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经五年建设,备受关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即将向乘客揭开神秘面纱。这座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枢纽车站,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历经五年建设,备受关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即将向乘客揭开神秘面纱。这座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枢纽车站,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昨天(11月13日)上午
前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
采访的记者走进西进站口
不禁惊呼——
“好大!好快!!好先进!!!”
京唐城际铁路副中心段按图试运行
“开往燕郊方向的G55306次列车,已经开始检票。”昨天9时30分,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地下一层,便能听到清晰的广播提示音,目前京唐城际铁路北京城市副中心段,已开始按图试运行。
地下三层为站台层,设计为岛式站台,类似于北京大兴机场站。站台上方的指示牌上,已显示与试验列车同步的信息,站台屏蔽门已正常使用,门上显示屏内清晰标注车次、对应车厢号、车辆运行区间等信息。
10时20分试运行列车向东驶去,穿过1285米的隧道,列车驶上了横跨通济路的全焊接桁架型钢箱拱桥。
作为列车驶出隧道后看到的第一个景观桥,该桥梁两侧的设计采用双“V”的简洁造型,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的京帆造型相互呼应。
随后列车经过潮白河,抵达燕郊站,全程仅10余分钟。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站长柴宇介绍——
11月11日起,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每日开行6对往返于河北燕郊、大厂方向的试运行列车,发车时间为早上8点20分至下午6点20分,试运行预计1个月以上。
地下面积相当于7个北京南站
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的站内设施已全面进入试运行状态。
位于地下一层的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内,共有6个窗口,未来游客可在此办理售票、改签、退票、办理临时身份证明等业务。服务中心内的自助售票机正在调试之中。
穿过地下一层的检票闸机,便正式进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车站地下二层为候车大厅,走下扶梯就可看到正方形的服务台。目前服务台上屏幕已显示试运行车次信息,工作人员还在进行设备调试。
地下三层就是站台层,目前车站共有8个站台14条线路,已开通4个站台7条线路,服务于京唐、京滨城际铁路。其余站台与线路将在未来接入城际联络线等。
从今年年初,北京站工作人员便陆续进入副中心站,为开通运营做准备。
柴宇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是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位于通州区潞城镇,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地下面积相当于7个北京南站。
今后,这里将成为“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点,集城际铁路、地铁、市郊铁路、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
“车站试运行期间,要全面测试信号、供电、通信等设备,确保各系统协同。同时优化服务流程,提升乘客体验。目前站内已全方位开展安全、服务、应急和站场环境等全员覆盖式培训教育,完善乘降组织,确保安全有序。”柴宇说。
首次采用梯形轨枕减振轨道
京唐城际铁路试运行列车从隧道内呼啸驶过,给人的感觉十分平稳,车厢内几乎听不到噪音。这要归功于下方的梯形轨枕减振轨道,这也是国内高速铁路首次运用此设施。
相较于普通轨道板,梯形轨枕减振轨道为模块化设计,轨道下方每隔相同距离设有一个梯形槽,用于固定轨道,不仅减振性能好,还节省材料,且装卸方便。
驶出隧道后就是通济路上方的全焊接桁架型钢箱拱桥,这是一座铁路桥,更是一座与城市副中心站屋顶“京帆”完美融合的景观桥。
年底具备开通运行条件
京唐城际铁路全长149公里,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燕郊站(改建)、大厂站、香河站、宝坻站、玉田南站、唐山西站、唐山站(既有)等8座车站。
其中,京唐城际铁路燕郊至唐山段已于2022年12月30日投入运营。城市副中心段预计年底具备运行条件。
线路开通后,副中心站可实现与河北省唐山市、天津市宝坻区、天津市北辰区等多地的便捷直达。
进一步缩短京津冀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提高百姓的出行效率,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铁路工程建设协调处储卫星介绍——
京唐城际铁路全线通车后,将实现京津冀1小时通勤都市圈、京津冀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
下一步,北京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逐步进入实施阶段。“十五五”建设规划项目研究也已启动,必将进一步构建完善京津冀城市群城际铁路网。
来源:通州发布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