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年底焦虑,这套“生存三角”真管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20:12 1

摘要:其实关系挺大的。因为野外生存也许是人类有机会面对的,最极端的困境之一。论资源匮乏,野外可能连食物都没有。论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哪里会出现毒蛇猛兽。论焦虑程度,职场上的任务只是牵动利益,而野外生存里的挑战攸关生死。

01

在绝境中,最重要的是“希望”

有人可能会问,工作中的困境,跟野外生存有什么关系?

其实关系挺大的。因为野外生存也许是人类有机会面对的,最极端的困境之一。论资源匮乏,野外可能连食物都没有。论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哪里会出现毒蛇猛兽。论焦虑程度,职场上的任务只是牵动利益,而野外生存里的挑战攸关生死。

从这个角度看,荒野生存的策略,在日常中或许也值得参考。

咱们从一个最核心的问题说起。在荒野的极端困境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是技能?体力?还是装备?

关于这个问题,有个叫约翰·哈德森的人,提出了一个观点。约翰·哈德森,曾经是英国军事部门的首席生存教练,专门训练特种部队,教他们在荒野之类的极端环境中活下来。他见过太多生死关头,知道什么真正管用。

哈德森认为,在绝境中,最重要的不是装备,而是“希望”。他发现,那些在极端环境中活下来的人,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对“希望”有着很强的坚定感。不管装备如何,只要还保持着希望,生存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但问题是,怎么建立希望?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时,周围全是坏消息:资源不够、时间不够、支持不够,每一个信号都在告诉你“没戏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有希望吗?

你看,希望不能是“自我催眠”,必须得把它变成大脑里的“思想钢印”,让你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抓住它,不会被情绪淹没。

具体怎么做呢?哈德森的经验,可以提炼成一个公式。

希望=未知+掌控感。

未知,意味着事情还没到绝境,还有可能性。只要不是“世界末日”,就还有转机。掌控感,意味着你能做点什么,不是完全被动。哪怕只是最小的行动,也能让你感觉“我还能影响一些事情”。

在这个公式里,“未知”的客观的外部情况,很难改变,但“掌控感”是我们可以主动建立的。因此,问题到这步就更聚焦了。保持希望的关键,是建立掌控感。

02

做一件最小的、能立刻完成的事

怎么建立?哈德森说,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是做一件最小的、你能立刻完成的事情。

比如,有一些从海难中幸存下来的船员,他们能在漂泊的大海上坚持到获救,靠的就是这样的方法。他们每天写日记,每天在船舷上刻下一道印子,每天整理船上的救生绳和救生圈,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掌控感。

再比如,有一个典故,说英国人喜欢在战壕里泡茶。这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从容,其实泡茶就是重复日常生活习惯,增加内心的掌控感。因为希望的本质,也许就是未知中的掌控感。

那么,这个方法怎么用到日常工作中?

比如,我现在面对一个复杂的项目,感觉完全失控了。那么这时,我就可以找一件最小的,我能够立刻完成的事情。可能只是给相关的人发一封邮件确认进度,或者只是把待办事项列出来。这些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们能让我重新找到“自己还能做点什么”的感觉。

再比如,年底冲刺KPI,我发现目标还差一大截。这时候,与其盯着那个巨大的缺口焦虑,不如把它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多打几个电话,多拜访一个客户,多完成一个订单。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会多一点掌控感。

换句话说,假如一个人陷入困境,不要问“我还有没有希望”,而要问两个更具体的问题:第一,事情是不是还没到绝境?第二,我现在能做点什么?

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希望就还在。

但是,仅仅是到这步还远远不够。毕竟,做前面这些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到“掌控感”,注意,是掌控感,而不是真的掌控。这些行为的目的,是激活自己的状态,它们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马上进入下一步。这就是,做个计划。

03

怎么做计划?

