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贤后-明朝开国皇后-马皇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17:31 1

摘要:他降生于元末濠州的一户贫苦农家,幼年时便为地主家放牛牧羊,过着朝不保夕的困苦生活。为了谋求生计,他甚至剃度出家,成为一名僧人,云游四方、化缘度日。这段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经历,使他深切体悟到民间百姓的疾苦。

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无疑是中国古代帝王史册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壮丽诗篇。

他降生于元末濠州的一户贫苦农家,幼年时便为地主家放牛牧羊,过着朝不保夕的困苦生活。为了谋求生计,他甚至剃度出家,成为一名僧人,云游四方、化缘度日。这段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经历,使他深切体悟到民间百姓的疾苦。

而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浪潮,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那纷飞的战火中,他不断磨砺,逐渐淬炼出卓越非凡的军事才能与领袖魄力。最终,他振臂一呼,率领义军势如破竹地推翻了腐朽不堪的元朝统治。公元1368年,他开创了大明王朝,荣登开国皇帝的宝座。

在朱元璋南征北战、奠基帝业的漫漫征程中,始终有一人如巍峨高山,成为他最为坚实的后盾,此人便是马皇后

朱元璋对马皇后之于自己的重要意义有着极为清晰的认知。登基大典结束后的次日,他便诚恳地向马皇后倾诉:“若不是皇后贤德淑良,与我心意相通、携手同行,又怎会有今日这大好江山?我岂敢因坐拥富贵,便忘却往昔贫贱之时的深情厚谊!

这番话语绝非虚情假意。从濠州军营中二人患难与共、相互扶持,到南京皇宫里共同执掌国政、治理天下,马皇后的聪慧睿智与默默付出,早已深深融入朱元璋帝业的每一处细微角落。

一、乱世孤女与草莽英雄的姻缘

马皇后出生于公元1332年,乃安徽宿州人士,比朱元璋小四岁。她的祖上曾是当地声名显赫的望族,家境殷实富足。然而,到了父亲马公这一代,因其乐善好施,广散家财,家族的经济状况逐渐走向衰落。后来,马公因替人出头而犯下命案,被迫逃亡外地。临行之前,他将唯一的女儿托付给了生死之交——彼时在濠州一带颇具威望的郭子兴。而马皇后的母亲郑媪,早在她呱呱坠地后不久便不幸病逝。没过几年,远走他乡的马公也客死途中,年幼的马氏就此沦为孤儿

郭子兴夫妇对马氏视若己出,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对她悉心照料,还教授她读书识字、学习女红。马氏虽无倾国倾城的绝世容颜,却有着端庄温婉的气质。她心思细腻、善解人意,做事干练且条理清晰,很快便赢得了郭子兴夫妇的宠爱,成为他们最为信任的义女。

此时的元朝已如大厦将倾,濒临崩溃。元顺帝沉迷于声色犬马、贪图享乐,朝政被奸臣肆意把持。苛重的赋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再加上黄河决口引发了大规模的水患,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在江淮流域爆发,如同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瞬间点燃了全国反元的烽火。公元1352年,郭子兴也在濠州起兵响应,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就在这一年,走投无路的朱元璋离开寺庙,投奔到郭子兴麾下,就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

起初,朱元璋仅仅是一名普通士兵。但他作战勇猛无畏,总是冲锋在前。每次立下战功后,他都会将赏赐毫不吝啬地分给部下。他为人沉稳持重、有勇有谋,很快便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马氏在与朱元璋的接触过程中,也逐渐被这个出身贫苦却胸怀大志的青年所吸引。他身上没有一般义军将领的粗鄙之气,反而有着难得的远见卓识与担当精神。

郭子兴夫妇敏锐地察觉到了两人的心意,便主动作主为他们举办了婚礼。这场在军营中举行的婚礼,成为了朱元璋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婚后,他不再是那个孤身一人的“朱重八”,而是成为了郭子兴的“朱女婿”。军中将士都尊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这个名字也是在此时正式启用。凭借着这层关系,再加上自身卓越的能力,朱元璋开始获得更多领兵作战的机会,逐渐积累起自己的势力,为日后开创帝业埋下了坚实的伏笔。

