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3月12日清晨七点,重庆南桐矿业公司办公大楼的电梯门缓缓合拢,张前东掸了掸西装袖口,径直走向四楼会议室。半小时后,他要主持年度职代会,工会代表、基层班组长、技术骨干陆续就座。没人忘记,这位董事长的肩章下面,曾经挂着一盏黑黢黢的矿灯。
2021年3月12日清晨七点,重庆南桐矿业公司办公大楼的电梯门缓缓合拢,张前东掸了掸西装袖口,径直走向四楼会议室。半小时后,他要主持年度职代会,工会代表、基层班组长、技术骨干陆续就座。没人忘记,这位董事长的肩章下面,曾经挂着一盏黑黢黢的矿灯。
灯光投射在投影幕布上,议程表一行行跳动:人才队伍、工资集体协商、农民工宿舍改造。张前东语速不快,却句句落在现场职工心坎。“制度看似冰冷,目的是让大家平安上下班。”一句朴实话,换来几声会心的低笑,熟悉的重庆口音让气氛松弛了不少。
离会议室不到三公里的鱼田堡煤矿,如今安装了全自动排水系统和瓦斯监测装置;一九年前,那座井口却因为突如其来的洪水差点吞噬近三百条生命。与会者中,不乏当年被他拉出矿井的老工友,他们习惯在烟茶间悄悄议论:“那年要不是老张,咱们怕是……”话没说完,彼此心照不宣。
2002年6月13日九点五十,鱼田堡矿区的刘家河骤雨不歇。雨声拍打薄铁皮房顶,像无数只铁锤。河床突然坍塌,洪水顺着缝隙直往-100米西四石门灌,流量每小时约一万立方米。井上值班电话短暂失灵,井下作业的297人全无预警,巷道里的压风管发出呜咽般的鸣响。
当时担任掘进队队长的张前东已在井下巡检近三小时。他压低矿灯,水花猛然从脚边蹿起,冰冷直达膝盖。借着灯光,他看清水中夹杂的煤矸石和枕木碎片,判断这绝非渗水,而是典型“穿水”。那一刻,他距井口不到千米,只要调头就能脱身。可他回身冲向电话联络点,呼号声在窄巷回荡:“穿水了,立即撤人!”
地面调度员听到汇报,立刻通知救援队并反复叮嘱:“保护好自己!”张前东没回应,顺着湍急水流奔向更深处。-350米采煤面三台凿岩机轰鸣掩盖了外部噪声,三名工友丝毫不知危险逼近。张前东一把关掉压风机,扯破嗓子:“矿井穿水,撤!”机器骤停,三人这才意识到浊浪正咆哮而来。
他们还没跑远便与另六名工友会合。此处水位上涨尚不算快,空气可对流,算是一线生机。然而最深处的42区是一条死胡同,一旦水封通道,人就成活尸。张前东让朱少明带队向东,他再赴42区。同行老友刘道秋着急拉住他:“别去,那是送命!”张前东摇头,冲进黑水。
42区漆黑寂静,空嗅硝气被稀释得几乎没有味道,说明工友已撤离。洪水却越涨越高,生路转瞬可被封死。他徒手攀爬返程,手掌被渣石磨出血口。-100米处,他看见一片矿灯晃动,简直像夜空星群。焦躁与恐惧在那群人中蔓延,有人已在安全帽内壁刻字留诀别。张前东数了数,51人。
“大家抓压风管,听我口令!”嘈杂声骤止。51个人拉成一线,冒着冰水前行。前后两千米的巷道仿佛永无尽头,“八”字口巷道成了天堑:高度三米,风管中断五米。张前东仰头发现头顶大回风管,立刻喊:“换头顶那根!一个接一个,不许松!”体力在迅速蒸发,照明也时断时续。
当最后一位工友翻过“八”字口时,张前东腿已抽筋。他靠墙喘息三十秒,再次殿后。二十一个小时后,18时30分,他最后爬出大石板回风通道。297名矿工无一伤亡。鱼田堡矿务局成立六十年来最危急一次穿水事故,就这样定格在熊熊探照灯下。
事发后,重庆市政府批准对矿井排水系统和井下通信进行升级改造;南桐矿务局为张前东申请市级“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表彰。2003年2月,《感动中国》节目组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公布首届十大人物名单,他与姚明并列。颁奖词言简意赅:“黑暗之下,他是光。”
荣誉接踵而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劳模。外界关注纷至沓来,张前东仍留在采煤一线。领班检查、风流量测定、顶板声学监测,他事无巨细。有人问他为何还下井,他淡淡一句:“离开井口,心里不踏实。”