哈德森根据荒野生存的经验,提出了这么一套方法。他把计划的英文“PLAN”,拆成了四个字母,每个字母对应一个单词。而做计划的关键,就是按照这四个单词依次规划。

首先是保护(Protection),保护自己不受伤、不失温。要知道,没有氧气,人最多活3分钟,失血过多,几分钟就会死。

其次,是定位(Location),留下明确的位置信息,尽可能让救兵找到。

再次,是获得补给(Acquisition),人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能活三五天,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也能挺几天,这件事虽然重要,但没有那么迫切。

最后,是导航(Navigation),分辨方向,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

你看,在野外,什么最重要?不是找食物,不是找水,而是“保护”。先保证自己不受伤、不失温。因为这些事情会最快要了你的命。

比如,英国空军有一个训练科目,半夜把飞行员从直升机上“扔”下去,让他躲避追踪队员的追捕。这是在模拟“如何在敌占区生存”。而那些活下来的飞行员,第一时间都做了差不多的事情。

不是规划逃跑路线,不是评估敌人的实力,而是立刻找个地方藏起来,先确认自己有没有受伤,先搞清楚自己在哪里,先“留得青山在”。

04

搞定那件“不做就会死”的事

这个逻辑,在日常工作中同样适用。

首先,搞定那件“不做就会死”的事。

我们的大脑其实并不擅长分清轻重缓急。大脑更喜欢做简单的、熟悉的、能立刻看到结果的事情。比如回复邮件、整理文件、开会讨论,这些事情做起来有成就感,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真正重要的事情,往往是那些困难的。比如收集数据、解决核心问题、搞定关键资源。这些事情大脑会本能地回避。

因此,当你陷入困境时,可以有意识地问自己:什么会最先让我崩盘?

比如,要在一个月内完成一份市场调研报告。什么最重要?不是先做PPT,不是先想怎么汇报,而是先确保有数据。因为没有数据,报告就是空中楼阁。数据就是你的“保护”,是最脆弱的环节。

再比如,年底项目收尾,你发现有三件事都很紧急:客户要改需求,团队成员要请假,供应商出了问题。这时候,什么最重要?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会最先让项目崩盘?

可能是供应商的问题,因为没有他们的配合,后面所有工作都做不了。那就先解决供应商的问题,再处理客户需求,最后协调团队人员。

美国商业演说家博恩·崔西有个“吃青蛙理论”

他说,如果你今天必须吃掉两只青蛙,那就先吃那只长得更丑的。青蛙,就是比喻那些你最不想做,但又最重要的事情。更丑的那只,就是其中最难啃的那个。

为什么要先吃它?因为假如不搞定它,它会成为你一整天的心理负担。你做其他事情时,脑子里还在想着它。但如果你一早就把它吃掉了,后面的一天都会轻松很多。

这个理论想表达的是:最重要、最困难的事情,要放在第一位做。先有这一步的计划,再设计后面的其他环节,比如,联络资源、搜集信息、寻求支持等等。

说到这,有了希望,有了计划,最后一步是什么?很明显,是行动。希望和计划,都还只停留在你的大脑这个层面,而只有行动起来,才能真的改变现实。

关于怎么克服惰性,让自己快速动起来,有个方法可以参考,叫“5分钟行动法”。可以告诉自己:“我只做5分钟。”可能只是打开文档,可能只是列出几个要点,可能只是发一封邮件。5分钟到了,可以停下来,也可以继续。

但实际情况是,一旦这件事你开始做了,大概率就会继续下去。很多时候,最难的不是做事,而是开始做事。

说到这,我们其实讲了三个要素:希望、计划、行动。希望让你不放弃,计划让你不走弯路,行动让你真正改变现实。三者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滚动的三角形,推着你往前走。

哈德森把这三个要素叫做“生存三角”,缺一不可。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句台词:“希望是危险的东西,希望能把人弄疯。”但哈德森告诉我们,希望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它是人类面对一切困境的终极武器。

来源:商财洞察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