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还能回到以前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16:08 1

摘要:2025年11月17日,东京股市开盘快速下跌。日经225指数上午收盘报50018.08点,跌幅0.71%。这已经是自11月14日大跌1.8%之后的连续下挫。市场的紧张情绪,与10天前高市早苗的那句话脱不开关系。

2025年11月17日,东京股市开盘快速下跌。日经225指数上午收盘报50018.08点,跌幅0.71%。这已经是自11月14日大跌1.8%之后的连续下挫。市场的紧张情绪,与10天前高市早苗的那句话脱不开关系。

11月7日,刚上任一个月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答辩时说:"如果'台湾有事'涉及武力行使,可能属于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按照日本的安全保障法,这意味着日本自卫队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武力介入台海。

中方反应之激烈前所未见。11月13日,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提出严正交涉。

这一系列动作,让不少人感叹:中日关系,真的回不到以前了。

但如果我们把视线拉长,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日关系似乎总在"冰冻"与"解冻"之间循环。每次看起来要彻底翻脸,过几年又能握手言和。那么这一次,真的不一样吗?

第一个蜜月期:1972-1981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那个年代的中日关系有多好?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1972年中日贸易额约11亿美元,到1980年增长到约90亿美元,8年时间翻了近8倍。那个年代双方的政治互信达到了建交以来的高峰。1978年,邓小平访日,在新干线上体验时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需要跑起来。"

那时候,中国派出大量考察团、留学生去日本学习。日本提供的政府开发援助(ODA)从1979年开始持续了近40年,累计规模超过3万亿日元,涉及环保、交通、教育等多个领域。松下幸之助在中国建厂,日立、东芝等日本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民间交流更是火热。1980年,日本电视剧《血疑》在中国播出,几乎万人空巷。主角大岛幸子的扮演者山口百惠成为一代人的偶像。那个年代,提起日本,很多中国人想到的是先进、友好、值得学习的邻居。

不过到了1982年,裂痕开始出现。日本教科书事件爆发,日本文部省要求教科书将"侵略中国"改为"进入"。1985年,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正式参拜靖国神社。

第二个蜜月期:1992-2005

经过几年的冷淡,1992年,中日关系再次升温。这一次的动力来自经济。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日本企业看到了巨大商机。丰田、本田、日产相继在中国建厂,索尼、佳能的产品充斥中国市场。到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到1678亿美元,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华日企数量从1992年的1800家增长到2005年的3万多家。日本在华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那些年,"日资企业"是很多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雇主,工资高、管理规范。

图3:在华日企数量变化趋势(1992-2023)

文化层面,日本动漫在中国风靡一时。《灌篮高手》《圣斗士星矢》《名侦探柯南》影响了整整一代人。2000年前后,中国赴日游客开始增多,"爆买"一词还没出现,但日本对中国游客的吸引力已经显现。

有网友回忆那个年代:"2000年左右,我们宿舍几个人凑钱买了一台索尼的CD机,那种喜悦现在很难体会了。那时候觉得日本产品=质量保证。"

转折点是2005年。那一年,日本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民间爆发大规模反日游行。接下来几年,小泉纯一郎连续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跌入冰点。

第三个蜜月期:2006-2012

2006年10月,安倍晋三首次出任首相后的首次外访就选择了中国,开启"破冰之旅"。2007年,温家宝访日,称为"融冰之旅"。2008年,胡锦涛访日,实现"暖春之旅"。2010年,中日关系迎来短暂高光时刻。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政治上克制,经济上紧密。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日本派出大规模代表团。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馆排队人数最多,"紫蚕岛"成为网红打卡地。那几年,中国赴日游客每年保持20%以上增长,2010年突破140万人次。

到了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2012年日本政府"购岛",中日关系再次急转直下。各地爆发反日游行,中日贸易一度下滑。这一轮冰冻期持续了近6年。

第四次机会?2018-2024

2018年,安倍晋三访华,中日关系开始新一轮回暖。这次不太一样的是,双方都有更强的现实需求。

对中国来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需要稳住周边关系。对日本来说,人口老龄化严重,国内市场饱和,需要中国这个巨大市场。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2019年,中日贸易额达到3150亿美元。2023年,尽管中间经历了疫情,双边贸易额仍保持在3000亿美元以上。日本连续多年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在华日企虽然有所减少,但核心企业仍在坚守。丰田在2023年还宣布在中国增加电动车投资。松下、索尼等企业深度参与中国供应链。

2023年底到2024年,岸田文雄政府曾释放善意,双方重启高层对话机制,民间交流也在恢复。2024年10月,石破茂接任首相后,一度延续这种势头,中日关系出现"20年来最好势头"的评价。一切看起来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直到高市早苗上台。

这次为什么不一样?

