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信吗?在群星璀璨的唐朝皇帝列表里,竟然藏着一个“隐形皇帝”——他是正儿八经的皇子,坐上过龙椅,却只当了17天皇帝,不仅没掌握过一天实权,还被后世历史学家集体“除名”,连正史都不愿多提一句。他就是李重茂,后世勉强称之为“唐殇帝”的可怜人。
你敢信吗?在群星璀璨的唐朝皇帝列表里,竟然藏着一个“隐形皇帝”——他是正儿八经的皇子,坐上过龙椅,却只当了17天皇帝,不仅没掌握过一天实权,还被后世历史学家集体“除名”,连正史都不愿多提一句。他就是李重茂,后世勉强称之为“唐殇帝”的可怜人。
提到唐朝,咱们脑海里都是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一代女皇、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就算是李显、李旦这样的皇帝,也因为身处权力漩涡中心被反复提及。可李重茂呢?仿佛是大唐历史上的一个错别字,被匆匆划去,只留下寥寥几笔记载,藏在史书的犄角旮旯里。
他为啥会当上皇帝?又为啥只坐了17天就被赶下台?为啥正史不愿承认这个皇帝?今天咱们就顺着唐朝中期的权力斗争脉络,一步步揭开这个“17天皇帝”的隐秘人生,看看他到底是如何在韦后、李隆基、太平公主这些大佬的博弈中,成为一枚转瞬即逝的棋子。
1、盛世大唐的隐秘角落:被正史抹去的17天皇帝
唐朝,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从公元618年建国到907年灭亡,历时近三百年,先后出了二十多位皇帝。这些皇帝里,有雄才大略的明君,有昏庸无能的庸君,有野心勃勃的女帝,甚至还有被宦官拥立的傀儡,但像李重茂这样,在位时间短到只有17天,还被正史排除在正统序列之外的,独此一家。
咱们先看看正史是怎么对待他的。后晋刘昫编撰的《旧唐书》,是记录唐朝历史的权威史料之一,里面专门有“本纪”部分,记载每位正统皇帝的生平,从唐高祖李渊到唐哀帝李柷,一个个都列得清清楚楚,可翻遍整个《旧唐书·本纪》,压根找不到“李重茂”三个字。他的名字只在《旧唐书·中宗纪》和《旧唐书·睿宗纪》里被顺带提了两句,说是韦后拥立他为帝,后来李隆基发动政变,他就被废了。
北宋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情况也差不多。《新唐书·本纪》同样没给李重茂留位置,只在《新唐书·睿宗纪》里简单记载:“景龙四年六月,韦皇后弑中宗,矫诏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大赦,改元唐隆。庚子,皇太子即皇帝位,以睿宗为皇太叔,政事决于皇后。七月甲辰,临淄王隆基举兵诛韦氏、安乐公主及其党与。丙午,皇帝逊位于皇太叔,复为温王。” 短短几句话,就概括了他从登基到退位的全部经历,连个像样的传记都没有。
这就奇怪了,李重茂明明当过皇帝,不管在位时间长短,不管有没有实权,那也是实实在在坐上过龙椅、接受过百官朝拜的,为啥正史要把他“除名”呢?是因为他的皇位来得不正?还是因为他实在没什么作为?亦或是背后有更复杂的政治考量?
