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全国近3亿农民工来说,2025年终于不用在“赚钱”和“顾家”之间做艰难选择了。新出台的农民工稳岗就业新政,从就业渠道、技能提升、创业扶持到权益保障全方位精准发力,既让进城打工的人有稳定岗位,也让留乡发展的人有增收门路,真正实现“城里有活干、乡下有钱赚”,彻
对于全国近3亿农民工来说,2025年终于不用在“赚钱”和“顾家”之间做艰难选择了。新出台的农民工稳岗就业新政,从就业渠道、技能提升、创业扶持到权益保障全方位精准发力,既让进城打工的人有稳定岗位,也让留乡发展的人有增收门路,真正实现“城里有活干、乡下有钱赚”,彻底打破了以往的两难困境。
这次新政最核心的亮点,是不再“单靠外出务工”一条路,而是“双向发力”,让外出和留乡两条路都能走得通、走得稳。过去很多农民工只能背井离乡挤去大城市碰机会,如今政策明确“外出就业稳规模、就地就业扩容量”,既守住外出务工的基本盘,又把就业机会直接送到家门口,让农民工根据家庭情况自主选择。
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稳岗红利”。首先是岗位稳定性大幅提升,新政扩大了稳岗扩岗专项贷款覆盖范围,企业招用农民工并缴纳社保,就能享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中小微企业最高返还比例提至90%,大型企业提至50%,这让企业更愿意留用农民工,不用再担心“旺季招人、淡季失业”。其次是找工作更省心,全国推进区域劳务协作,人力资源服务直接延伸到乡村,线上招聘平台和线下零工市场联动,把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民工求职意愿精准匹配,还提供免费求职指导和交通补贴,避免了“盲目进城跑断腿”的尴尬。
针对大龄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新政也给出了“精准解决方案”。不少50岁以上的农民工因年龄大、技能单一,在就业市场屡屡碰壁,现在各地都在重点挖掘养老护理、社区服务、物流仓储等适合大龄群体的岗位,还开展免费适应性培训,手把手教基础技能,让他们不用再因年龄被就业市场“拒之门外”。
权益保障的升级更让农民工心里有底。新政明确要求企业必须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严禁“口头约定”“拖欠工资”,完善根治欠薪长效机制,设立工资争议速裁庭和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一旦遇到欠薪问题,能快速维权、及时追讨。社保方面也彻底打破户籍限制,农民工在就业地就能参加城镇职工社保,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障一个都不少,社保关系转移接续也更便捷,不管换工作还是回老家,保障都不脱节。
对于想留在家乡的农民工,新政更是送上了“创业就业大礼包”。现在农村早已不是“就业洼地”,随着乡村振兴推进,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特色种养等领域催生了大量岗位,不用出远门就能实现稳定就业。比如很多地方的农产品分拣中心、乡村民宿、直播带货点,都优先招聘本地农民工,月薪能达到4000-6000元,不比城里打工少,还能兼顾家庭。
如果想自己当老板,返乡创业的扶持政策也诚意满满。全国已建成2200多家以农民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创业园区和返乡创业基地,提供免费场地、创业指导、工商注册等一站式服务。资金方面,有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税收减免优惠,还推出了专门的创业保险,解决农民工创业“融资难、风险高”的顾虑。目前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近1300万人,不少农民工从“打工者”变身“小老板”,不仅自己赚了钱,还带动乡亲们一起就业增收。
不管是进城打工还是留乡发展,技能提升都是“硬通货”。2025年新政重点推进“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的闭环模式,针对建筑、家政、物流、先进制造等热门行业,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还能拿到职业证书和补贴。技工院校也放宽了招生年龄限制,鼓励农民工就读数字经济、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紧缺专业,通过“订单培养”“冠名班”等方式,实现“培训完就上岗”。未来三年,国家计划补贴3000万人次技能培训,让农民工也能跟上时代步伐,掌握“高技能”、拿到“高薪资”。
公共服务的完善让农民工在城市更有“归属感”。目前97%的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已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农民工只要稳定就业生活,就能在城镇落户,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孩子上学不用愁,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的比例已达96.7%;住房有保障,500多万城镇稳定就业农民工已享受到公租房政策,在城市也能有个安稳的家。
对于脱贫地区的农民工,新政还建立了常态化就业帮扶机制,通过以工代赈、就业帮扶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等政策,确保脱贫人口“稳就业、不返贫”,让就业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压舱石”。
从数据来看,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98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7亿人。新政的落地实施,将让这近3亿人的就业之路走得更稳、更宽——企业稳岗有补贴、个人技能有提升、创业有扶持、权益有保障,城里乡下都有好机会,农民工再也不用在“顾家”和“赚钱”之间做艰难选择。
新政的发力,不仅解决了农民工的就业难题,更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让他们稳定就业、增收致富,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内生动力。
来源:于茶社品味浓郁的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