2009年,南桐矿业公司组建物资供应分公司,急需懂技术、懂管理的人做工会主席,张前东被推举。他对行政管理一窍不通,白天跑库房、晚上啃报表,用了半年摸清流程。彼时身边不少朋友劝他转到机关享清闲,他笑答:“矿灯摘不掉,还是灯下人。”
2013年,企业改制,张前东履新副总经理,分管安全生产、设备更新。井下作业面全部安装远程视频,他坚持每隔两小时随机调看一处巷道。有人觉得他杞人忧天,他引用事故统计表——从2006年至2012年,全国煤矿死亡率由百万吨3.08人降到0.37人,“数据背后,是家属的哭声减少,这才算值。”
也正因为这样近乎苛刻的安全理念,南桐矿业在2010—2020十年间未发生一起重大伤亡事故。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年度简报专门提到该矿“班前会、班中查、班后评”的三位一体模式,被不少同行当作样板。
值得一提的是,张前东对工人社保的敏感超出常规。2015年开始,公司为所有农民工购买工伤、意外险双份保险;2017年宿舍翻修,新宿舍拔掉上床下铺改成独立单层床;2018年继续增配洗浴热水。他常说,井下作业强度大,别让兄弟们再为洗澡发愁。
2020年新冠疫情初起,井口实施封闭管理。工人心理压力大,公司工会请来心理咨询团队;张前东干脆把自己手机号贴在公告栏,“有事直接打。”一个夜班工人因家属病危拨通电话,他协调车辆送医院,次日再到队里私下安抚。OD值班记录显示,那段封闭期,他平均每日通话123分钟。
2021年3月12日的职代会结束时,天色已暗。张前东和几名老工人说笑着走出会场,有记者递上话筒提问:“您是董事长了,为何每周还要下井?” 他停顿半秒,才答:“煤层脾气坏,要常去看看。”一句玩笑,掩不住对矿井安全的执念。
此后几个月,他马不停蹄地跑政府部门,为新井下安全改造争取专项资金。材料厚厚一摞,逻辑严谨,一如他当年拉着51人循风管冒险穿行时的缜密。
再回到2002年,事后有记者问:“那一脚冲进水里时,怕没怕?”张前东摇头:“来不及想。队长要在,党员要在。”短短六字,像一声沉闷的铁锤,敲在很多人心上。
“你这命是捡回来的,有没有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又一个问题抛来。他没笑也没怒,只说:“我运气好,谁在那儿都会去喊一声的。”话糙理不糙,正是那份朴素善良,让他在死人井里硬生生拉回60多条命。
从矿灯到西装,他花了十九年。层级变了,生活好了,可他身上那股对子弟兄弟的朴实情感一分未减。每年6月13日,鱼田堡都会聚一群特殊“寿星”——数位获救矿工把生日改在那一天。汽水、花生、竹叶青,对着“救命恩人”高喊“张队敬你!”场面并不激昂,却温暖真切。
同僚评价他“克己奉公”。员工住宿楼大门右侧,贴着“危急时刻冲得上,平常时候靠得住”两行红字。那是张前东最看重的八个字,他觉得自己不过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矿工,肩上多了董事长职务,骨子里却还是掘进队的队长。
井下汉子升到董事长,本身并非传奇;传奇在于,他没有被权位磨平棱角。张前东常教青工:“走巷道要三看——看顶、看帮、看脚下。做人也一样。” “为什么偏偏三看?”有人调皮发问。他爽朗大笑:“两个太少,四个太多。”
雨季又到。刘家河已筑起高标准防洪坝,水情监测雷达二十四小时运转。可每到六月,张前东仍要亲自检查排水泵。闲聊时,有工友提议在矿区建一座纪念碑,他挥手拒绝:“把钱用在井下,才是最好的纪念。”一句话堵住众人嘴,也道尽他对安全的执拗。
时间线至此清晰:
①1982年,17岁的张前东从万盛中学毕业,下井学徒。
②1999年,任掘进队队长。
③2002年6月13日,鱼田堡井下穿水,救出60名工友。
④2003年2月,获“感动中国”首届十大人物称号。
⑤2009年,担任物资供应分公司工会主席。
⑥2013年起,历任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⑦2018年,出任南桐矿业公司董事长。
⑧2021年3月12日,主持职代会。
有人统计,从1982年至今,他在井下累计工作时间超过32000小时,相当于在地下度过整整三年八个月。若把时间换算成步数,大约一千万步,那些步子踩出的,是矿工的生命通道。矿灯亮起,巷道里每一粒浮尘仿佛都见证过一个汉子的坚持。