如果说前三次"冰冻"后都能"解冻",这次有什么不同呢?至少有三个新变化。

第一,美国因素从未如此关键。

前几次中日关系波动,美国虽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2005年的反日游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民间情绪的自发表达。2012年的"购岛"事件,背后有美国影子,但主要还是中日之间的矛盾。

但这一次不同。高市早苗的"存亡危机事态"论,本质上是在为美国的印太战略站台。她所谓"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与美国构建的"第一岛链"战略高度契合。

在美国大力推动下,日本正在突破战后和平宪法的限制。2022年,日本防卫费首次突破GDP的1%。高市早苗上台后,更是提出要把防卫费提高到GDP的2%。日本正在从"专守防卫"转向"主动防卫"。

美国因素的介入,让中日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双边问题,而是被捆绑进更大的地缘政治博弈。这使得关系修复的难度大大增加。

第二,经济相互依赖在下降。

前几次蜜月期,经济利益都是重要粘合剂。但现在这个粘合剂的作用在减弱。

数据很说明问题。2023年,中国从日本的进口额比2018年下降了18%。在华日企数量从高峰期的3.3万家降到2.5万家左右。不少日企开始"中国+1"战略,在东南亚等地建厂分散风险。

反过来看,中国对日本的经济依赖也在下降。芯片、精密仪器等关键技术,中国正在努力实现自主化。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已经实现反超,比亚迪、宁德时代在全球市场上压过日本企业一头。

2024年的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中国游客赴日旅游开始降温。2019年中国游客在日本的消费占外国游客总消费的36%,但疫情后这个比例开始下降。不是中国人不想出国,而是选择更多了——泰国、新加坡、欧洲都在抢中国游客。

当经济相互需要减弱,政治对抗就少了一个缓冲垫。

第三,两国国力对比已经逆转。

这可能是最根本的变化。

1972年中日建交时,日本GDP是中国的5倍多。1992年,日本仍是中国的8倍。那个年代,中国是仰视日本的,是学生对老师的心态。

但现在完全不同了。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2023年,中国GDP是日本的4倍多。军事实力更不用说,中国的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而日本受制于和平宪法,连正式的航母都不敢名正言顺地拥有。

这种国力对比的逆转,带来心态的变化。对中国来说,已经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迁就日本。对日本来说,则陷入一种失落和焦虑:昔日的学生已经远远超过自己,如何自处?

图4:中日GDP对比变化(1972-2023)

有日本学者坦言:"日本很多人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心态里,觉得日本还是亚洲老大。但现实已经变了,这种心理落差导致一些日本政客做出不理性的举动。"

高市早苗的"存亡危机事态"论,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焦虑的体现。当无法在经济上压制中国,就试图在安全问题上找存在感。

日本股市为什么会跌?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高市早苗一番话,日本股市就跌了?

直接原因是市场担心中日关系恶化会影响经济。日本企业在中国有巨大利益,一旦中日关系彻底翻脸,这些企业将承受巨大损失。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市场对高市早苗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

高市早苗是自民党内的鹰派,以强硬著称。但她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日本经济增长乏力,债务高企,人口老龄化严重。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提振经济、改善民生,而不是在外交上四处出击。

有网友评论:"高市早苗刚上台就搞出这么大动静,给人一种'不会干活就瞎折腾'的感觉。日本真正需要的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而不是打嘴炮。"

她的言论在日本国内也引发争议。前首相石破茂公开批评她"轻率",认为"历届日本政府从未限定'这种情况就是日本有事'"。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指责她"煽动危机",认为"台湾问题本属于中国内政"。立宪民主党干事长小泽一郎更是直言:"高市首相极其危险,随意煽动对外危机,可能让国民付出巨大牺牲。"

股市是最敏感的晴雨表。当政治风险上升,当执政者给人不靠谱的印象,资金自然会撤离。

未来会怎样?

那么,中日关系真的回不去了吗?

短期看,确实很难。

高市早苗的表态已经越过红线。中方的反应之强烈,也表明这次不会轻易妥协。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中日关系会持续紧张。

中国已经发出旅游警示,虽然没有明确禁止,但信号已经很清楚。中日之间的民间交流、经贸合作,都会受到影响。日本旅游业、在华日企,都要做好过冬的准备。

高市早苗还要在任上推行一系列强硬政策。按照她的竞选承诺,要修改和平宪法,提高防卫预算,强化日美同盟。这些动作,必然会进一步刺激中国。

中期看,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高市早苗能撑多久。日本政坛历来不稳定,首相频繁更换。高市早苗面临的挑战不少:党内有反对派,在野党虎视眈眈,经济问题一大堆。如果她在任上表现不佳,很可能撑不了多久。一旦换人,中日关系就有转圜余地。

二是美国的态度。如果美国继续推动印太战略,日本就会继续充当马前卒。但如果美国战略调整,或者中美关系有所缓和,日本的态度也会跟着变。毕竟,日本的外交从来都高度依赖美国脸色。

长期看,关系不会彻底破裂。

中日是搬不走的邻居,这是最基本的现实。无论政治上如何对抗,两国在经济上仍有合作空间,在气候变化、老龄化等全球性问题上仍有共同利益。

两国人民层面的交流也不会完全中断。很多在华日企员工、在日中国留学生,他们每天的工作生活还要继续。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也不会因为政治对立而消失。

历史已经证明,中日关系有很强的韧性。三次冰冻后都实现了解冻,这次未必就是例外。只不过,这次解冻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条件可能更苛刻。

结语:历史在重复,但不是简单重复

回顾中日关系70多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规律:关系总是在"政冷经热"和"政热经冷"之间摇摆,但从未彻底断裂。

图6:中日关系冰冻-解冻周期时间轴(1972-2025)

这次高市早苗的言论,确实把中日关系推到了一个危险的边缘。但说"再也回不去了",可能还为时过早。

中日关系的未来,不取决于一两个政客的表态,而取决于更深层的结构性因素:两国的国力对比、美国的战略选择、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这些因素仍在演变,结局尚未注定。

或许几年后回头看,高市早苗的"存亡危机事态"论,只是中日关系又一次波折。历史总是在重复,但不会简单重复。

来源:行业报告研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