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不少穿着讲究的人没往高端商场走,反而钻进了折扣店和旧货店。
2025年11月7日,纽约曼哈顿街头依旧人来人往。
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不少穿着讲究的人没往高端商场走,反而钻进了折扣店和旧货店。
与此同时,年轻人们逛店时大多只看不买,连杯饮料都要纠结半天。
美国消费市场这波“冷热不均”的操作,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以前总觉得高收入群体花钱该随心所欲。
毕竟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怎么也不至于跟低收入者抢平价商品。
但后来发现,这种想法太片面了。
价值感对每个人都重要,花小钱办大事谁不乐意?麦当劳三季度的高收入顾客客流量涨了不少,CEO都直言,不管收入高低,大家都想让每一分钱花得值。
休闲餐饮品牌也摸清了这个门道。
Applebee’s推出25美元两份的促销,IHOP搞6美元的超值套餐。
这些原本主打中端市场的餐厅,现在吸引了不少从高档餐厅转来的高收入食客。
餐饮集团CEO都坦言,高收入顾客的增长,直接抵消了低收入食客的减少。
旧货店更是吃到了这波红利。
SaversValueVillage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有分店,他们的“更年轻、更富裕”客户群体一直在增长。
CEO在电话会议里说得直白,这就是明显的消费降级趋势,而且年轻消费者也越来越多。
折扣零售商们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沃尔玛这两年动作不断,翻新门店、推新食品品牌、加快送货速度,成功吸引了不少年收入超10万美元的顾客。
美元树和美元通用也不遑多让,高收入家庭成了他们增长最快的客户群体。
反观Target和百思买,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DADavidson的分析师都提到,百思买的顾客正在转向沃尔玛和好市多,就为了买更便宜的电视。
定位不上不下的中端零售商,在这波消费分化里,明显被夹在了中间。
消费市场的另一端,Z世代的日子更不好过。
本来以为年轻人刚步入社会,消费该充满活力,但现实却不是这样。
25到35岁的消费者,光顾Chipotle、Cava这些快餐休闲餐厅的频率越来越低。
Chipotle的CEO都直言,这个年龄段的顾客占销售额四分之一左右,现在却更愿意在家做饭。
Z世代面临的压力真不小。
年轻人的失业率比其他年龄段都高,25到34岁的失业率比45岁以上的高出不少。
5月份学生贷款催收重启,每个月几百美元的还款,直接挤压了他们的消费预算。
再加上实际工资增长缓慢,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少,不缩减开支也没办法。
眼镜品牌WarbyParker也发现了变化。
他们服务的年轻消费者,对未来越来越不确定,买东西也越来越挑剔。
以前可能会选高价镜框,现在更倾向于95美元的款式,客单价明显下降。
不同世代的消费特点,现在分得越来越清。
Z世代谨慎消费,优先选高性价比商品;千禧一代要平衡家庭和个人,看重品质;X世代稳健务实,注重实用;婴儿潮一代更爱享受,关注健康。
这种代际差异,让零售商的日子有了天壤之别。
并非所有品牌都在叫苦。
Coach的母公司Tapestry就逆势增长,手提包销量涨得很猛,Z世代是主要推动力。
CEO都说,Z世代尤其热衷于时尚,在这方面的支出比其他群体略高。
拉夫・劳伦也不赖,第二季度销售额增长17%,还上调了全年预期。
他们在TikTok上搞的“拉夫・劳伦圣诞节”趋势,把复古美学和节日装饰结合,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运动鞋品牌On更是黑马,第三季度销售额增长约25%,连续三次上调全年预期。
反观耐克和Hoka,不是预计销售额下滑,就是下调了预期。
荷兰兄弟饮料也抓住了年轻人的心,高度定制的菜单让Z世代很买账,同店销售额增长了7.4%。
临近假日季,消费市场又有了新动向。
美国零售联合会预测,11到12月的消费额会同比增长,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但大家的消费习惯变了,更多人会等着黑色星期五和感恩节的促销,还会削减外出就餐等开支,把钱省下来买礼物。
布鲁克菲尔德Properties的零售CEO也提到,虽然经济形势一般,但购物中心的客流量正在回升。
节日氛围确实能带动消费,大家都想在灯光和圣诞老人的氛围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美国消费市场的分化,本质上是大家对经济形势的理性应对。
高收入者向下消费不是抠门,而是追求价值;Z世代收缩开支不是不想花,而是实在没条件。
零售商的悲欢离合,全看能不能摸准消费者的心思。
未来消费市场还会怎么变,不好说。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性价比和精准定位,会是接下来的关键词。
那些能让消费者觉得“花得值”的品牌,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大概率都能站稳脚跟。
来源:滕王说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