张前东不是口号式英雄。他抗拒铺天盖地的宣传,却容不得任何安全细节马虎;他不善辞令,却能清晰讲述每一次班前会的隐患列表。“安全两个字,大伙听到耳朵长茧,可真落实下来,还是要一个人一个人盯。”
矿井上方的星空和井下的灯火隔着几百米岩层相互对望,19年前的惊涛骇浪已归于平静,张前东仍在夜巡。当年那条长满碎石的回风巷,如今换成胶轮车通道,空气清爽,照明柔和。只是他每到那段150米长的巷口,总会下意识减速,像是想起了洪水扑面的瞬间。
“洪水退了,矿灯还亮,这就够了。”有人听见他低声自语。
延伸:矿山安全管理的新课题
智能化开采正在改变传统煤炭行业的生产方式。南桐矿业从2022年初开始试点综采工作面自动截割系统,远程操作台布置在地面调度中心,司机只需通过高清摄像头观察设备运行。张前东最初听汇报时提出三个疑问:一是设备自诊断算法准确率是否过90%,二是井下5G网络会不会因瓦斯波动信号衰减,三是突遇透水是否能瞬间切断电源。技术部门用了整整两个月做了七轮测试,最终给出了详尽答复。
与此同时,矿井智能巡检机器人投入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在高瓦斯巷道进行气体监测,是安全管理的巨大进步。工友们调侃“铁家伙干了活,咱兄弟少吃苦”。但机器人再先进,也需要专业维护。张前东要求成立青年技术攻关小组,轮流值守,让更多青年掌握算法调试与故障排查。他的逻辑很简单:培养“带不走”的技术队伍。
环保议题同样摆到桌面。重庆山地地貌复杂,矿井排水一旦处理不当,极易污染下游水系。2022年底,南桐矿业新建一卡鲁克中水回用系统,日处理废水两万吨,可复用于井下降尘及选煤洗选。过去排入河道的浑水,如今变成生产用水循环。张前东在项目总结会上强调:“安全与环保本是一体,山水顾好了,矿井才能长久。”
近年来国家对煤炭产量调控趋严,井下人工需求下降。如何妥善安置富余人员,成为管理层头疼的问题。张前东主张“人员转岗不减薪”,把部分掘进工转为设备检修和井口物流。“机器替人干活,人要学会管机器。”他在多次座谈会上向职工承诺,转岗培训期间,全年薪酬只增不减。企业为此拿出两百万元专项基金,用于补贴考试和技能竞赛。
值得关注的是,矿山群体心理健康已被纳入安全体系。南桐矿业与重庆医科大学合作,建立矿工心理档案,每季度一次问卷筛查,高危人员进入“五色预警”名单。张前东认为,现代矿山安全不仅防瓦斯、防透水,还要防心理“暗伤”。他常引用一句话:“身体出汗容易被看见,情绪出血却难被发现。”
从“矿灯”到“5G+AI”,时代更迭极快。可无论技术如何升级,核心依旧是“人”。南桐矿业历年安全月主题从最初的“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再到如今的“我会安全”,三字之差,意味深长。张前东说,等到“我享安全”的阶段,矿山才算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智能化平台建成那天,鱼田堡井口竖起LED屏,循环播放当年洪水影像与现今智慧调度画面。老工友站在屏前感慨:“老张当年拽着压风管,现在教我们点触屏。”技术与情怀碰撞,闪出别样火花。
历史没有句号,鱼田堡仍在产煤,但改变正在发生:自动截割让工人远离最危险的位置;巡检机器人替代了部分人工;再加上实时气体监测与一键断电系统,多重保险共同构筑安全屏障。这些创新或许没有洪水救援那样轰轰烈烈,却同样在悄然守护矿工性命。
在外人看来,张前东已功成名就;对他自己而言,责任才刚开始。他时常翻看事故年鉴,梳理规律,哪怕一条注脚也不放过。面对新同事的疑惑,他微微一笑:“60个人在你身后喊救命的感觉,你不想再体会第二次。”
重庆山城夜色沉沉,矿区高耸的井架灯火通明。呼啸的晚风掠过钢梁,带着矿石的清冽味道。张前东站在观测平台,遥望地下几百米深处的掘进面,眉头微蹙又舒展。他知道,那道19年前冲垮石门的洪流再起时,矿井会有更坚固的“盾牌”。而他,要做那块永不生锈的钢板,挺在最前。
来源:心动趣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