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陆,最近科技圈炸了个大新闻——苹果被印度盯上了,外媒刚曝出来,印度税务部门正磨着一把“天价罚单”,一开口就是数十亿美元。
文/陆既白
编辑/世界
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陆,最近科技圈炸了个大新闻——苹果被印度盯上了,外媒刚曝出来,印度税务部门正磨着一把“天价罚单”,一开口就是数十亿美元。
别以为又是代工厂偷税漏税的老戏码,这次印度玩得更绝,他们的律师没带计算器,反倒扎进法律旧纸堆,翻出一部1961年的“古董税法”,再拽上2017年一个跟F1赛车有关的判例,两下一凑,就从苹果全球利润里硬生生“切”走41亿美金。
库克和苹果的法务团队直接懵了,本来想着在印度建工厂拓市场,没成想踏进了一场“法律鸿门宴”——裁判是人家自己人,规则能临时改,最后还直接举着奖杯说自己赢了,这到底是咋回事?小陆带着大家来看看这背后的原因。
这事儿能成,全靠印度凑齐了“三板斧”,缺一个都不行,第一板斧,就是那部1961年的《所得税法》。
1961年啊,那会儿彩色电视机都没普及,中国还在搞三年困难时期后的恢复建设,印度税务局的人跟“法律考古学家”似的,从档案室最底层把这玩意儿翻了出来。
这法律诞生的背景特有意思,上世纪60年代印度闹外汇危机,穷得叮当响,外汇储备快见底了,为了拉外资来建厂,只能松口,默许外资用“设备借用”的方式在印度生产,相当于暂时免了进口关税。
结果危机一过,印度立马翻脸不认人,把这种“设备借用”直接定义成“进口”,回头就给外资补征高额关税。这法律在数字时代早该进博物馆了,可印度律师眼睛特毒,盯上了里面“业务关联”这个词。
啥叫“业务关联”?说白了就是印度说了算,他们说你跟印度有业务勾连,你就算在北极开公司,都得认。
光有老古董不够,还得有“现代咒语”,这就是第二板斧——2017年印度最高法院对F1赛事的判决,当年英国F1公司来印度办比赛,赚了不少转播费。
印度税务局一看眼热了,跳出来说:“你在我地盘上跑圈儿,就算‘常设机构’,得把全球转播收入的25%拿来交税。”F1都傻了,我就是来办几场比赛,拍完屁股就走,怎么就“常设”了?
印度法院不管这套,创造性地搞出个“控制标准”,赛道技术标准是你定的吧?比赛流程是你管的吧?F1的logo到处都是吧?人走了,但你的控制力留在这了,这就叫“功能性常设机构”。
第三板斧,就是把这俩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硬凑到苹果头上。印度税务局的逻辑链条,听着荒唐但愣是让苹果没法反驳。
第一步先定性:苹果没在印度直接卖手机,但把昂贵的专用设备放富士康代工厂了,这些设备只能生产iPhone。
按1961年那法律,这就叫“深度业务关联”,跑不了,第二步再套标准:你苹果对代工厂是不是有三重控制?
设备是你的,算技术控制;24小时远程盯生产线,算流程控制;设备维护、良品率标准都归你管,算管理控制。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印度税务局拍板了:既然你苹果对代工厂的控制跟F1对赛事的控制一样,那代工厂的活儿就等于你苹果自己干的。
有意思的是,这种“拉郎配”式的法律应用,印度早有前科。2022年小米就栽过跟头,印度以“非法转移资金”为由,冻结了小米48亿人民币资产,用的就是类似“关联交易”的模糊条款。
要是说前面的操作算“魔幻”,那后面的征税方式,直接把全球会计师都看傻了,正常人都觉得,就算按1961年的法律,最多罚设备的进口关税,而且该找代工厂的麻烦。
印度偏不,他们的目标从来不是代工厂,而是苹果的全球利润,这才是最狠的地方——直接跳过产业链环节,伸手去分全球收益。
他们的计算方式简单粗暴,跟抢没区别,先查苹果2024财年的账:全球营收3830亿美元,利润957亿美元。
再看苹果在印度的产能,占全球25%,印度就说了,产能占25%,那全球利润的25%也该算印度的,也就是239.25亿美元。
按印度17.1%的综合税率,41亿美元税款,一分都不能少,这已经不是征税了,是明抢,欧盟对科技公司收数字税,还会按用户数分摊;美国搞知识产权税,至少有专利做依据。
印度倒好,直接按“产能占比”切全球利润,开了个极其危险的头,现在外资圈都在传一句话:“印度的产能,就是给你戴的紧箍咒。”
你把产能搬过去,就等于把一半身家交出去,哪天他们缺钱了,就按产能比例给你算“印度利润”。
苹果这次是真冤,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在印度的合规做得近乎完美,所有常规税款都按时交,遇到政策模糊的地方,还主动发函给印度税务部门求证。
可在印度这种“移动门框”式的监管下,合规没用。你今天按规矩办事,明天他们就能翻出一部几十年前的旧法律,说你昨天的操作不合规。
2023年亚马逊也吃过类似的亏,印度以“违反电商规则”为由,罚了亚马逊2亿美元。亚马逊拿出当年的审批文件,印度却说“现在规则改了,得按新的来”。
这张41亿美元的罚单,选在2025年10月这个时间点出来,根本不是巧合,全是印度的地缘政治算计,最近印度的日子不好过。
印巴空战输了,在南亚丢了面子;特朗普政府又给印度加征关税,出口生意受了影响,打不过巴基斯坦,怼不过美国,就只能拿外资撒气。
苹果作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自然成了立威的靶子,这套路印度玩得很熟了。先喊着“欢迎外资”,用免税、土地优惠把你骗过来。
等你把20%甚至25%的产能都搬过去,砸了沉没成本,就立马变脸,2022年以来,印度对中国手机厂商精准打击,冻结资金、开天价罚单;现在轮到美国企业,政策轨迹再清楚不过——先当招商员,再当收银员,最后当债权人。
对比一下中国,就知道印度错得有多离谱。中美贸易战最激烈的八年,中国从来没把外资当反制工具,为啥?因为中国明白,外资是利益相关者。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建厂到投产只用了10个月,中国给的政策一直稳定,现在特斯拉在华产能占全球一半,不仅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还让中国消费者用上了更便宜的电动车,实现双赢。
印度却把外资当待宰的肥羊,这种短期主义,正在毁掉它“世界工厂”的野心,《经济学人》最近做了个调查,有60%的外资企业表示,会减少在印度的投资,转而投向东南亚和中国。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稳定和可预期,当法律变成可以随意组合、穿越时空的“创收工具箱”,外资就不会再敢来。毕竟没人愿意把钱投到一个随时会变脸的地方。
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靠的不是套路,是诚信,我们给外资稳定的政策、透明的规则,让他们敢投钱、敢扩产。这种“安心感”,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印度的教训也提醒我们,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诚信和规则意识都是立身之本。把别人当傻子,搞短期投机,最终只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苹果的41亿罚单,是给所有外资企业的警示,更是给印度自己的警钟,如果继续这样“杀鸡取卵”,别说世界工厂,恐怕连现有的外资都会跑光。
而中国始终坚信,互利共赢才是长久之道,用稳定的规则吸引人,用真诚的合作留住人,这才是大国应有的格局,也是我们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始终保持发展活力的根本原因。
来源:云蘅不姓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