要弄明白这些问题,咱们得先从李重茂的出身说起。他不是凭空冒出来的皇帝,他的父亲是唐中宗李显,母亲是后宫里的一位嫔妃,姓陆。虽然出身帝王家,但李重茂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过得一点都不轻松,甚至可以说是步步惊心。
2、生于帝王家的悲哀:李重茂的边缘化成长
李重茂出生于公元695年左右,那时候正是他奶奶武则天掌权的时期。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她对李唐宗室大开杀戒,李显作为武则天的儿子,更是被反复折腾。
李显第一次当皇帝是在公元683年,可只当了不到两个月,就被武则天废黜,贬为庐陵王,先后被流放至均州、房州。那时候李重茂还没出生,他的哥哥李重润、姐姐永泰公主都跟着父母一起流放,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后来李重润因为私下议论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被武则天赐死,永泰公主也受牵连而死,这对李显一家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李重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的,他的童年没有享受过多少帝王家的荣华富贵,反而因为父亲的身份,一直活在恐惧和压抑之中。直到公元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才得以复位,重新当上皇帝,李重茂也跟着回到了长安,被封为温王。
按说父亲当了皇帝,李重茂的地位也该水涨船高,可事实并非如此。李显性格懦弱,复位后大权逐渐落到了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手里。韦后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一直想效仿武则天,成为第二个女皇帝;安乐公主则想当“皇太女”,将来继承皇位。这母女俩在朝堂上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在这样的权力格局下,李重茂根本没有任何存在感。他既不是韦后所生,也没有强大的外戚势力支持,母亲陆氏在后宫里地位低微,根本帮不上他。而且他上面还有哥哥李重俊,李重俊是李显的第三子,被立为太子。李重俊性格刚毅,看不惯韦后和安乐公主的专横跋扈,曾经发动政变,想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可惜最后失败了,被部下所杀。
哥哥死后,李重茂依然没能得到重视。韦后和安乐公主把目光放在了更听话、更容易控制的皇子身上,而李重茂因为年纪小、性格懦弱,恰好符合他们的要求。这也为后来韦后拥立他为帝,埋下了伏笔。
李重茂在长安的日子,过得小心翼翼。他亲眼目睹了宫廷斗争的残酷,哥哥李重俊的惨死让他深知,在这样的环境里,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他平时很少说话,也从不参与任何政治斗争,尽量让自己显得不起眼。可他万万没想到,就算他想低调,命运也会把他推到风口浪尖。
3、中宗暴毙:权力真空下的傀儡人选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唐中宗李显突然驾崩,享年55岁。关于李显的死因,正史记载得比较模糊,《旧唐书·中宗纪》只说“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龙殿”,《新唐书·中宗纪》也只是简单记载“六月壬午,皇后韦氏弑帝”。而野史和民间传说则说得更具体,说是韦后和安乐公主为了夺权,联手毒杀了李显。
不管李显是自然死亡还是被毒杀,他的突然驾崩,让唐朝的政局瞬间陷入了权力真空。此时的韦后,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登上皇位了。可她也知道,直接称帝风险太大,毕竟武则天称帝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而且朝堂上还有太平公主、相王李旦等实力派人物,她不敢贸然行动。
于是,韦后想到了一个办法:先拥立一个傀儡皇帝,自己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掌握实权,等时机成熟了,再取而代之。那么,选谁当这个傀儡呢?
韦后首先排除了那些有势力、有主见的皇子。当时李显的儿子里,除了早死的李重润、李重俊,还有李重福、李重茂等人。李重福是李显的次子,性格比较强势,而且一直对韦后专权不满,韦后自然不会选他;其他的皇子要么年纪太大,要么有自己的势力,不好控制。
想来想去,韦后把目光落在了李重茂身上。李重茂当时只有16岁左右,年纪小,性格懦弱,没有任何政治经验,也没有强大的后台,完全是个“软柿子”,容易操控。而且李重茂的母亲陆氏地位低微,不会对韦后构成威胁,这正是韦后想要的傀儡人选。
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名正言顺,韦后伪造了李显的遗诏,遗诏里说:“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大赦天下,改元唐隆。军国大事皆由皇后韦氏处分。” 这份遗诏明摆着就是让李重茂当傀儡,韦后自己掌握实权。
