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特色传统经典车行业发展之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17:32 1

摘要:传统经典车(俗称“老爷车”)一般指车龄30年以上、葆有原貌且具有一定历史和技术价值的车辆,堪称汽车工业的“活史书”。既承载着机械工艺的演进记忆,也凝结着民族工业的奋斗历程。在中国,新车产销量已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民众文化诉求持续提升,品质型、个性化消费趋势

传统经典车(俗称“老爷车”)一般指车龄30年以上、葆有原貌且具有一定历史和技术价值的车辆,堪称汽车工业的“活史书”。既承载着机械工艺的演进记忆,也凝结着民族工业的奋斗历程。在中国,新车产销量已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民众文化诉求持续提升,品质型、个性化消费趋势日益凸显。作为汽车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传统经典车行业却长期深陷“不能合规进口、不能公开交易、不能注册上牌、不能合法上路”的“四不能”困境,产业发展受限。然而,民间对经典车的热情从未消减,博物馆与收藏家的藏车动辄上百辆,“北京—巴黎老爷车拉力赛”“海南1000”等活动日渐火热,享有“世界最美汽车赛事”盛誉的意大利“一千英里赛(MilleMiglia)”更是引入国内,彰显出国内市场巨大的潜力。

当前,随着商务部等8部门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的推进,以及首个传统经典车国家标准《传统经典车通用要求》(GB/T 45194-2024)的出台,中国正迎来探索特色经典车发展路径的关键机遇期。

行业发展面临挑战:

困境与活力并存

中国传统经典车行业的核心矛盾,在于巨大潜力与“政策堵点”的失衡。据行业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经典车约2万~3万辆,潜在市场价值超100亿元,且文化消费需求持续攀升。从私人收藏到公共展览,从赛事巡游到复古市集,经典车已逐渐从小众圈层走向大众视野。北京汽车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系统性呈现工业脉络,成都三和老爷车博览馆、北京老爷车博物馆等民间机构收藏颇丰,既涵盖海外珍品,又不乏红旗牌、上海牌轿车等国产经典,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但“四不能”困境始终是行业发展的“紧箍咒”。一是不能合规进口。因缺乏统一认定规则,海关将经典车按“旧机电产品”管理,无法区分其与普通旧车的文化价值,阻断了海外优质经典车的合法入境通道。二是不能公开交易。经典车未被赋予明确的商品属性,无全国统一的交易登记平台,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多停留在私下层面,风险极高。三是不能注册上牌。车辆登记、安全技术与环保条件符合性缺乏适配标准,即便收藏者购入车辆,也难以获得合法牌照。四是不能合法上路。排放要求与日常交通管理未对经典车差异化对待,即便部分城市尝试临时通行证,也无法满足常态化文化展示需求。

追根溯源,“四不能”困境的核心在于传统经典车在国内长期缺乏“法定身份”。此前国内无专门管理政策与统一认定标准,一辆车是否属于“传统经典车”始终缺乏明确界定,这直接导致后续的管理、流通、上路等关键环节无从推进。

政策红利释放:

从“顶层设计”到“试点破局”

行业的困境,正随着政策的逐步松绑迎来转机。自2022年起,商务部等部门连续四年出台支持政策,为经典车行业搭建起清晰的“顶层设计”框架。

2022年7月,商务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首次提出“研究制定传统经典车辆认定条件”。

2023年10月,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制定实施传统经典车认定标准,积极探索研究传统经典车国内管理和进口政策”。

2024年4月,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发布《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将经典车纳入“规范发展”范畴。

2025年1月,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更是直击痛点,提出“在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条件成熟区域,探索开展传统经典车贸易、转让、展览展示等业务,研究完善相关管理政策”。

政策落地的关键突破,在于国家标准的出台。2024年底,《传统经典车通用要求》(GB/T45194-2024)正式发布,填补了国内经典车管理领域的空白。标准明确了经典车的定义、技术要求与认定流程,为海关识别、车辆登记、上路管理提供了依据。与此同时,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传统经典车分会的成立,进一步承接政策落地任务,将支撑商务部等出台传统经典车认定管理相关政策,制定传统经典车认定实施细则、认定机构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建立全行业公共专家库,为流通消费改革试点城市提供专业支撑。

当前,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成为行业破局的关键。试点采用“条件成熟区域先行”的科学思路,在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探索“保税展示+交易”模式。经典车可凭保税状态长期存放,既降低了进口成本,也为跨境交易提供了路径;同时,一批拟开展试点的城市正尝试差异化管理,通过限定经典车年行驶里程、行驶次数及上路区域等方式,在保障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充分释放其文化展示价值。