二、患难与共:马皇后对朱元璋的支持与保护

郭子兴虽说挺赏识朱元璋,但他这人脾气暴躁,还爱猜疑。再加上身边总有小人在他耳边说三道四,他就经常对朱元璋起疑心。

有一回,郭子兴听信了谗言,觉得朱元璋暗地里在扩充自己的势力,一怒之下就把他关在了军营里,还不给饭吃。马氏知道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她偷偷跑到厨房,瞅准炊事兵没注意,抓起刚蒸好的馒头就往怀里塞。这馒头滚烫滚烫的,把胸口都烫伤了,可她顾不上疼,一路小跑着把馒头送到了朱元璋手里。就这带着体温的馒头,让朱元璋在困境里感受到了温暖和支持。

后来,朱元璋领兵打仗的次数越来越多,他清廉的作风却招来不少议论。别的将领打完仗回来,都会搜刮一堆金银财宝献给郭子兴,就为了讨他欢心。可朱元璋每次都把战利品全分给士兵,自己一点都不要。郭子兴对此很不满意,总在那发牢骚。马氏看在眼里,就把自己这些年攒下的首饰、衣服拿出来,交给郭子兴的夫人张氏,笑着说:“这些东西我平时也用不上,您拿去贴补家用。您也跟义父说一声,元璋不是不懂感恩,他就是更在意将士们的心意。”张氏把马氏的话转告给郭子兴,郭子兴这才消了气。

元末打仗的条件特别艰苦,粮食不够吃是常有的事儿。有一年,濠州大旱,军队里粮食供应不上,士兵们只能靠野菜填肚子。马氏知道朱元璋作为将领,得保持好体力,就提前把干粮、肉干藏在自己的行囊里。每次朱元璋带兵回来,她都能及时给他弄吃的。可她自己呢,经常和士兵们一起吃野菜粥,有时候一天就吃一顿饭。

马氏不光在饮食上照顾朱元璋,还主动揽下了整理文书的活儿。朱元璋行军的时候随手记的作战计划、粮草数目啥的,她都分类整理好,保管得妥妥当当。就算是紧急转移的时候,一份文件都没丢过。朱元璋要是需要查阅,她总能又快又准地找出来,从来没出过差错。

最能体现马氏智慧的,是一次渡江作战。当时朱元璋率领主力部队先行渡过长江,准备攻占南京,留下马氏带领眷属和后勤人员殿后。马氏仔细分析局势后,认为元军很可能会趁主力过江后封锁渡口,切断前后联系,于是不等朱元璋下令,便立即组织人员抓紧渡江。果然,就在他们刚渡过长江不久,元军就赶到渡口设防。马氏的果断决策,不仅保护了眷属和后勤物资的安全,更避免了朱元璋陷入 “前后隔绝” 的险境,为攻占南京扫除了后顾之忧。

三、深明大义:“国母” 的政治远见

马皇后始终坚信一个道理:“想要平定天下,必先赢得人心;人心向背,才是天下兴衰的根本。” 她常常提醒朱元璋:“行军打仗难免要杀人,但不能嗜杀成性,能少杀一个人,就能多赢一分人心。” 在战乱最激烈的时候,她还亲自带领宫中女眷缝制衣物、鞋子,连夜送到前线将士手中,哪怕通宵达旦也不休息,用实际行动安抚军心。

公元1360年,陈友谅亲率数十万大军东下,如汹涌浪潮般直逼朱元璋的根据地江宁(今南京)。彼时,朱元璋的兵力与陈友谅相比,悬殊极大。城中顿时人心惶惶,一片混乱之象:部分官员暗自收拾金银细软,妄图逃离;一些百姓则忙着囤积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马氏却展现出了异乎寻常的镇静。她神情笃定地对朱元璋说道:“将士们在前线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我们绝不能让他们心生寒意。”言罢,马氏毅然打开宫中的金库,将库中所有的金银财宝尽数取出,用以犒赏前线的士兵。而后,她又亲自前往军营,慰问将士们的家属。她和颜悦色地告诉他们:“只要我们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守住江宁。”

马氏的这一系列举动,如同一剂强心针,迅速稳定了城中人心。将士们也因此士气大振,斗志昂扬。最终,在龙湾之战中,朱元璋率领军队大败陈友谅,成功保住了江宁这块至关重要的根据地。

朱元璋登基后,多次在大臣面前称赞马皇后,将她比作东汉的阴丽华、唐朝的长孙皇后,还说:“昔日刘秀在芜蒌亭吃的豆粥、在滹沱河喝的麦饭,都是患难真情的见证;我和皇后从贫贱走到今日,她的贤德,一点也不输长孙皇后。” 马皇后却连忙推辞:“陛下说的是夫妻之间的情谊,可君臣之间的相处更难。陛下不忘我这个共患难的妻子,更要记得那些和您一起打天下的大臣。至于长孙皇后,她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我怎能和她相比呢?”

