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塌了!小米车主被雷军背刺,庭审甩84页证据还想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20:26 1

摘要:刷到小米 SU7 Ultra 车主拆车视频时,我差点以为看错了 —— 那个在发布会上被雷军吹成 “纽北原型车同款、双风道直导轮毂散热” 的碳纤维前舱盖,拆开后里面居然就一块塑料板,所谓的风道连张纸巾都吹不动。

雷军又“翻车”了。

这次不是手机发热、系统卡顿,而是小米汽车刚上市就爆出“穿孔机盖”造假门。

刷到小米 SU7 Ultra 车主拆车视频时,我差点以为看错了 —— 那个在发布会上被雷军吹成 “纽北原型车同款、双风道直导轮毂散热” 的碳纤维前舱盖,拆开后里面居然就一块塑料板,所谓的风道连张纸巾都吹不动。

更气人的是,车主起诉到法院,小米居然甩来 84 页 “证据突袭”,核心理由就一句:“雷总早说过这玩意儿贵,不推荐买啊!”

这事儿从头捋下来,简直比电视剧还魔幻。

今年 2 月小米 SU7 Ultra 发布会,雷军站在台上举着机盖特写,说这是 “完全复刻纽北测试车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双风道能直接把气流导去轮毂,帮刹车降温,还特意强调 “内部结构全改了,普通版根本改不了”。当时底下粉丝听得热血沸腾,两万多人抢着下单,俩小时就卖空了全年配额 —— 毕竟能花 4.2 万选装个机盖的,大多是冲 “性能” 来的真爱粉。

结果 5 月首批车主提车,一拆车直接懵了。有博主拿鼓风机对着风道吹,盖在上面的纸巾纹丝不动;喷烟雾测试更绝,烟雾根本没顺着风道进机舱,全从旁边散了。拆开机盖内部才发现,所谓的 “碳纤维双风道”,就是在普通铝盖外面贴了层碳纹膜,里面加了块薄塑料支撑,别说和原型车的贯通式风道比,连最基本的导流结构都没有。

“我当时就是冲‘性能升级’买的,结果这玩意儿除了轻了 1.3 公斤,跟我朋友的普通版没区别!” 苏州车主高先生气得直接起诉,他算过账,这机盖成本撑死 1 万,小米卖 4.2 万就算了,还敢说 “性能”?更让车主们炸毛的是,有懂行的发现,小米后来获批的 “汽车机盖” 专利,只保护了外形,压根没提任何性能相关的技术 —— 这说明小米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机盖就是个 “样子货”!

车主们一开始还挺理性,5 月份发现问题就建了群,想和小米好好谈。结果小米的操作一波比一波离谱。

先是删微博 —— 之前雷军发的 “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支持轮毂散热” 的内容,悄咪咪没了;接着用 “信息表达不清晰” 轻描淡写带过,给出的解决方案更敷衍:要么等 30-40 周改配(差不多小一年),要么领 2000 元积分(还得在小米商城花)。有车主不服,找销售要说法,得到的回复居然是 “这玩意儿主要是好看,你别较真性能”。

后来 400 多个车主联合找小米谈,和副总裁李 XX 聊了 3 个多小时,对方承认 “宣传是有点问题”,但话锋一转就哭穷:“要是同意大家退订,小米汽车直接就崩塌了!” 这话听得车主们又气又笑:“合着你卖假货坑钱,还得我们消费者买单?”

谈不拢就只能走法律途径。6 月高先生第一个起诉,要求退一赔三,光他一个人的索赔金额就有 12.6 万。到 11 月,全国已经有百余名车主起诉,部分人拿到了法院立案回执 —— 本以为庭审能讨个说法,结果小米又出了新花样。

11 月 10 号南京秦淮法院开庭,法官刚坐下,小米律师就 “啪” 地甩出 84 页证据,直接导致庭审推迟到 20 号。车主们一看就火了 —— 这里面有份 5 月份的检测报告,当初他们反复索要,小米死活不给,现在居然拿出来当 “证据”?

小米的辩护逻辑总结下来就两点:一是 “我们早提醒过”,翻来覆去说雷军在发布会和直播里提了 “有点小贵不推荐买”,尽到了提示义务;二是 “宣传没写进合同”,不算违约。

但这两点在事实面前根本站不住脚。车主们翻出了当初的销售聊天记录,销售明确说 “挖孔版内部结构不一样,有风道散热”;还有律师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只要宣传内容影响了购买决策,就算没写进合同,也得算数。更别提雷军当初发布会重点吹了半天 “性能”,现在想拿一句 “不推荐” 甩锅,这不就是把消费者当傻子耍?

有意思的是,这不是小米第一次玩 “拖延术”。之前苏州的同类案件,小米两次提管辖权异议,想把案子转到北京,都被法院驳回了。有法律人士说,小米这是想靠程序拖时间,耗到车主没耐心 —— 可百余名车主早就放话了:“要打就奉陪到底,不光是为了 4.2 万,更是为了讨个公道!”

这事儿闹到现在,小米的损失可不止一点半点。5 月份负面刚发酵时,小米股价两天跌了快 10%,市值蒸发超百亿港元;到现在,不少准车主直接退订,连带着小米 11 月的汽车销量都受了影响。

现在距离 11 月 20 号的二次庭审没几天了,不管结果咋样,这事儿都给所有新能源车企提了个醒:消费者要的不是发布会上的华丽辞藻,而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小米要是还不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光靠法务团队在法庭上耍小聪明,就算赢了官司,也会输掉攒了十年的口碑 —— 毕竟信任这东西,碎了可就难拼回去了。

最后想问大家:你觉得小米这波操作,是真的 “表达不清”,还是故意虚假宣传?如果是你,会为了 4.2 万的机盖跟车企死磕到底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连环小人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