诏书颁布后,韦后立刻召集百官,宣布了李显驾崩的消息和遗诏内容。百官们心里都清楚,这是韦后在操纵朝政,但韦后当时已经控制了京城的禁军,而且她的党羽遍布朝堂,大家敢怒不敢言,只能乖乖听从。
景龙四年六月丁亥日,也就是李显驾崩后的第五天,李重茂在韦后的扶持下,在太极殿登基称帝,改元唐隆,史称“唐殇帝”。登基大典上,李重茂穿着沉重的龙袍,站在高高的龙椅前,看着下面文武百官朝拜,心里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知道,这个皇位不是他自己争来的,也不是他能坐稳的,他只是韦后手里的一个提线木偶,未来的命运全由别人掌控。
4、17天帝王生涯:韦后操控下的提线木偶
李重茂登基后,韦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太后,临朝称制,掌握了朝廷的全部实权。她以李重茂的名义发布诏书,任免官员,安插自己的党羽,把朝堂变成了自己的一言堂。
韦后的党羽们也趁机飞黄腾达。她的哥哥韦温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掌管朝政;侄子韦捷被封为薛王,韦濯被封为卫王;心腹宗楚客被任命为中书令,崔湜被任命为吏部尚书。这些人狼狈为奸,排除异己,打压忠于李唐宗室的官员,整个朝廷被搞得乌烟瘴气。
而李重茂这个皇帝,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龙椅上,扮演一个“人形图章”。上朝的时候,韦后坐在他旁边的帘幕后面,所有的奏折都由韦后批阅,所有的决策都由韦后做出,李重茂只需要在韦后示意的时候,点点头,或者说一句“准奏”就行。有时候遇到大臣们的询问,李重茂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紧张地看着韦后,由韦后替他解围。
有一次上朝,一位大臣上奏说,地方上发生了旱灾,请求朝廷减免赋税,赈济灾民。李重茂想都没想,就想答应下来,可还没等他开口,韦后就在帘幕后面咳嗽了一声,李重茂立刻吓得把话咽了回去。随后,韦后开口说道:“如今国库空虚,不宜减免赋税,可令地方官员自行解决。” 大臣们虽然知道这样做会让百姓受苦,但没人敢反驳韦后的决定,李重茂也只能默默点头,批准了韦后的旨意。
除了在朝堂上被韦后操控,李重茂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他不能随意出宫,不能和大臣们私下接触,甚至不能和自己的母亲陆氏经常见面。韦后派了很多宫女和太监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他有任何“不轨”的行为,就会立刻向韦后汇报。
李重茂每天都活得提心吊胆,他想念母亲,想念以前那种虽然低调但至少自由的日子。他知道自己这个皇帝当得名不副实,也知道韦后迟早会取代他,可他没有任何办法反抗。他就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命运被别人摆布。
韦后在掌控实权后,并没有满足,她加快了称帝的步伐。她让韦温、宗楚客等人联名上奏,请求李重茂册封她为“皇太母”,并为她加尊号,这显然是在为自己称帝做铺垫。宗楚客甚至还劝韦后效仿武则天,改朝换代,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
韦后也确实是这么想的,她已经开始秘密筹备称帝事宜,打算在合适的时机,废掉李重茂,自己登基称帝。可她万万没想到,就在她志得意满的时候,一场针对她的宫廷政变,正在悄悄酝酿。
5、唐隆政变:一场改写命运的宫廷风暴
发动这场政变的,不是别人,正是李重茂的叔叔相王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李隆基是个有勇有谋、野心勃勃的人,他早就看不惯韦后的专横跋扈,也不愿意看到李唐江山落入韦后手中。
李显驾崩后,李隆基敏锐地意识到,韦后很快就会称帝,到时候李唐宗室恐怕都会遭到屠杀。于是,他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及其党羽,保住李唐江山。
为了确保政变成功,李隆基做了充分的准备。他首先联合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深得武则天的宠爱,也很有政治手腕,她同样对韦后专权不满,希望能保住李唐宗室的地位。两人一拍即合,结成了同盟。
随后,李隆基开始拉拢京城的禁军。禁军是保卫皇宫的核心力量,谁掌握了禁军,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李隆基通过自己的亲信,联系上了禁军里的几位将领,比如葛福顺、陈玄礼等人,这些将领早就对韦后的党羽不满,愿意追随李隆基发动政变。
景龙四年七月庚子日,也就是李重茂登基后的第12天,李隆基率领心腹和禁军将领,悄悄潜入了京城。当天夜里,李隆基下令发动政变,禁军将士们按照预定计划,分头行动,诛杀韦后的党羽。
首先,葛福顺率领禁军冲入羽林营,杀死了韦后任命的羽林将军韦播、高嵩等人,控制了羽林军;然后,李隆基率领大军冲入皇宫,直扑韦后的寝宫。韦后听到动静后,吓得魂飞魄散,连忙从寝宫后门逃跑,想躲进飞骑营避难,可刚跑到半路,就被禁军士兵发现,当场被杀。
安乐公主当时正在宫中梳妆打扮,梦想着自己能当上“皇太女”,听到政变的消息后,也想逃跑,结果被禁军士兵追上,乱刀砍死。韦后的哥哥韦温、心腹宗楚客、崔湜等人,也都在政变中被诛杀,韦氏集团被彻底覆灭。
