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6年12月,寒风刮过潼关城外的夜幕。周恩来踏进第十师师部,灯火昏黄,他开门见山地问:“委员长被扣,你准备怎么做?”李默庵沉默许久,那句低低的“老师”才刚出口,周恩来已在案前坐下。师生重逢,四目相接,气氛凝重却又带几分昔日亲切。
1936年12月,寒风刮过潼关城外的夜幕。周恩来踏进第十师师部,灯火昏黄,他开门见山地问:“委员长被扣,你准备怎么做?”李默庵沉默许久,那句低低的“老师”才刚出口,周恩来已在案前坐下。师生重逢,四目相接,气氛凝重却又带几分昔日亲切。
那夜谈话成了西安事变关键一环。李默庵最终没动一枪一弹,西北前线得以平静。很多年后,这位出身黄埔一期的名将回忆:“若非那晚,局势恐怕另一番模样。”可在更早的1924年,他还是一个初到广州的热血青年——浏阳口音、手执长枪,和同宿舍的陈赓一见如故。
黄埔课堂上,周恩来讲授政治工作,言辞犀利,往往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李默庵被点名回答问题,条理清晰,一板一眼。课后,周恩来招手:“有空来政治部聊聊。”几番长谈后,李默庵在煤油灯下写下入党誓词,成为黄埔公认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学生”。那年,他23岁。
旋即而来的是血雨腥风。1927年4月,蒋介石“清党”,抓人、搜房、审查,一夜之间遍地杀机。李默庵心生畏惧,偏又听说南京给出耀眼的军衔前程。夹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背起行囊,离开了秘密党小组。陈赓追出门口,叹息一声:“默庵,这一步出去,就很难回头。”这句话,此后在他心头反复回响。
叛党动机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恋爱迷心,屡被党内批评;也有人坚称是蒋介石铺设高官厚禄的黄金台。他自己多年后坦言:“怕死,也怕没前途。”无论缘由,他成了“叛党将军”的标签,再难摘下。
抗战爆发,李默庵率第十四军奔赴忻口。1937年10月的炮火里,他与八路军并肩作战,侧翼死守,拖住日军装甲纵队。彭德怀一把拉着他的袖子:“兄弟,顶住!”双方将士混吃干粮,血黏在战靴上。战役结束后,他主动去八路军办事处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语速平缓,却掷地有声:“要打赢,必须发动群众。”李默庵点头,请求一份发动民众的具体方案,不久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便应运而生,他任教育长,叶剑英任副职,两年时间培养游击骨干三千余名。
1949年夏,长沙城头红旗招展。程潜、陈明仁宣布起义,名单里把李默庵排第三。可就在众人期盼他公开露面时,他却从香港搭船去了旧金山。新中国成立之初,多家大使馆收到“请协助寻找李默庵”的密电,署名:周恩来。多年搜寻,音讯全无。
1975年底,病榻上的周恩来常陷昏迷,清醒片刻仍惦记那位昔日学生。“他若在国内,也会出力。”对话让邓颖超记在心头。次年1月,周总理与世长辞。万里之外的旧金山,李默庵倚窗听广播,双手瑟缩发抖:“老师,对不起,是我无颜见你。”
时光疾行至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前夕,纽约总领馆突然接到一通电话:“我是李默庵,我想回国。”外交部连夜上报,中南海灯火通明。十月,北京首都机场,77岁的邓颖超疾步迎上前,紧握他的手,眼眶微红:“恩来生前一直在找你,你怎么才回来?”一句话击碎了名将多年心防,他弯腰鞠躬,哽咽无语。
此后数日,李默庵写下万字检讨,承认当年退党是人生最大污点。他主动提出借美国人脉,为华侨联络、为两岸交流做事。1990年,82岁的他正式迁回长沙。常有人登门请教,他只说:“教你们两句:别怕难,也别忘本。”2002年春,他在家中安静离世,终年91岁。书桌上压着一页纸,上面写着八个字——“忏悔半生,追补余生”。
来源:兴弘智能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