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京大学去年翻完战时人事档案,能查到的女性最高只到少尉,还是坐电报房,连前线都没摸过。
“女大佐”一出场,弹幕先刷“飒”。
可历史里,日本陆军真没这号人。
东京大学去年翻完战时人事档案,能查到的女性最高只到少尉,还是坐电报房,连前线都没摸过。
剧里那个披风衣、佩军刀、一嗓子“バカヤロー”的,纯属编剧给爽点加的滤镜。
滤镜一厚,观众就信。
传媒大学今年问卷,18到25岁里只有三成七能说出“日军无女军官”,剩下的人把神剧当教科书。
有人反问:那立花訚千代呢?
福冈博物馆去年把《立花家战功绘卷》补完,所谓“女子铁炮队”拢共87人,打的是葡萄牙火绳枪,守的是自家城堡,跟侵华战线隔着海。
把战国女保镖挪到1937年,相当于让花木兰去开99A,离谱得牙疼。
更尴尬的是“姬百合部队”。
老被拍成樱花瓣里赴死的少女敢死队,冲绳和平纪念馆的幸存者只剩3位,95岁以上,一听这词就摆手:当年是被军部骗去当看护,枪都没摸。
日本文化厅今年干脆发通知:媒体再浪漫化,直接扣分。
NHK连夜把字幕里的“姬百合”改成“被征未成年”,一秒变冷静。
国内也没闲着。
去年12月广电新规钉死:抗战剧出现女日军军官,一律打回重做。
某平台赶紧下架21部,累计50亿播放瞬间蒸发。
最冤的是《代号十三钗》,宣传海报都铺地铁了,硬被抠掉肩章,补拍男主镜头,成本追加两千万。
制片人私下吐槽:“早知道让女主当翻译官,至少不违背史实。
”
早稻田的教授补了一刀:明治《征兵令》把女性直接划成“非公民”,连公民都不是,谈何军官?
这不是战斗力问题,是法律身份卡死。
一句话,制度不给缝,帽子就戴不上。
那观众为啥还爱看?
说白了,爽点简单:让美女当反派,再让美女被主角团手撕,双重快感。
历史在这里只是背景板,谁较真谁尴尬。
可尴尬久了,真有人把板子当真理。
去年哈尔滨某漫展,一个小姑娘穿“日军女大佐”被拦,她一脸懵:“剧里都这么演啊。
”
要堵这个缺口,其实比拍剧更难。
冲绳的姬百合纪念馆把幸存者口述做成二维码,扫码就能听见原声:“别把我们当军神,我们只是活下来的学生。
”声音颤,却比任何旁白都锋利。
国内也有老师在试:先让学生给神剧找茬,再给出档案原图,错一处扣平时分两分。
一学期下来,37%的正确率涨到61%。
数字小,好歹在往回扳。
反战教育最怕的不是不知道,而是以为自己知道。
下次再看到“女大佐”出场,不妨把音量关小,想想那个95岁老婆婆的摆手——历史不是不让拍女人,而是别让她们背不该背的锅。
屏幕里刀光剑影,屏幕外有人一辈子在擦泪。
剧可以爽,别拿别人的伤口当烟花。
来源:动感的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