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摘要:德国基尔市最近因为一场投票吵翻了天。绿党提了个埃斯马尔赫大街改造的方案,本来是常规的地方基建议题,结果表决时出了大意外,右翼的德国选择党居然投了赞成票,让方案以7票赞成、6票反对的微弱优势过了。
编辑:康康
德国基尔市最近因为一场投票吵翻了天。绿党提了个埃斯马尔赫大街改造的方案,本来是常规的地方基建议题,结果表决时出了大意外,右翼的德国选择党居然投了赞成票,让方案以7票赞成、6票反对的微弱优势过了。
这事直接戳中了德国政坛的敏感神经,毕竟这么多年来,主流政党都默认不跟右翼玩到一块去,如今这个规矩居然被打破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德国政坛要变天?
提案摆上了市议会建筑委员会的桌面。现场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支持方是绿党牵头的阵营,包括社会福利党和左翼党,手里攥着6张票。而反对席上,执政联盟里的社民党(SPD)和基民盟(CDU)也联合起来,同样是6票。
一个完美的6比6平局。这意味着,如果不出意外,这个对社区有益的提案就要被搁置了。绿党阵营的力量,到此为止了,根本无法靠自己打破僵局。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一直被主流政坛排斥在外的德国选择党(AfD)代表,竟然举手投下了一张赞成票!
这一票,就像一颗小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瞬间改变了一切。天平倾斜了,最终票数定格在7比6。那个旨在便民利民的基建方案,就这样靠着一个“禁忌盟友”的意外馈赠,离奇地通过了。
然而,这份“胜利”的到来,却没让任何人感到喜悦。它像一份包装精美的礼物,打开一看,却是个烫手山芋。一个本应彰显绿党环保民生理念的提案,因为沾染了AfD的色彩,立刻失去了它原本的道义光环。
消息一经当地的《基尔新闻报》捅出,立刻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引爆了全国性的舆论。这个本该是程序性的结果,迅速演变成了一场全面的政治危机。
最先感到恐慌的,莫过于提案的始作俑者——绿党自己。提案人雅妮・布洛多恩急忙站出来澄清,她发誓自己从未预料到,也绝没有寻求过AfD的支持。
她强调,自己之前已经用尽了浑身解数,试图与社民党、基民民盟这些传统伙伴进行磋商。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无辜与震惊,仿佛在说:“这胜利不是我想要的!”
而绿党高层更是乱成了一锅粥。州主席安克·埃德曼公开斥责这起事件是个“严重错误”,并且下了死命令,要求此类事件决不能再度发生。
地方主席芬恩·普里达特也认为,当时就应该察觉到不对劲,然后果断叫停整个表决进程。
他们内部的态度很明确:这“不情愿的多数”我们不认,必须立刻与这个结果划清界限。
然而,他们的盟友们可不买账。这场突如其来的胜利,瞬间制造了一个巨大的责任真空,没有人愿意为这个结果“签收”,反而引发了一场“谁该拒绝这份礼物”的激烈推诿。
社民党副主席恩里科·托卡尔的批评声最为尖锐,他直接指责绿党“越过了红线”。这话的分量可不轻,言语之间已经暗示,这次事件可能导致联合政府内部产生难以弥合的裂痕。
基民盟的代表扬·沃尔法特则从另一个角度开火,他批评绿党缺乏前瞻性,没能提前规避掉这种政治风险,把责任完全推给了绿党的流程控制不当。一时间,指责声四起,原本的盟友关系变得岌岌可危。
当所有人都在手忙脚乱地甩锅时,那个投下关键一票的“送礼者”——德国选择党(AfD),却在一旁冷眼旁观。他们这一票,真的是一次心血来潮的善意之举吗?
恐怕没人会这么天真。近年来,AfD在民调中的支持率持续走高,他们的政治影响力早已不容小觑。他们深知主流政坛对自己的排斥,那道“防火墙”原则就是最大的障碍。
所以,这次投下赞成票,并非一次随机行为,而是一次经过精心算计的政治阳谋。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利用“支持”本身作为一种攻击手段,精准打击主流政坛最敏感的神经。
你想想看,AfD这一票创造了怎样一个两难困境?对绿党来说,如果为了坚守政治原则而放弃这个对民众有益的项目,那么就会被批评为意识形态挂帅、不顾民生。
可如果为了推动项目而“被动接受”了这份来自AfD的支持,那就会背上“政治不纯洁”的骂名,盟友反目,后院起火。
这招棋的高明之处在于,AfD完全遵守了议事规则,他们只是行使了自己合法的投票权。但这个合规的行为,却像一枚精准制导的炸弹,把对手阵营的内部矛盾彻底引爆了。
他们的战略意图再明显不过: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打破被孤立的形象,向选民展示自己愿意参与治理的“建设性”和“务实”面貌。另一方面,又能成功地将对手的内政议程,变成了他们内部混乱和分裂的根源。
基尔市的这场投票风波,暴露了德国政治一个深刻的矛盾:当坚守意识形态的政治原则,与解决老百姓实际问题的施政效率发生冲突时,究竟该如何抉择?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可能并不关心复杂的党派博弈和那道看不见的“防火墙”。他们更在意的,是门口那条路能不能修好,生活能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
这次事件就像一个信号,预示着德国的政治生态正在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德国选择党已经学会了如何利用主流政治的僵化规则,巧妙地进行博弈。未来,在地方治理层面,这种利用“支持”来进行政治渗透和分化的策略,恐怕会变得越来越常见。
如何应对这种“不情愿的多数”,将是摆在德国所有主流政党面前的一道棘手考题。
来源:采风百晓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