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NASA新探测器成功发射,低成本玩新花样,火星大气秘密将揭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21:05 1

摘要:2025 年 11 月 13 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NASA 的 EscaPADE 双星任务迎来关键突破。

2025 年 11 月 13 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NASA 的 EscaPADE 双星任务迎来关键突破。

这对双胞胎轨道器搭乘蓝色起源的新格伦火箭,于美国东部时间下午 3 点 55 分成功升空。

此次发射历经三次波折:11 月 9 日因技术评估取消,11 月 10 日受积云影响顺延,最终因太阳活动趋于稳定得以实施。

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牵头、Advanced Space 与 Rocket Lab 参与的该任务,将先飞往距地球 150 万公里的拉格朗日 L2 点待命。

直至 2026 年 11 月借力地球引力转向火星,预计 2027 年抵达目标轨道。这场成本不足 1 亿美元的探测行动,正以创新模式挑战传统深空探索的时间与预算限制。

EscaPADE 是 NASA 小型创新行星探索任务(SIMPLEx)的标杆项目,其 1 亿美元以下的预算仅为传统火星轨道器的五分之一 ,要知道 MAVEN 等任务造价常达 3 亿至 6 亿美元。

这种低成本模式藏着独特优势:即便单任务成功率仅三分之一,三个同类项目的总成本仍低于一个传统任务,科学产出却可能持平。

更关键的是,它让商业航天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落地,为小众科学问题提供了探索可能。

但风险也在发射前后集中显现。

最直接的是火箭不确定性:新格伦火箭 2025 年 1 月首飞时曾出现一级回收失败,此次作为首次商业发射,虽实现二级入轨,但前期三次推迟暴露了新火箭的磨合难题。

长期太空滞留的损耗更不容忽视,Advanced Space 首席技术官杰夫・帕克曾指出,电子元件受宇宙射线损伤、太阳能板效率衰减等问题,会在 L2 点待命期间持续累积,直接影响后续探测能力。

不过从实际操作看,任务团队的燃料优化方案可支持在轨待命两年以上,为应对风险预留了缓冲空间。

传统火星探测依赖 26 个月一遇的霍曼转移窗口,错过就得等两年多,这曾让 EscaPADE 在 2024 年因火箭延迟被迫调整计划。

而此次采用的 "发射 + 徘徊" 策略彻底改写了规则:航天器可在一年任意时间升空,先在 L2 点借助日地引力平衡维持轨道,待行星位置合适再启程。

选择 L2 点绝非偶然。

这个位于地球背向太阳一侧的特殊位置,不仅辐射环境优于近地轨道,能减少设备损伤,还能保障与地球的稳定通信,方便团队实时监测状态。

具体流程清晰明了:新格伦火箭将轨道器送入逃逸轨道后,航天器自行飞往 L2 点进入芸豆形晕轨道,仅需偶尔推力修正即可维持姿态。

这种设计让发射窗口灵活性大幅提升,未来很可能成为月球、小行星探测的主流方案。

EscaPADE 的核心使命是揭开火星大气逃逸的奥秘。

数十亿年前,火星曾有浓密大气和液态水,却因磁场消失被太阳风剥离气体分子,最终变成荒漠星球。

搞懂这一过程,不仅能解答 "火星宜居性为何消失" 的谜题,更能为地球等岩石行星的长期演化研究提供参照。

为实现目标,双胞胎轨道器将发挥 "1+1>2" 的作用。

它们会从不同轨道同步观测火星磁场、等离子体环境,通过立体数据区分空间与时间变化,这是单星探测无法做到的。

比如当太阳风暴来袭时,两颗卫星可分别捕捉火星南北极与赤道的大气逃逸差异,精准还原太阳风的作用机制。

对科学界而言,这些数据能填补现有认知空白,让人类对行星大气演化的理解从 "推测" 走向 "实证"。

2025 年 11 月的这次发射,不仅是一次任务启动,更是行星探测思维的重要转向。

过去半个世纪,深空探索多依赖好奇号、木卫二快船,这类旗舰项目,虽成果斐然,却因成本过高导致探测频率极低,很多行星十年才迎来一次探测机会。

而 EscaPADE 代表的小型任务正在打破垄断。

更低的成本意味着更高的发射密度,轨道创新则降低了时间风险,未来或许能形成 "旗舰项目攻坚核心问题 + 小型任务密集填补空白" 的格局。

当然,小型任务也有局限,火星样品返回等复杂目标仍需大型平台支撑。但从此次发射看,商业航天与低成本技术的结合,已为行星探索打开新空间。

随着 L2 点待命模式的验证,未来人类探索太阳系的脚步,可能会因这些 "小而美" 的任务变得更轻快、更高效。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