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汉黄陂区祁家湾街的元一果家庭农场里,29岁的海归硕士沈嘉诚拎着篮子,轻巧地摘下一颗颗翠绿的斐济果。从上周开始,他精心培育了3年的斐济果树首次自然落果,迎来了首个采收季。今年他的农场预计收获2000斤斐济果,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果实尚未上市就被预订一空。
武汉黄陂区祁家湾街的元一果家庭农场里,29岁的海归硕士沈嘉诚拎着篮子,轻巧地摘下一颗颗翠绿的斐济果。从上周开始,他精心培育了3年的斐济果树首次自然落果,迎来了首个采收季。今年他的农场预计收获2000斤斐济果,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果实尚未上市就被预订一空。
沈嘉诚与斐济果的缘分,始于南半球的新西兰。当时刚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沈嘉诚远赴新西兰深造,在租住屋的院子里与斐济果初次相遇。“那种酸甜适中、带着菠萝和番石榴香气的味道让我念念不忘。”
这种原产中南美洲、盛产于新西兰的水果,外皮深绿色,内部类似芭乐,因富含维生素C、叶酸、植物纤维及多种苷类、黄酮类物质,在当地被称为“国民水果”。
斐济果。
正是这份难忘的滋味,让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这种特色水果带回武汉种植。于是在导师的指导下,沈嘉诚专门撰写了一篇题为《斐济果在武汉地区的栽培适应性》的论文。
2022年学成归国后,机会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悄然来临。沈嘉诚与亲戚一拍即合,以合伙人身份在武汉黄陂扎下根来。然而创业之路并不平坦,虽然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真正开始运作农场后,沈嘉诚才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差距。武汉的冻雨让果树倒伏,高温干旱考验着灌溉系统,病虫害防治更是无先例可循。面对挑战,他奔走各地取经。
他专程去浙江湖州、杭州及重庆等地的斐济果种植基地拜访学习,结合武汉的气候、土壤反复调研,并在栽培技术上做了多项创新尝试。
最终选择“起垄”栽培技术,就是把土壤堆成垄状,再把果树种在垄上。这种技术特别适合武汉多雨的气候,因为果树普遍怕涝,起垄栽培可以有效防止积水,同时,这种栽培方式还能让果树在春季更快地恢复生长。
他们还引进了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滴灌技术实现对全园水肥的精准管理。这套系统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根据果树不同生长阶段精准施肥。
果园的发展,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实惠。
刘女士的家住在农场附近,从2024年4月份开始,她每天到农场上下班。“以前想找活,需要跑很远,现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既可以挣钱,又能照顾家里。”刘女士说。在元一果家庭农场内,长期工作的周边村民有7人,农忙时临时雇佣的最多有20多人。“他们来做事,既能照顾家,又能挣钱,还能帮我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沈嘉诚笑着说。
对于未来,沈嘉诚规划得很清晰。他计划将元一果家庭农场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并打造四季果园,实现全季采摘,吸引更多游客到黄陂休闲采摘,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让更多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收获幸福。
“我们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引入更多斐济果品种,为后续育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口水果通常只有六七成熟就要采收,经过长途运输后风味难免打折扣,本土种植的优势在于可以等到果实完全成熟再采摘上市,这保证了最佳的风味和口感。”他说。“我们还将开展线上直播、电商销售等渠道,让更多人尝到本土种植的斐济果。”
“既然选定了它,就没想过回头。”这位新时代农人目光坚定的说。(文/图 周倩文 谷梦坤 李健)
来源:金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