这场政变来得又快又猛,前后只用了不到一夜的时间,就彻底改变了唐朝的政局。第二天一早,当李重茂像往常一样被宫女叫醒,准备去上朝的时候,他才发现皇宫里已经变了天。到处都是禁军士兵,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文武百官们脸上都带着惊恐和不安。
李重茂被带到太极殿,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了。李隆基当着百官的面,历数了韦后及其党羽的罪行,宣布韦氏集团已经被诛杀。然后,太平公主走上前,对李重茂说:“天下之心已归相王,孩子,你该退位了。”
李重茂吓得浑身发抖,他知道,自己的皇帝生涯到头了。他想反抗,可他手里没有任何权力,身边也没有任何亲信,只能任由别人摆布。
6、被废黜的傀儡:李重茂的凄凉结局
景龙四年七月丙午日,也就是李重茂登基后的第17天,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逼迫下,李重茂在太极殿举行了退位仪式。
退位仪式上,太平公主亲自上前,取下了李重茂头上的皇冠,递给了旁边的相王李旦。然后,她大声宣布:“温王李重茂自愿退位,拥立相王李旦为帝!” 文武百官们纷纷跪拜,高呼“万岁”。李旦假意推辞了一番后,接受了皇位,是为唐睿宗。
李重茂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短短17天的皇帝生涯,重新变回了温王。李旦登基后,并没有立刻对李重茂下杀手,毕竟李重茂只是个傀儡,对他没有任何威胁。但李旦也没有给李重茂任何实权,而是把他打发到了地方上,让他远离京城的政治中心。
最初,李重茂被封为襄王,安置在集州(今四川南江)。后来,李旦又把他改封为房州刺史,房州正是他父亲李显当年被流放的地方。命运就是这么讽刺,李显当年从房州回到长安,重新当上皇帝,而李重茂却从长安被发配到房州,成为了一个没有任何自由的地方官。
在房州的日子里,李重茂过得非常凄凉。他虽然名义上是刺史,但实际上受到了严密的监视,不能随意离开房州,也不能和外人过多接触。他心里充满了委屈和不甘,可他没有任何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更让李重茂绝望的是,他的哥哥李重福竟然也来找他的麻烦。李重福是李显的次子,一直对自己没能当上皇帝耿耿于怀。他听说李重茂被废黜后,竟然想联合李重茂,一起起兵反叛,夺回皇位。可李重茂已经被宫廷斗争吓怕了,他不愿意再卷入其中,于是拒绝了李重福的要求。
李重福见李重茂不愿意配合,就自己在洛阳发动了反叛。可他的反叛没有得到多少人的支持,很快就被朝廷平定,李重福也兵败被杀。李重福的反叛,虽然李重茂没有参与,但也让他受到了牵连。朝廷对他的监视更加严格,他的日子也过得更加艰难。
公元714年,也就是李重茂被废黜后的第四年,这位年仅20岁左右的前皇帝,在房州抑郁而终。关于他的死因,正史没有详细记载,有人说他是因为长期抑郁,染病而死;也有人说他是被人暗害的,毕竟他曾经当过皇帝,对某些人来说,始终是个隐患。
李重茂死后,朝廷给他上了一个谥号“殇帝”。“殇”在古代是指未成年而死,或者早逝的人,这个谥号也暗示了他悲惨的一生。他的陵墓被葬在了房州的郊外,没有任何宏伟的建筑,也没有任何碑刻,就像他的人一样,被历史渐渐遗忘。
7、为何不被正史承认?正统性背后的史学逻辑
李重茂虽然当了17天皇帝,可后世的历史学家大多不承认他的正统地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他没有掌握过任何实权。古代的皇帝,之所以被称为“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坐上了龙椅,更重要的是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主宰国家的命运。可李重茂呢?他从登基到退位,全程都是韦后的傀儡,没有做出过任何一个属于自己的决策,没有发布过任何一道真正意义上的诏书,甚至连自己的人身自由都没有。这样的皇帝,在历史学家看来,根本算不上真正的皇帝,只是一个被人操控的工具。
第二个原因,是他的皇位来得不正,去得也不正。李重茂的皇位,是韦后通过伪造遗诏拥立的,并不是通过合法的继承程序得来的。而且他的退位,也不是自愿的,而是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通过政变逼迫的。在古代,正统皇帝的继位和退位,都需要有合法的程序和名义,李重茂的皇位既没有合法性,也没有稳定性,自然不被历史学家认可。
第三个原因,是政治宣传的需要。李隆基和李旦在政变成功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强调自己的正统性。如果承认李重茂是正统皇帝,那就意味着韦后当年的行为是合法的,而他们发动政变,逼迫李重茂退位,就成了“谋反”。所以,他们必须否定李重茂的正统地位,把他说成是韦后操控的傀儡,这样他们的政变才具有合法性,李旦的继位也才名正言顺。
后世的历史学家,在编撰正史的时候,大多遵循了当时的政治宣传口径。他们认为,正统皇帝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合法的继承权,二是拥有实权,三是在位时间相对较长,能够对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李重茂这三个条件都不满足,所以自然不会被列入正统皇帝的序列。
