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地方面,鄂尔多斯、榆林等地煤矿价格持续下行,单日降幅最高达15元/吨,拉运车辆减少、库存积压成为普遍现象;而港口方面,北方环渤海港口5500大卡煤价却坚守840元/吨关口,贸易商在成本倒挂与需求不振之间艰难平衡。这种产地与港口的明显分化,让煤炭市场陷入了一场
2025年11月15日的煤炭市场,正上演一场罕见的“冰火两重天”。
产地方面,鄂尔多斯、榆林等地煤矿价格持续下行,单日降幅最高达15元/吨,拉运车辆减少、库存积压成为普遍现象;而港口方面,北方环渤海港口5500大卡煤价却坚守840元/吨关口,贸易商在成本倒挂与需求不振之间艰难平衡。这种产地与港口的明显分化,让煤炭市场陷入了一场激烈的“僵持战”。
矛盾一:产地“想稳稳不住”与港口“想涨涨不动”
在鄂尔多斯和榆林,约四分之一的煤矿下调价格,却依然难以吸引客户回流。“即使降价也换不来销量”成为产地的真实写照。反观港口,贸易商报价坚挺,但实际成交寥寥无几。“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暴露了当前市场的脆弱平衡。
矛盾二:贸易商的“左右为难”
面对市场分化,贸易商群体分裂为两大阵营:“止盈出货派”因恐高情绪选择落袋为安;“持货观望派”则坚信冷冬预期将推高后期价格。这种分歧恰恰反映了市场的极度不确定性——“卖怕错失上涨,不卖怕遭遇下跌”。
矛盾三:供需的“预期与现实”
供应端相对稳定,安监趋严并未对产量造成实质性影响;需求端却表现疲软,电厂日耗不升反降,库存可用天数增加。“理论上应该上涨的市场,却遭遇了现实的冷水”,这种预期与现实的落差正是当前困局的根源。
这场产地与港口的“价格拉锯战”,引发了一个更深层的思考:
在能源转型加速的今天,煤炭市场的传统运行逻辑是否正在失效?
从短期看,这场僵局的打破可能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
“冷冬预期能否真正转化为供暖需求?”
“政策调控会否改变现有的供需格局?”
但从长远看,我们需要思考的更根本问题是:
“当新能源装机量持续攀升,煤炭的‘压舱石’地位还能维持多久?”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煤炭市场的波动是否会成为常态?”
更重要的是,这场市场分化揭示了一个趋势:
煤炭行业正在从“需求驱动”转向“政策与市场双驱动”,传统的淡旺季规律可能被彻底重塑。
对于从业者而言,与其纠结于短期价格波动,不如思考如何在能源结构转型的大潮中寻找新的定位。 当“保供”与“减碳”需要同时实现时,煤炭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
在这场变革中,能够适应新规则的玩家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来源:湖岸赏晚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