逃人法”的庇护下,旗人更是为所欲为,有的旗人故意把自己的奴隶卖掉,然后诬告买主窝藏逃奴,趁机霸占买主的家产。更离谱的是,河间知府竟然用逃奴的颅骨做成“便器”,献给旗主,简直丧心病狂。
这种农奴制一样的制度,让整个社会陷入了停滞。旗人作为统治阶级,不用劳动就能坐享其成,慢慢变得腐朽堕落;而汉人百姓被压迫得喘不过气,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更别说发展生产、创造文化了。对比明朝的“耕者有其田”,清朝的这种制度简直是历史的大倒退。
3、大辫子的屈辱:不止是审美灾难,更是文化压迫
现在很多清宫剧里,男演员梳着大辫子,看着好像挺帅气,可在当时,这根大辫子是汉人百姓的耻辱象征,是清朝文化压迫的铁证。
清朝入关前,满人的发型是“金钱鼠尾”,就是把头顶大部分头发剃掉,只留后脑勺一小撮,编成辫子,细得能穿过铜钱的孔。入关后,清廷为了推行“满化”,颁布了“剃发令”,要求“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对于汉人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自古以来,汉人就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剃发就是对祖先的大不敬。
可清廷根本不管这些,为了推行剃发令,不惜动用屠刀。最著名的就是江阴八十一日,江阴百姓为了反抗剃发令,在典史阎应元的带领下,坚守城池81天,和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城破后,清军进行了血腥屠杀,全城百姓几乎被杀光,最后只剩下53人。除了江阴,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这些惨案的背后,都有剃发令的影子。据统计,为了这根大辫子,全国有上百万汉人死于非命。
就算是顺从了剃发令,这根大辫子也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首先是卫生问题,古代没有洗发水,辫子长期不清洗,里面藏满了污垢和虱子,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其次是劳作问题,农民种地、工匠做工,长长的辫子总会碍事,一不小心就会被工具缠住。可清廷不管这些,他们要的不是百姓的方便,而是通过改变发型,摧毁汉人的文化认同,让汉人彻底臣服于满族的统治。
更讽刺的是,这根大辫子还成了外国人嘲笑中国人的把柄。晚清时期,外国人来到中国,看到中国人脑后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都觉得很奇怪,纷纷拍照取笑,把辫子当成了中国落后愚昧的象征。而中国人自己,也在这根辫子的压迫下,慢慢失去了民族自豪感,变得麻木不仁。
对比明朝的发型,男子束发,既干净又方便,还能体现汉人的文化传统。可清朝的大辫子,不仅丑,更承载着满满的屈辱,这样的制度,怎么可能让人喜欢?
4、文字狱的阴影:三百年的“沉默史”,文化的浩劫
如果说大辫子是身体上的压迫,那么文字狱就是精神上的屠杀。清朝的文字狱,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手段之残酷,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比之前所有朝代的文字狱加起来还要多5倍,足足有180余起大案,持续了200多年。
清朝的文字狱,简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管是文人写的诗、著的书,还是普通百姓的日常闲谈,只要有一个字、一句话被认为“冒犯”了清廷,就会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满门抄斩。
最著名的就是庄廷鑨《明史》案。顺治年间,浙江富人庄廷鑨双目失明,他重金购得明朝大学士朱国桢的《明史》残稿,邀请了一批江浙学者进行增补,编成了《明书辑略》。这本书里,庄廷鑨没有用清朝的年号,反而大书特书南明隆武、永历的年号,还直接称呼清朝的先祖为“建州都督”。就因为这些,这本书被人告发,引发了清初最惨烈的文字狱。
案发后,庄廷鑨已经去世,可清廷依然不放过他,下令刨棺戮尸,把他的尸体挖出来砍头。庄氏全族男丁被凌迟处死,女眷被流放为奴。参与写书、校阅、刻字、印刷、卖书的人,甚至只是买了这本书的人,都被牵连在内。最后,有70多人被斩首,10多人被凌迟,上千人流放宁古塔,湖州700多家受到牵连,家破人亡。而告发庄廷鑨的人,却因为“有功”,家族仕途坦荡,出了七进士、五翰林,还瓜分了庄氏被抄没的十余船财产。
除了庄廷鑨案,戴名世《南山集》案也同样惨烈。戴名世是康熙年间的进士,他写了一本《南山集》,里面引用了南明官员的史料,没有用清朝的年号。这本书被人告发后,戴名世被斩首,全家被流放,参与编辑、作序、刊刻的人也都受到牵连,死伤无数。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吕留良案。吕留良是明朝末年的学者,他去世50多年后,有人告发他的著作里有“反清复明”的思想。清廷大怒,下令刨开吕留良的坟墓,把他的尸体砍头示众,他的儿子被斩首,孙子被流放为奴,世代不得翻身。连那些只是收藏吕留良著作的人,都被流放边疆。
