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朴破妄:帛书《道德经》第十九章的现代生存智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6:47 1

摘要:在这个被效率绑架、被欲望裹挟的现代社会,人们沉迷于“圣知”的焦虑、“仁义”的标签、“巧利”的诱惑,却在无尽的内卷与攀比中失去了内心的安宁。帛书《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古训,以及“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

素朴破妄:帛书《道德经》第十九章的现代生存智慧

张新贵

在这个被效率绑架、被欲望裹挟的现代社会,人们沉迷于“圣知”的焦虑、“仁义”的标签、“巧利”的诱惑,却在无尽的内卷与攀比中失去了内心的安宁。帛书《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古训,以及“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的终极指引,恰如一剂清凉剂,为我们破解现代困境提供了穿越千年的生存智慧。

“绝圣弃知”并非否定知识与智慧,而是警示我们警惕“功利化智识”的异化。如今,“成功学”泛滥成灾,“精英标准”被无限放大,人们为了追逐所谓的“圣知”光环,陷入了无休止的知识焦虑:职场人熬夜刷证书、年轻人盲目考研考公、家长逼孩子报满补习班,将知识异化为竞争的工具而非成长的养分。这种被欲望驱动的“求知”,正如甲本“知快”所暗指的急功近利之智,不仅让人们在繁杂的规训中疲于奔命,更遮蔽了对生活本真的感知。老子所言的“民利百负”,在今天便是让我们剥离知识的功利外衣,回归“为知而知”的纯粹——放下“必须成功”的执念,根据自身节奏探索热爱的领域,反而能在专注中收获意外的成长与安宁,这正是“绝学无忧”的现代注解:摒弃无用的功利之学,才能挣脱焦虑的枷锁。

“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的智慧,直指现代社会“道德标签化”的困境。当下,网络上充斥着“道德绑架”与“精致利己”:有人打着“仁义”旗号进行道德审判,有人将“善良”作为博眼球的表演,原本发自本心的善意,在标签化的演绎中变得虚伪而功利。甲本“畜兹”所强调的“自然滋养的温情”,恰是对这种异化的矫正——亲情无需“孝顺标兵”的标榜,邻里互助不必追求“网红善举”的流量,真正的善意应如空气般自然,而非刻意打造的人设。就像那些默默照顾邻里的普通人、不计回报帮助他人的陌生人,他们未曾标榜“仁义”,却以本能的温情诠释了“畜兹”的真谛。老子提醒我们,当剥离“仁义”的外在标签,让善意回归本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摆脱功利的束缚,重归纯粹与温暖。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论断,精准戳中了现代社会“投机逐利”的乱象。从直播间的虚假宣传到资本市场的投机炒作,从职场中的勾心斗角到生活里的攀比成风,“巧”与“利”的追逐让人心陷入贪婪的漩涡。商家为逐利制造华而不实的商品,消费者为攀比透支信用卡,职场人为晋升耍弄机心,这些行为看似能获得短期利益,实则埋下了信任崩塌、心灵空虚的隐患。老子所言的“绝巧弃利”,并非否定正当的利益与技艺,而是要摒弃被欲望异化的机心与贪念。就像那些坚守匠心的手艺人、诚信经营的小商户,他们不投机取巧、不贪得无厌,反而在踏实做事中赢得了长久的认可与内心的安宁。当人们不再沉迷于“走捷径”的巧智,不再执着于“无限占有”的欲望,人人各安其分、各守其心,社会才能摆脱纷争的内耗,回归秩序与和谐。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这十六字箴言是老子为现代人开出的终极救赎良方。“见素抱朴”是在物欲横流中守住本心——不被潮流裹挟着盲目消费,不被他人的评价定义自我价值,保持如璞玉般的纯粹本性;“少私寡欲”并非无欲无求,而是懂得节制欲望,分清“需要”与“想要”,正如古人“甘其食,美其服”的知足常乐,在基本需求之外减少不必要的执念。现代人的焦虑,本质上是欲望大于能力的失衡,当我们学会“少私寡欲”,放下对名利的过度追逐,多关注内心的感受:读一本好书、陪家人吃一顿饭、在自然中散步沉思,便能在简单的生活中收获真正的幸福。

帛书《道德经》第十九章的智慧,并非让我们消极避世,而是教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减法生活”的艺术。它提醒我们,知识的价值在于启迪心灵而非制造焦虑,道德的意义在于践行本心而非标榜标签,利益的追求应止于正当而非贪得无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或许无法完全“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但可以在心中为素朴留一方净土:减少一份私心,多一份豁达;剥离一层虚饰,添一份纯粹;放下一些执念,得一份安宁。

当我们以“见素抱朴”的心态面对生活,以“少私寡欲”的准则约束自我,便能在无尽的内卷中找到从容,在浮躁的社会中守护安宁。这便是千年经典留给我们的现代启示:回归本真,方能行稳致远;守住素朴,才可无忧一生。

来源:北京诗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