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怎么看河南,世界就怎么看中国”,对此你怎么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5 21:08 1

摘要:长期以来,网上关于河南的讨论几乎从未停歇。打开社交平台、新闻评论区,总能看到很多关于这片土地的声音——有带着偏见的指责与不满,也有发自内心的认可与维护,两种声音交织碰撞,让河南成为了一个自带“话题度”的省份。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长期以来,网上关于河南的讨论几乎从未停歇。打开社交平台、新闻评论区,总能看到很多关于这片土地的声音——有带着偏见的指责与不满,也有发自内心的认可与维护,两种声音交织碰撞,让河南成为了一个自带“话题度”的省份。

而在网上众多讨论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至今想来仍觉耐人寻味:“中国怎么看河南,世界就怎么看中国。”

当然,这或许只是网友的一家之言,未必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有人觉得这话过于绝对,也有人深以为然,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为我们看待河南、看待地域偏见,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视角——当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对待自己国家的一个省份,或许也折射出我们面对世界时的包容度与认知力。

前几年,我曾多次前往河南旅游,足迹遍布郑州、安阳、信阳、开封、新乡等多个城市。作为一名游客,几次旅行或许谈不上对河南有多么深入的了解,但“百闻不如一见”,亲身走过这片土地后,那些曾经道听途说的模糊印象,都被真实的体验一一替换,变得具体而鲜活。

河南位于我国华中地区,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大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是大家口中的“中原”,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逐鹿中原”的典故流传千年,见证了这片土地在华夏文明中的核心地位。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到洛阳龙门石窟的石刻艺术;从开封清明上河园里的北宋风情,到商丘古城的明清韵味,每一处古迹都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千年的底蕴。除此之外,河南的自然风光也毫不逊色,太行山脉的雄奇险峻、信阳茶山的青翠连绵、黄河岸边的壮阔苍茫,都让人流连忘返。

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河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华夏民族最古老的记忆,也延续着最鲜活的民俗风情。但让人遗憾的是,最近这些年,关于河南的争议声似乎从未断过,甚至有不少人会习惯性地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河南,仿佛“河南”这两个字,天生就带着某种“标签”。

这种偏见的产生,或许和河南的人口特征有关。作为人口大省,河南常年是我国的人口输出大省,从南方的工厂到北方的工地,从城市的服务业到乡村的种植业,全国各地都能看到河南人的身影。不可否认,任何群体中都有极少数行为不当的人,而这一小部分人的负面行为,在网络传播的放大下,渐渐被放大成了对整个河南群体的刻板印象。

于是,关于河南人的评价也变得两极分化:有人说河南人淳厚朴实、待人真诚,骨子里带着中原人的豪爽与善良,做事踏实靠谱,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涵养;也有人被偏见裹挟,对河南人“另眼相看”,甚至仅凭“河南”这个籍贯,就轻易下否定的判断。

但说真的,我一直坚决反对用地域来概括一个群体,更抵制任何形式的地域攻击。每个省份、每个城市,都有善良正直的人,也难免有少数品行不端者,这与地域无关,只关乎个体选择。而“河南”在某种意义上,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概念,成为了一个承载着复杂情感与文化含义的符号——它既代表着千年文明的厚重,也承受着莫名的偏见与误解。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看待任何人和事,最难得的就是公平客观。如果我们看到与河南相关的新闻,能抛开“地域标签”,只就事论事,不因当事人是河南人就刻意苛责,也不因想“洗白”就盲目维护,这才是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人最基本的尊重。

或许正是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怎么看河南,世界就怎么看中国”这句话,才多了几分道理。当我们能包容国内不同省份的差异,摒弃地域偏见,以客观公正的心态看待身边的同胞,这份包容与理性,也会延伸到我们与世界的相处中;反之,若连自己国家的省份都无法公平看待,又怎能奢望世界对中国有全面客观的认知?对此,你怎么看呢?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来源:刘小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