不过,也有一些历史学家对李重茂抱有同情。他们认为,李重茂是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他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如果他没有出生在帝王家,没有被韦后拥立为帝,或许他能过上平淡而安稳的日子。可历史没有如果,他注定要成为权力游戏中的一枚棋子,短暂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然后又迅速消失。
8、短暂在位的深远影响:权力游戏与历史书写
李重茂虽然只当了17天皇帝,而且没有掌握过实权,但他的存在,对唐朝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唐朝来说,李重茂的17天帝王生涯,是唐朝中期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他的登基,是韦后野心的体现;他的退位,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势力崛起的标志。唐隆政变后,韦氏集团被覆灭,李旦复位,李隆基因为功劳巨大,被立为太子。后来,李隆基又和太平公主展开了权力斗争,最终李隆基胜出,登基称帝,是为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可以说,李重茂的退位,为李隆基后来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也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同时,李重茂的经历也让唐朝的宗室和大臣们意识到,宫廷斗争的残酷性。在那之后,唐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皇权逐渐集中,宦官势力开始崛起,为后来唐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对后世来说,李重茂的故事,成为了傀儡皇帝的典型案例。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没有实权的皇帝,就像没有根的浮萍,随时都可能被风吹走。后世的历史学家在评价皇帝的时候,也会把“是否掌握实权”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这也影响了后世的历史书写。
另外,李重茂的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正统性”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皇帝才算是正统皇帝?是看他的出身,还是看他的权力,亦或是看他的功绩?这个问题,后世的历史学家们争论了很久,直到今天,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李重茂的存在,让人们对“正统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9、结语:被历史遗忘的可怜人
李重茂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他出生在帝王家,本应享受荣华富贵,却因为身处权力斗争的中心,成为了别人手中的棋子。他当了17天皇帝,却没有一天真正为自己而活,最后被废黜、被流放,年仅20岁就抑郁而终。
他就像大唐历史上的一颗流星,短暂地划过天空,留下了一丝痕迹,然后就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中。正史不愿承认他,后世很少提及他,可他的故事,依然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思考。
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在古代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权力斗争从来都是残酷无情的,无数像李重茂这样的人,都成为了权力游戏的牺牲品。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任由命运摆布,最后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今天,当我们翻开唐朝的历史,看到李世民的英明、武则天的霸气、李隆基的雄才,也别忘了,在那个辉煌的时代里,还有一个叫李重茂的可怜人,他只当了17天皇帝,就被历史永远地遗忘了。他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封建王朝权力斗争的残酷,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自由。
全文完!主要参考历史资料出处:
1.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撰
2. 新唐书 北宋欧阳修、宋祁撰
3.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编著
4. 唐会要 北宋王溥撰
5. 通典 唐杜佑撰
来源:音乐畅音听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