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3家企业偷税被罚!这些操作千万别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4 20:30 1

摘要: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宁波市税务局官网公布了3起偷税案件,这3起案件涉及到户外用品、润滑油和涂料行业,虽然通报中显示的偷税手段很常见,但是看完这3个案件,我觉得还是有2个关键要点,值得跟大家进一步分析说明。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宁波市税务局官网公布了3起偷税案件,这3起案件涉及到户外用品、润滑油和涂料行业,虽然通报中显示的偷税手段很常见,但是看完这3个案件,我觉得还是有2个关键要点,值得跟大家进一步分析说明。

下面先来看这3个案件的基本情况:

一、案例详解:三家企业偷税手段与后果

案例1:户外用品公司——多列支出与伪造账簿

通报显示,该公司2021年到2023年期间,采取在账簿上多列支出、伪造账簿和记账凭证等手段,虚假申报税款,达到少缴税目的,少缴税款金额51.66万元。

稽查局查处后,进行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和处罚款(以下简称“滞补罚”)的处理和处罚决定,合计金额97.59万元。

案例2:润滑油公司——个人账户收款隐匿收入

这家公司的操作相对来说更隐蔽了,采取了个人账户收款不入账,不报税的方式来实现少缴税的目的。

2021年到2023年,通过该方式总计少缴税款22.98万元,最后税务机关给予“滞补罚”的处理处罚决定,金额合计41.85万元。

案例3:涂料公司——多列支出虚报税款

2021年,该公司通过多列支出的方式虚假申报,达到少缴税款63.94万元的目的。2025年被查处后,缴纳”滞补罚“金额合计115.09万元。

二、风险解析:偷税的法律后果与警示

这三个案件中,偷税的手法一点也不高明,采用的是多列支出、个人账户收款,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也就是说有很多企业都可能用过或者还在用,这些被查的案件,其实也是一个警示,不是税务不知道,只是还没查到。

看完这3个偷税案例后,我觉得有2个关键细节,有必要再着重说明:

风险点1:税法后果——经济代价高昂

上面3个案件中,3家企业的处理处罚均是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和加处罚款,这也是偷税行为在税法上的后果。

追缴税款很容易理解,就是要把少缴的税款交齐。加收滞纳金,则是对少缴的税款,按日万分之五计算滞纳金。

万分之五多不多呢?我们换算为年化利率来对比下,按一年365天计算,万分之五对应的年化利率为18.25%,而现在的贷款基准利率是多少?1年期为3%,5年期为3.5%,对比一下,应该知道这个滞纳金有多高了。

如果时间比较长,比如达到了5年以上,这个滞纳金有可能要比少缴的税款还多,当然,对于滞纳金能不能超过补缴税款本金,这个实务中还是有争议的,前面我也有相关文章讨论,在此不赘述。

加处罚款则是按照少缴税款的50%-5倍罚款,具体多大幅度,就由税务机关根据情节自由裁量,不少地方也出台了更明晰的裁量基准。

可以看到,偷税在税法上的经济后果还是相当重的,3个案例中,最后缴纳的金额,基本等于或者接近少缴税款的2倍,也就是加收的滞纳金和罚款等于追缴的税款了。

风险点2:刑法后果——刑事责任门槛与豁免条件

偷税不仅有税法后果,还可能有刑事责任,刑事上为逃税罪,当然不是所有偷税都会上升到刑事责任,立案标准为:逃税金额10万元以上且占应纳税额10%以上。

这里注意一下,刑法上的逃税罪有一个阻却事由,原文如下:

纳税人有逃税行为,在公安机关立案前,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在规定的期限或批准延缓、分期缴纳的期限内足额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并全部履行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我们经常看到主播、明星偷税案件曝光,金额非常大,有些上亿元,最后都没有坐牢,就是因为这个条款,在公安机关立案前,把钱都交了,就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

不过对于这个条款,还有一个”但“书,即:

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细节,多看我的案例分析就会逐渐知晓了,本文不展开了。

【彭勃说】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偷税在税法和刑法上的后果应该有一个清晰明了的了解。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合法合规才是长久之道,真有税负压力,完全可以通过正规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小规模纳税人减免税、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来缓解,没必要冒偷税的风险。

大家在平时工作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涉税疑问?可以私信或者留言讨论。

来源:财务咨询彭顾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