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算是华人数学圈“90”左右一代集体“爆发”的一年,除了多位“90后”学者接连在数学四大顶刊发表多项重要成果外。王虹、邓煜(1989年)、唐云清和王艺霖等今年更是接连获得国际大奖(其中3位为北大07级校友)。而就在前两天,今年带来不少“热度”的邓煜再次获得了
今年算是华人数学圈“90”左右一代集体“爆发”的一年,除了多位“90后”学者接连在数学四大顶刊发表多项重要成果外。王虹、邓煜(1989年)、唐云清和王艺霖等今年更是接连获得国际大奖(其中3位为北大07级校友)。而就在前两天,今年带来不少“热度”的邓煜再次获得了一项国际大奖。美国当地时间11月12日,美国数学学会(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AMS)在官网公布了2026年伦纳德·艾森巴德数学物理奖(Leonard Eisenbud Prize for Mathematics and Physics)的得主,本次该奖授予了来自芝加哥大学的邓煜(Yu Deng)和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Zaher Hani。他们本次因“在色散偏微分方程理论方面做出的基础性贡献,特别是对波动动理学方程的全新理解”而获奖。
在官方报道中称:他们的工作在波动动理学方程理解方面取得的基础性进展,以及他们对该类方程的推导——这一工作在色散偏微分方程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了该领域极高的研究活跃度。
评委会特别提及他们已发表的两篇论文:《Full derivation of the wave kinetic equation(波动动理学方程的完整推导)》(2023年发表在Inventiones Mathematicae)和《Propagation of chaos and higher order statistics in wave kinetic theory(波动动理学理论中的混沌传播与高阶统计量)》(2024年发表在Journal of the European Mathematical Society,JEMS)。
The Leonard Eisenbud Prize for Mathematics and Physics(伦纳德·艾森巴德数学物理奖)设立于 2006 年,旨在纪念数学物理学家Leonard Eisenbud(1913–2004)。该奖于2008年首次颁发,此后每三年颁发一次,奖金为5000美元。该奖旨在表彰在数学与物理交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主要表彰他们在前六年内发表的、在数学与物理之间架起桥梁的研究成果。Cumrun Vafa、姚鸿泽和Scott Sheffield等数学物理领域的著名学者均获得过该奖,邓煜也是继2017年的姚鸿泽(Horng-Tzer Yau,2026年ICM1小时报告人)之后,第2位获得该奖的华人学者。
邓煜,高中毕业于深圳高级中学,高中时曾获IMO金牌,并被保送进了北京大学。他在大三时(2009年)转学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还曾获美国普特南大学生竞赛最高奖的Putnam Fellow。2015年他博士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师从Alexandru Ionescu。博士毕业后他在纽约大学库朗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8年入职南加州大学,2024年他又加入了芝加哥大学至今,目前为该校教授。
邓煜的研究领域涉及了非色散与波动方程、流体力学、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中的概率方法以及统计物理等;他本次和Zaher Hani共同获奖也不是因为他们今年在数学界引起很大关注的在希尔伯特第六问题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的研究,而是在色散偏微分方程理论方面的杰出工作。其实在去年,邓煜就和岳海天、Andrea Nahmod等合作在数学四大的《Annals of Mathematics》和《Inventiones Mathematicae》连发两文,他们相继解决了色散方程领域内悬而未决近三十年的两个难题,为色散方程随机初值领域的重大突破,详见文章:中国学者在数学顶刊Annals of Mathematics上发表重要成果。
随着本次获奖,进入2025年以来,邓煜已收获了3个大奖。另外两个分别是在7月份获得了每4年举办一次美洲数学大会颁发的MCA奖;和在上个月获得了每3年颁发1次的有着“华人菲尔兹奖”之称的ICCM数学奖金奖,详见:王虹、邓煜和袁新意获有“华人菲尔兹奖”之称的ICCM数学金奖;黄金一代四小天鹅悉数获奖。随着接连在色散方程以及希尔伯特第六问题上做出重大成果,我相信邓煜以后获得更大的荣誉也不是没有可能。
来源:科技大满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