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这片横跨江淮的土地,其名称取自安庆与徽州两府首字。因境内皖山、皖水,简称“皖”。其建省历史不过三百余年,但脚下的土地却有着三千年的文明变迁与疆域更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片区域承载千年史
安徽,这片横跨江淮的土地,其名称取自安庆与徽州两府首字。因境内皖山、皖水,简称“皖”。其建省历史不过三百余年,但脚下的土地却有着三千年的文明变迁与疆域更迭。
早在夏商时期,安徽大地已是部落方国林立。夏朝时,淮河以北属中原夏朝势力,淮河以南多为九夷等部落。
商朝时,商汤统一了皖中的淮夷部落,皖北的亳州曾为成汤之都。在环巢湖地区,丰富的考古遗址见证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淮夷文明。
周朝实行分封制,江淮地区封国林立。周武王在安徽西部封过皖国,这便是安徽简称“皖”的起源。当时还有六、英、舒、桐、焦等诸侯国。
春秋时期,随着吴国崛起和楚国东进,安徽成为吴头楚尾的战略要地。原来星罗棋布的方国陆续被吴、楚、越等大国吞并。战国时期,安徽大部分终为楚国所有。
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安徽境内分属九江、泗水、鄣郡等八郡,开启了行政区域的新纪元。
西汉时期,安徽地区先后为异姓王和同姓王的封地。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州,安徽分属扬、豫、徐三州,奠定了后世行政区划的基本框架。
东汉继承西汉体制,安徽仍分属豫州、徐州、扬州。这一时期,中原文化通过淮北地区向江淮之间传播,安徽北部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显著增长。
三国时期,安徽成为魏吴对峙的前沿。以江淮为界,安徽分属魏、吴两国。
魏国在安徽境内设有扬、徐、豫三州;吴国则领有新都、庐江、丹阳三郡。这种南北分治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了安徽南北地域的文化差异。
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安徽江南地区的开发。淮北地区则在南北政权之间反复易手,行政区划变动频繁。
隋朝统一后,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安徽境内郡县数量大增,设有同安、历阳、宣城等十余郡。
唐朝设立道制,安徽分属河南、淮南、江南西和江南东四道。这一时期,大运河的通航刺激了淮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其成为沟通中国南北的要冲。
宋代改道为路,安徽分属淮南东路、淮南西路和江南东路。南宋时,宋金以淮河为界,江淮之间成为战乱频繁的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元朝推行行省制,安徽境内分属中书省、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这种区划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为安徽建省埋下伏笔。
明初,安徽全境属南直隶管辖,设凤阳、庐州、安庆、太平、池州、宁国、徽州七府。凤阳府作为明朝的陪都——明中都,具有特殊地位。
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和安徽两省,取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命名为“安徽”,安徽建省由此开始。安徽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1646)四月,江南省所属的安庐巡抚改称安徽巡抚,始有"安徽"之说。1760年,安徽布政司由江宁迁往安庆,后改布政司为省,标志着安徽省治完全确立。
民国初期,安徽废除府州制度,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民国21年(1932年),改设为10个行政督察区。
抗日战争时期,安徽境内战争频繁。在共产党领导下,安徽建立了多个抗日民主政府,如宿怀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9年,安徽解放后以长江为界,分设皖北、皖南两个行署区。皖北行署驻合肥,辖安庆、宿县、阜阳、滁县、巢湖5个行政分区和合肥市、蚌埠市、淮南矿区;皖南行署驻芜湖,辖芜当(芜湖、当涂)、池州、宣城、徽州4个行政分区和芜湖市。
安徽与周边省份的边界,在历史上有过多次重大调整,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婺源和泗洪的归属变化。
婺源隶赣是安徽行政区划史上的一大变动。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剿共”及交通管理为由,将属徽州六县之一的婺源划入江西。但因婺源是徽文化核心区,民众强烈反对,经持续抗争后于1947年划回安徽。
1949年解放战争中,原由“二野”接管的婺源因部队调离,改由江西的“四野”接管,婺源最终归属江西。自740年建县至1934年,婺源隶属徽州(歙州)逾千年,这一调整深刻影响了徽州文化的完整性与地方认同。
另一重大调整是泗洪划苏。1949年4月,以泗南县、泗宿县的大部分区域及洪泽湖管理局等地合并正式建立泗洪县。原属安徽省的泗洪县,于1955年划归江苏省,属淮阴专区。
这一调整改变了安徽东北部的省界轮廓,也影响了安徽对洪泽湖区域的管辖权。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行政区划几经调整。1952年,撤销皖北、皖南行署区,合并成立安徽省,省会合肥。这一调整标志着安徽重新实现行政统一。
铜陵地区的行政区划多次变更:1958年撤铜陵县并入铜官山,改名铜陵市;1959年恢复铜陵县,属安庆专区;1974年改属铜陵市;2015年撤销铜陵县,设立铜陵市义安区。
池州地区的变迁同样曲折:1949年属池州专区;1952年划归安庆专区;1965年复设池州专区;1980年撤销池州地区;1988年复设池州地区;2000年撤销池州地区建立池州市。
宣城与徽州的区划调整影响深远。1987年,撤销徽州地区,设立地级黄山市,屯溪市改为黄山市屯溪区。同年旌德、绩溪二县划入宣城地区,改变了徽州文化的传统版图。
以下是安徽省部分重大区划变迁表:
时间
涉及地区
变迁方向
背景与影响
1934年
婺源
安徽→江西
军事需要,但割裂了徽州文化完整性
1955年
泗洪、盱眙
安徽→江苏
洪泽湖统一管理需要,安徽失去重要水域
1955年
萧县、砀山
江苏→安徽
作为泗洪、盱眙划苏的交换
1949年
枞阳
从桐城析置
行政区划细化管理
2015年
枞阳
安庆→铜陵
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助力江北发展
1987年
绩溪
徽州→宣城
徽州地区撤销,文化归属感削弱
1959年
东至
划归池州
东流、至德两县合并,优化管理
2000年
亳州
阜阳析出
提升皖北地区区域发展动力
2011年
巢湖
地级市撤销
拆分并入合芜马,强化省会引领
2015年
寿县
六安→淮南
扩大淮南发展空间,优化区域布局
2015年
铜陵县
撤县设区
城市化进程加速,义安区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行政区划几经调整。1997年,全省有11个省辖市、5个地区。
1999年后,安徽持续推进地区改市工作,撤销地区,设立地级市。到2000年,随着池州地区的撤销和池州市的建立,安徽基本形成了如今16个地级市的格局。
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县也逐步改为市或区。如1987年屯溪市改为黄山市屯溪区;1996年桐城撤县设市;2015年铜陵县改为义安区。
2011年,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原辖区分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这一重大调整优化了区域发展格局,强化了省会合肥的引领作用。
2015年,六安市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这一调整扩大了淮南的发展空间,也为寿县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安徽的版图历经三千年演变,从大禹九州的朦胧分野,到今日清晰的多彩省域。江河奔流不息,行政区划亦随之变迁,唯一不变的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1.铜陵市义安区历史文化
2.池州市历史沿革
3.桐城市历史沿革
4.安徽省行政区划沿革
5.怀远县建置沿革
6.淮南市建置沿革
7.宣城行政区划当代史
8.五河县历史沿革
9.安徽建省后政区变更概况
10.淮南市行政区划的演变
来源:旧事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