在这样的高压统治下,天下的文人再也不敢随便著书立说,只能埋首于故纸堆,搞考据学,不敢谈论时政,不敢抒发己见。明朝那种“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那种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彻底消失了。大量的书籍被焚毁,很多珍贵的文化典籍就此失传。据统计,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趁机销毁了上万部书籍,篡改了无数文献,只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对比明朝,李贽的《焚书》大胆批判儒家经典,海瑞直言敢谏骂皇帝,都能安然无恙。可在清朝,文人连写个“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能被斩首,这样的文化浩劫,怎么能不让人痛恨?
5、闭关锁国:当世界跑步时,清朝在“闭门造车”
如果说文字狱禁锢了思想,那么闭关锁国就让清朝彻底与世界脱轨,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浪潮,最终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其实明朝并不是封闭的,虽然有“海禁”,但主要是为了防范倭寇,后来也逐渐开放了。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庞大,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展示了明朝的强大国力和开放姿态。明朝的民间海外贸易也很繁荣,泉州、广州等港口商船云集,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通过海路销往世界各地,西方的香料、珠宝、科技也传入中国。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这些都体现了明朝对西方文化的包容和吸收。
可清朝入关后,却把“闭关锁国”发挥到了极致。顺治年间,清廷颁布“禁海令”,禁止百姓出海贸易,甚至禁止渔船出海捕鱼。康熙年间,虽然一度开放海禁,但到了乾隆年间,又下令关闭除广州以外的所有通商口岸,只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更可笑的是,当西方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清朝的统治者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对西方的先进科技不屑一顾。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带来了700多人的庞大队伍,还带来了大量的先进礼物,包括天文仪器、新式火炮、蒸汽机模型、织布机等,想要和清朝通商。可乾隆皇帝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直接拒绝了英国的通商请求。
马戛尔尼使团带来的那些先进科技产品,被乾隆皇帝当成了“奇技淫巧”,堆在仓库里无人问津。使团成员在日记里写道:“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他们还发现,清朝的军队装备落后,士兵们拿着长矛大刀,根本不是英国军队的对手;清朝的百姓生活困苦,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而英国的普通农户一年下来还能有剩余。
可乾隆皇帝根本看不到这些差距,依然在大搞文字狱,在六下江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就在乾隆皇帝拒绝马戛尔尼使团的同一年,美国发表了《独立宣言》,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几十年后,法国爆发了大革命,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强调公民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当西方世界在忙着建立民主制度、发展工业的时候,清朝却在忙着禁锢思想、封闭国门,这种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到了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的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此时的清朝,钢铁产量只有英国的四分之一,军队装备落后,士兵战斗力低下。沙角之战,清军战死277人,受伤462人,而英军只有38人受伤,无人死亡;虎门之战,清军阵亡250人,受伤被俘上千人,英军仅有5人受轻伤。这样的战争结果,其实早就注定了,闭关锁国的清朝,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成为了二三流国家。