从产业潜力看,未来随着国内政策逐步完善,将推动经典车进出口、认定、展览、赛事、旅游、修复、鉴定、交易、投资、金融服务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先行先试地区有望率先落地本地产业链,带动就业与税收增长。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经典车市场规模已突破300亿美元,据传统经典车分会研判,未来几年国内传统经典车全产业链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元。

借鉴国际经验:

取长避短,适配中国环境

全球经典车市场已形成成熟生态,但中国不可照搬欧美模式,需结合自身产业基础与文化特色“择其善者而从之”。欧洲的“赛事IP+产业链”模式值得借鉴,意大利依托“一千英里赛(MilleMiglia)”打造核心文化IP,联动车辆交易、修复形成完整产业链;德国则以法兰克福经典车展与斯图加特修复工坊为核心,实现技术传承与商业运营的良性循环。中国可将经典车赛事与文旅资源深度绑定,打造“竞技+风光+人文”的特色场景。

美国的文化IP变现路径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圆石滩优雅竞赛以极致美学标准成为全球经典车盛会,通过展览、评选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美国古董汽车博物馆、国家汽车博物馆、穆林汽车博物馆等机构则以巡回展览为核心,让经典车文化更广泛地触达大众。中国可参考打造汽车文化体验载体,支持汽车博物馆举办主题展览、建设汽车文化体验基地、打造“汽车文化街区”,在“复古市集”等消费场景中融入经典车元素,降低大众接触门槛。

亚洲国家的“政策精准赋能”更贴近中国实际。日本建立专门的经典车认证体系,通过严格检测保障老旧车辆合法上路,培育稳定的民间收藏氛围;新加坡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打造区域性经典车交易与中转平台。中国可参考完善基于国标的认定体系,同时用好用足自贸港、综合保税区政策,打造连接全球市场的经典车进出口与交易枢纽。

中国特色路径:

以“试点先行”激活产业生态

探索中国特色经典车发展之路,需紧扣“政策引导、文化赋能、产业联动、国际对接”四大核心,避免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误区。

第一,坚持“试点先行+循序渐进”。

以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为突破口,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条件成熟区域,优先落地“保税展示交易”“专属保险试点”“限定区域上路”等政策,总结可复制经验后逐步向全国推广。例如,可探索“一线进境+保税托管+展览展示+保税交易”“境外经典车入区检测修复+复运出境”或“进口零部件保税维修”模式,打造国际经典车服务枢纽;同时举办跨区域经典车巡游,激活文旅消费潜力。

第二,推动“文化赋能+产业融合”。

将经典车与文旅、体育、会展产业深度绑定,打造“经典车+”多元消费场景。例如,在景区推出“经典车观光专线”,在城市节庆中举办“经典车文化节”,在行业展会中设置“经典车艺术展”“经典车修复技术展”等。同时,重视国产经典车的文化价值挖掘,通过修复红旗、上海、北京吉普等车企及品牌的车型,讲好中国汽车工业故事,让经典车成为民族品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第三,构建“标准引领+生态支撑”体系。

在《传统经典车通用要求》国标基础上,加快制定认定实施细则、保险规则、估值规范等配套标准,解决“认定难、保险缺、估值乱”的行业痛点;建立经典车数字档案系统,全面记录车辆信息、维修记录、交易流转等信息,破解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培育专业修复机构与零部件复刻企业,完善后市场服务链条,为经典车“健康存活”提供坚实保障。

第四,强化“行业协同+国际对接”。

发挥传统经典车分会的桥梁作用,推动试点城市共享政策经验、互通交易信息,避免区域壁垒;对接国际经典车认定机构,推动国内外标准互认,为经典车跨境流通扫清障碍;引入国际赛事运营经验,提升本土赛事的专业性与影响力,吸引全球经典车爱好者参与,增强中国经典车文化的国际话语权。

传统经典车行业不是“夕阳产业”,而是潜力巨大的“阳光产业”。随着“四不能”困境逐步破解,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以及中国特色发展路径的不断探索,经典车将不再是小众藏品,而是成为连接汽车工业历史与未来的重要纽带。既带动收藏、交易、修复等产业发展,也激活文旅、体育等消费新场景,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成为汽车服务消费的重要增长极。这既是对我国汽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是提升汽车产业发展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彰显中国民族汽车自信的重要举措。未来,当国产经典车驰骋在文旅线路上,当国际珍品通过自贸港合法入境,中国传统经典车行业将真正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活力”的双重绽放,走出一条兼具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给小编加个鸡腿!

来源:中国汽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