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4日16时40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4日16时40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着陆瞬间
14时49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之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现场确认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身体状态良好。
神舟二十号乘组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204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纪录,其间完成了4次出舱活动和多次货物进出舱任务,在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完成了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
在太空中,如果飞船受损又无法立即修复,航天员该怎么办?
事实上,为了应对紧急情况,我国准备了“双箭双船”方案,确保航天员能够平安归家。
方案一
“神舟”二十号乘组可以改乘“神舟”二十一号的飞船返回地球。随后,再发射一艘备份“神舟”飞船,与空间站对接。
方案二
受损的“神舟”二十号飞船先与空间站分离,然后发射备份“神舟”飞船上行对接,“神舟”二十号乘组搭乘新备份飞船返回。
本次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重返地球,采用的就是第一种方案。下面,一张长图帮你了解航天员应急返回流程。
神二十航天员乘组,今日下午已顺利返回东风着陆场。下面一起了解一下神舟二十号三名航天员的回家之路。
神舟二十一号先后在19米、200米停泊点停泊,并完成180度的掉头。绕飞地球后,进入冲刺阶段,共有四组关键动作:
1调姿
第一组动作先是一次调姿,飞船水平方向旋转90度。轨道舱和返回舱之间分离,轨返分离之后,飞船进行二次调姿。两次调姿、轨返分离,两分钟左右全部完成。随后,返回制动持续150秒到180秒。
2“黑障区”
在距离地面约145公里时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大约在120公里高度,进行配平攻角调整。在距离地面大约100公里高度时,返回舱冲进大气层。由于和大气发生剧烈摩擦,返回舱如同一个火球在天际划过,在大约80至40公里高度,返回舱外面会形成一个等离子壳,导致地面与返回舱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中断,这个阶段也被称为“黑障区”。
3开伞
返回舱继续下降到10公里高度时,要执行第三步关键动作——开伞。开伞的过程是三级开伞,引导伞、减速伞,主伞。1200平方米的主伞打开后,返回舱下降速度降低到每秒7至8米。到大约6公里高度时,返回舱将防热大底抛掉。
4着陆第四步关键动作——着陆。距离地面1米左右时,四个着陆反推发动机会同时点火,返回舱进一步减速,最终以每秒2米左右的速度着陆。
此前,编辑部曾分析并推测“救援方案”《神舟航天员如何返回?推测:太空换乘!》
后台私信和评论非常多,不少网友建言献策,并希望详细说下后续的计划,在此一并致谢。
实际上,航天工程,特别是载人航天,远比大家想象的更为复杂。通常在发现问题后要连续工作,不断的研究、判读、测试、评审……
图/“太空换乘”方案示意
图源网络
14日早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消息中,还提到:后续将择机发射神舟二十二号飞船。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11月14日,乘坐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状态良好,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做好迎接他们回家的各项准备。
根据计划安排,后续将择机发射神舟二十二号飞船。
同时,前期在拍照判读、设计复核、仿真分析和风洞试验的基础上,经综合评估,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舷窗玻璃出现细微裂纹,最大可能是受空间碎片外部冲击导致,不满足载人安全返回的放行条件。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将继续留轨开展相关试验。
再回顾下此前预测的几个关键点,后续将一一完成。
【已完成】【待执行】【待执行】时间择机,无人状态的神舟20号从空间站脱离,再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对于很多人关心神舟20号如何处理?推测在脱离返回时,除陆地回收场外,也可以考虑海上溅落。
神20存在碎片碰撞风险的情况下,万一再入大气阶段解体,散落碎片容易对落区和沿线地面产生坠落风险,如落海则风险较低。
此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船+人编号历来都是一一相对应,神20乘组返回任务(搭乘神21)也是首次出现乘组编号与飞船编号的“非对应搭配”。
二创图源/神舟十号SZ10
本次神舟20号出现疑似“碎片撞击”后,载人航天办公室能迅速公布消息,并跟进发布后续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航天的开放透明程度在不断优化,另一方面也是航天能力自信的表现。
当前实行的“发射1发、备份1发”模式(不论箭、船均是如此)十分有效,时刻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需要点赞的是,我国航天的保障能力、充分预案和调度决策,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一场全球罕见的“太空救援”。
参考及引用:
https://mp.weixin.qq.com/s/pqbsye_-I2fcPxu7c0u1Vg;
https://mp.weixin.qq.com/s/l7YtceHeV2qM-iplVacjsA;
https://mp.weixin.qq.com/s/G3ikYCQLEvPswvl4-8at6Q;
央视新闻、载人航天办公室、天链、天和全景摄像机及网络公开信息。
空间栈对文本亦有贡献。
>End>>>>>>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主笔记者:李刚、魏兴、张雪松、霍剑、乐瑜、稻子、赵栋策划部:杨艳、若㼆、李真子视觉总监:董泞专业摄影:冯小京、宋伟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行政部:姜河、林紫业务部:王锦熙、瑾怡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等事宜,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杂志订阅,· 会议活动部负责人:乔颢益、许克新、董今福·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来源:小邱的科学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