朱元璋还想为马皇后的宗族亲戚封官赏爵,却被马皇后坚决拒绝。她说:“爵位俸禄是国家的重器,不能因为私人关系随意赏赐。我的亲戚中,未必有能担当官职的人;如果让没有才能的人做官,他们难免会恃宠而骄、违法乱纪,前朝外戚专权导致亡国的例子,难道陛下忘了吗?如果陛下真的想照顾我的族人,多给他们一些钱财让他们安稳生活就够了,不必授予官职。” 正是因为马皇后的表率,明朝开国后,后妃从不干预朝政,外戚也都遵纪守法,没有出现汉唐时期外戚专权的乱象,这一点被后世史家称为 “汉唐以来所不及”。

四、婉言劝谏:补救朱元璋的施政弊端

公元1370年,明军成功击败残元势力,缴获了那失传已久的“传国玉玺”。一时间,满朝文武皆来庆贺,众人皆认为这是“天下归心”的吉祥之兆。

庆功宴后,马皇后向朱元璋委婉进言:“陛下,元朝当年亦拥有传国玉玺,却依旧失去了天下。由此可见,帝王真正的‘宝物’,并非这玉玺,而是贤才啊。”朱元璋闻言,立刻领会了马皇后话中深意,点头称是道:“皇后所言极是,得贤才者方能得天下,这玉玺不过是一块玉石罢了。”

马皇后接着恳切说道:“陛下,我们从贫贱一路走到如今,最应警惕的便是因奢侈而滋生的骄纵之心,细微之处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危亡之祸。望陛下能广纳贤才,与他们一同治理天下,切莫忘记往昔的艰难岁月。”

果不其然,马皇后的担忧很快便得到了印证。随着地位的不断变化,朱元璋的性格逐渐变得严苛起来。为了巩固皇权,防止大臣功高震主,他开始采用严厉的手段打击功臣,甚至制造冤案,致使众多无辜之人受到株连。

马皇后对此痛心疾首,她多次劝说朱元璋:“陛下,对待大臣不可求全责备,应包容他们的小过错,如此方能留住人才。”每当朱元璋在朝堂上因愤怒而欲重罚大臣时,马皇后总会在事后委婉劝谏,凭借她的智慧与善言,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

参军郭景祥是朱元璋的老部下,有人诬告他的儿子要手持长矛刺杀父亲,朱元璋大怒,当即下令处死郭景祥的儿子。马皇后连忙劝阻:“郭景祥只有这一个儿子,万一传言不实,杀了他,郭景祥就断后了。不如先派人调查清楚,再作决定。” 朱元璋派人核实后,发现果然是诬告,避免了一场悲剧。

明初著名谋士宋濂,曾担任太子朱标的老师,退休后回到家乡。后来他的孙子宋慎卷入胡惟庸案,宋濂也受到牵连,被押到京城判处死刑。马皇后得知后,向朱元璋求情:“宋濂退休在家,怎么会知道孙子的所作所为?民间百姓请一位老师,尚且会终身敬重,何况是陛下的太子老师呢?” 朱元璋正在气头上,没有听从。当天晚上,马皇后陪朱元璋吃饭时,拿起筷子却不吃,只是默默流泪。朱元璋问她原因,马皇后说:“我是在为宋濂先生难过,也想为太子尽一份心,替他的老师服‘心丧’。” 朱元璋听后深受触动,第二天就下令赦免了宋濂,将他贬为庶民,流放四川。

针对朱元璋有时 “法外用刑” 的做法,马皇后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法律如果频繁更改,就会出现漏洞,漏洞会滋生奸邪;百姓如果频繁被惊扰,就会陷入贫困,贫困会引发动乱。” 有一次,朱元璋因小事责骂宫女,马皇后也假装生气,下令将宫女交给宫正司(负责宫廷礼仪和刑罚的机构)处理。朱元璋不解,马皇后解释说:“帝王不能凭个人喜怒施加刑赏。陛下发怒时,量刑可能偏重,交给宫正司,他们会按照法律公平处理。就算陛下要定罪,也该让有关部门按程序办理,这样才能服众。”

