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就“假新闻连篇”的英国广播公司(BBC),这回又摊上大麻烦了,在这家英媒陷入剪辑丑闻而导致两名高管辞职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依旧不依不饶,威胁将采取法律行动。
编辑:欣阅
谁能想到,老牌媒体BBC居然因为“剪视频”栽了大跟头,还把特朗普彻底惹毛,直接甩出10亿美元天价索赔,就算BBC低头道歉也不买账!
过去就“假新闻连篇”的英国广播公司(BBC),这回又摊上大麻烦了,在这家英媒陷入剪辑丑闻而导致两名高管辞职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依旧不依不饶,威胁将采取法律行动。
特朗普向BBC发出一封措辞强硬的法律信函,指控其在一年前拍摄的一部有关他竞选连任的纪录片中作出误导性剪辑,并索赔至少10亿美元。
一切麻烦的根源,都来自BBC去年播出的纪录片《特朗普:第二次机会?》,
为了论证特朗普在2021年1月6日国会山事件中扮演了煽动者的角色,这部纪录片的制作团队上演了一出时空穿越的“骚操作”。
为了把特朗普和2021年国会山骚乱绑在一起,居然把他相隔50多分钟的两句话硬拼到了一起。这么一来,一个煽动支持者冲击国会的形象便跃然屏上。甚至为了强化这种虚假的因果关系,画面时序也被刻意颠倒了。
捅出这个大篓子的,并非来自外部的批评,而是一份来自BBC内部、长达19页的报告。报告的作者迈克尔·普雷斯科特,是BBC编辑指南和标准委员会的前独立外部顾问,一个本该维护BBC声誉的“自己人”。
据说,普雷斯科特是因为对高层处理此事的消极态度感到极度失望,才最终选择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11月3日,英国《每日电讯报》率先拿到了这份独家猛料,将报告内容公之于众。普雷斯科特在报告中的用词毫不客气,他将这种剪辑行为定性为“令人震惊的”,并痛斥其“严重误导观众”,是赤裸裸地违背公正性原则。
这无异于一次釜底抽薪,直接动摇了BBC作为公共广播机构的立身之本。
内部报告的曝光,如同一颗引爆的炸弹,在BBC内部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剧烈震荡。面对无法辩驳的证据和滔天舆论,BBC高层上演了一幕悲壮的“断臂求生”。
11月9日,BBC总裁蒂姆·戴维与新闻部门首席执行官黛博拉·特内斯,在同一天宣布引咎辞职。在BBC漫长的历史上,两位最高级别的负责人同日离职,这还是头一遭。
戴维在给全体员工的备忘录中,承认了这场剪辑争议是他决定离开的推手之一。特内斯的表态则更为直白,她称这场风波已经实实在在地“损害到BBC”。
第二天,新上任的主席萨米尔·沙阿出面公开道歉,试图为摇摇欲坠的机构形象止损。然而,他的说辞却显得格外苍白无力,他将这起性质恶劣的丑闻,轻描淡写地归结为一次“判断失误”,甚至辩解称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观众“更好理解当时的情况”。这种解释,显然难以平息众怒。
就在BBC内部乱作一团时,特朗普的反击开始了。他娴熟地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舆论上,他通过社交媒体将BBC的记者们斥为“腐败的记者”,怒斥他们篡改了他自认为“堪称完美的”演讲。
他还直接将事件的性质提升到了一个骇人的高度——这是“外国势力”干预美国总统选举,是对民主的直接威胁。
紧接着,特朗普的私人律师亚历杭德罗·布里托在11月10日向BBC发出了法律信函,指控其“故意且欺骗性地剪辑”视频,旨在“干预总统选举”。
信函设定了11月14日为最后期限,要求BBC必须撤回相关“虚假、诽谤”的言论。如果BBC不照做,接踵而至的将是一场索赔金额“不少于”10亿美元的天价诉讼。这一招,特朗普早已驾轻就熟,过去他曾用类似的手法对付过《纽约时报》、ABC等美国媒体,并屡屡得手。
就连白宫也下场了。副新闻秘书阿比盖尔·杰克逊发表声明,不点名地指出,正是由于媒体的欺骗性剪辑和谎言,才导致公众的信任度降至历史最低点。
远在莫斯科的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也趁机“补刀”,称BBC早已“无可救药”,还翻出旧账,指责其在乌克兰布恰镇和加沙的报道中也曾“大规模造假”。一时间,BBC四面楚歌,声誉扫地。
这场大火,很快就从媒体圈烧到了英国的政坛,迅速演变成一场夹杂着国家情感与政治立场的复杂博弈。英国自由民主党领袖埃德·戴维反应迅速,他直接致信首相,要求政府必须公开站出来,谴责特朗普对BBC发起的“攻击”。
他的论点非常直接,也很有煽动性——“BBC属于英国,不属于特朗普”。这句话,巧妙地将一桩媒体丑闻,包装成了一场维护本国媒体主权、抵抗外来政治势力干预的“保卫战”,使得英国政界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开始变得割裂和紧张。
更要命的是,这场公信力危机,正中BBC的要害。这家百年老店正处在一个生死攸关的节点上。其赖以生存的《皇家宪章》,即将在2027年面临续期审查。与此同时,BBC正就其资金来源问题,与英国文化大臣南迪进行着异常艰难的谈判。
而这位大臣早已公开表态,在资金问题上,“所有选项都不排除”。这句模棱两可的话,本就让BBC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如今,“剪辑门”丑闻的爆发,无疑是给那些一直对BBC持批评态度的政客们,递上了一把最锋利的刀。
回顾整起事件,它已经远远超出了特朗普与BBC之间的个人恩怨。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化时代媒体伦理的脆弱,照出了政治人物如何娴熟地操控媒体议程,也照出了像BBC这样一个曾经辉煌的公共广播机构,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是何等的步履维艰。
最终,无论这场官司走向何方,BBC都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起事件,也将作为一个深刻的教训,为全球所有媒体的报道边界,划下一道深深的警示。
来源:影史奇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