6、晚清的屈辱:不平等条约与照相机下的腐朽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只是清朝屈辱历史的开始。从那以后,西方列强纷纷来华,强迫清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而照相机的出现,更是把清朝的腐朽落后赤裸裸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1858年,沙俄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强迫清朝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中国近代单次割地面积最大的条约。可这还只是开始,随后的《北京条约》《伊犁条约》,沙俄又陆续割占了中国西北、东北的大片领土,累计割占了约150万平方公里,成为近代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朝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还得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2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3年的财政收入,为了筹措赔款,清朝只能向列强举债,从此在经济上更加受制于西方。而台湾的割让,更是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租旅顺口,英国强租威海卫和新界,法国强租广州湾,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朝又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偿列强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近9.8亿两。这笔赔款被称为“庚子赔款”,4.5亿两白银对应当时中国4.5亿人口,意为“每人罚一两”,简直是对全体中国人的羞辱。条约还规定,列强可以在北京至山海关一线驻军,拆除大沽炮台,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由外国军队驻守,成为“国中之国”。从此,清朝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更让人痛心的是,这些赔款最终都落到了百姓的头上。清朝为了偿还赔款,不断加重赋税,百姓们本来就生活困苦,这下更是雪上加霜,卖儿卖女、流离失所的场景随处可见。而清朝的官员们,却依然过着奢靡的生活,贪污腐败,中饱私囊。1902年,美国摄影师杰克杨来到中国,拍摄了大量的珍贵影像。照片里,穷苦百姓赤身裸脚,在大街上乞讨;而一品大员家里却妻妾成群,谈笑风生。宫廷御医在给姑娘把脉,理发师在给人剃头,整个社会一片死气沉沉,看不到一点生机。
对比同时期的西方,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火车、汽车、电灯已经普及,城市繁荣,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清朝的百姓,还在忍受着饥饿和压迫,官员们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每个看到这些照片的中国人都感到无比的屈辱和痛心。
7、为何清朝“集大恶”?皇权专制的终极黑暗面
纵观清朝的历史,从入关后的圈地运动、剃发令,到中期的文字狱、闭关锁国,再到晚期的不平等条约,它几乎把皇权专制的所有阴暗面都集齐了,而且变本加厉,成为了古代王朝的“集大恶者”。
清朝的统治者,始终把“维护满族统治”放在第一位,他们害怕汉人的反抗,害怕西方的思想文化冲击他们的统治,所以采取了高压政策。文字狱禁锢思想,让百姓不敢说话;圈地令和农奴制压迫汉人,让百姓不敢反抗;闭关锁国封闭国门,让百姓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这种统治方式,虽然在短期内维护了政权稳定,但从长远来看,却让整个国家陷入了停滞和落后。
对比明朝,虽然也有皇权专制,但明朝的大臣有风骨,百姓有言论自由,文化有活力。明朝的皇帝虽然也有昏庸的,但他们不能为所欲为,内阁和言官会制约他们的权力。而清朝的皇帝,权力达到了顶峰,军机处的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没有任何制约。雍正皇帝的密折制度,让官员之间互相监视,人人自危;乾隆皇帝的六下江南,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清朝的腐朽,不仅仅是制度的腐朽,更是人心的腐朽。旗人作为统治阶级,长期不劳而获,变得腐朽堕落,只会遛鸟逗狗、抽大烟;汉人百姓被压迫得麻木不仁,对国家大事毫不关心;官员们贪污腐败,只想着中饱私囊。这样的国家,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怎么可能不失败?
有人说,清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它的灭亡,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终结,更是一种落后制度的终结。而人们不喜欢清朝,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落后和屈辱,更是因为它摧毁了明朝以来的开放与包容,摧毁了中国文化的活力,让中国错过了发展的机遇,让无数百姓遭受了苦难。
回望历史,清朝就像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才能让国家强大,让百姓幸福。而那些不喜欢清朝的人,其实是对开放自由的向往,是对民族尊严的坚守,是对历史教训的铭记。
毕竟,谁会喜欢一个充满压迫、屈辱和落后的王朝呢?同样是少数民族王朝,有多少人会去讨厌铁木真忽必烈呢?这就是差别吧。
全文完!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无不良引导!
来源:历史科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