还有一次,朱元璋下令让判了死刑的囚犯去修筑都城,用劳役赎罪。马皇后劝说:“用劳役赎罪是仁政,但这些囚犯长期被关押,身体虚弱,再让他们干重活,恐怕会累死在工地上,这样反而违背了仁政的初衷。” 朱元璋听后,立即取消了这个命令,释放了囚犯。

五、严于教子与俭朴爱民的典范

马皇后与朱元璋共育有五子,她对儿子们的教育极为严格,从不娇惯溺爱。太子朱标性情温和,马皇后特意安排他多去体验民间的疾苦,深入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而当其他皇子犯错时,她也绝不偏袒,总是亲自教导他们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

有一次,周王朱橚(注:朱棣为第四子,朱橚为第五子)的老师李希颜,因为朱橚顽皮淘气、不听教导,用笔管不小心戳伤了他的额头。朱橚哭哭啼啼地跑到朱元璋面前告状,朱元璋心疼儿子,当下就要下令严惩李希颜。马皇后赶忙拉住他,劝说道:“陛下,请您冷静下来仔细想想,让工匠织锦,不能因为工匠使用剪刀就厌恶他;教导皇子,又怎能因为老师要求严格就惩罚他呢?老师严格要求,是为了让皇子能够成才,这才是真正的尽职尽责啊。”

朱元璋听了这番话,顿时恍然大悟。他不仅没有惩罚李希颜,还提拔他担任左养坊右赞善,让他继续教导皇子。

朱橚长大后被封为周王,前往开封就藩。马皇后担心他在封地胡作非为,特意派江贵妃随行,并交给江贵妃一件自己穿过的旧衣服和一根木杖,叮嘱道:“如果周王犯错,你就拿出这件旧衣服,提醒他不要忘记昔日的贫贱;如果他不听劝告,你就用这根木杖打他,打完后再快马奏报朝廷。” 朱橚到了开封后,想起母亲的嘱托,始终严于律己,不敢有丝毫放纵,成为明朝初年口碑较好的藩王。

身为皇后,马皇后的生活却十分俭朴,她平时穿的衣服都是粗布缝制的,旧了也舍不得扔掉,总是缝补后继续穿。她还亲自带领宫女纺纱织布,将织好的布料做成被子、衣服,送给宫中的老人和孤儿;剩下的边角料,也会拼接成小块布料,分给王妃和公主,告诉她们:“这些布料虽然小,但都是用蚕茧织成的,要知道蚕桑的艰难,不能浪费。”

每当遇到灾荒年份,马皇后都会带领宫中众人吃素食,只吃麦饭和野菜羹,以此提醒朱元璋关注灾情、救济百姓。有一次,她问朱元璋:“现在天下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吗?” 朱元璋说:“这是朝廷的事,不是你该问的。” 马皇后却认真地说:“陛下是天下人的父亲,我是天下人的母亲,孩子过得好不好,母亲怎能不过问呢?” 在马皇后的影响下,朱元璋也更加重视民生,多次下令减免灾区赋税,发放救济粮。

六、临终遗愿与帝后深情

公元1382 年八月,马皇后突然病重,朱元璋四处寻访名医为她诊治,可马皇后却拒绝服药。她对朱元璋说:“生死有命,我知道自己的病治不好了。如果医生用药后我还是死了,陛下一定会怪罪他们,我不想因为自己连累别人。” 朱元璋强忍着泪水,劝她吃药,马皇后却始终不肯。

在生命的弥留之际,马皇后紧紧握着朱元璋的手,留下了最后的殷切嘱托:“陛下,望您日后能广纳贤才,以虚怀若谷之态接纳谏言,始终坚守初心,莫要忘却往昔创业之艰难。也盼我朱家子孙后代皆贤明有德,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稳太平的日子。”

言罢,马皇后缓缓闭上了双眼,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一岁。马皇后的离世,令朱元璋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他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为了表达对马皇后的深情与敬意,他为马皇后举办了一场极为隆重的葬礼。不仅如此,他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册立皇后,以此来寄托对马皇后深深的思念之情。

朱元璋时常对着大臣们感慨道:“皇后所说之语,皆是至理名言。诸位要与朕一同铭记于心,让子孙后代永世遵循。”

公元1398 年,朱元璋在南京去世,按照他的遗愿,与马皇后合葬于南京孝陵。这座位于紫金山下的帝陵,不仅见证了明朝开国皇帝的传奇一生,更承载着一对帝后从濠州军营到南京皇宫的患难深情,成为中国古代帝王婚姻中难得的佳话。

来源:坤仔音乐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