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字形意,暗藏玄机,如“观”字之解:鸟飞高处,目览全局,谓之观。本人有幸被邀请参与第二届玛曲摄影节的相关活动,可得以轻松自在、由远及近地观赏两处展场之中的众多优秀作品,欣喜感慨之余,更能深切地体悟到汉语中“观”字的妙用了。
玛曲城边的黄河大桥 唐东平 摄
影像的回家与再出发
——近观第二届玛曲摄影节在地影像实验的新进展
文 / 唐东平
汉字形意,暗藏玄机,如“观”字之解:鸟飞高处,目览全局,谓之观。本人有幸被邀请参与第二届玛曲摄影节的相关活动,可得以轻松自在、由远及近地观赏两处展场之中的众多优秀作品,欣喜感慨之余,更能深切地体悟到汉语中“观”字的妙用了。
大卫来到了欧拉草原 唐东平 摄
草原难以生存的树 唐东平 摄
8月13日,在黄河家乡的玛曲草原(玛曲的藏语义即黄河,且词性为阴性,具有女性特质),由玛曲德洛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玛曲县摄影家协会主办,北京电影学院影像传媒学院指导,北京798映艺术中心等多家单位支持的第二届玛曲摄影节如期举行。一种情怀,多路英豪,相聚在了格萨尔王世界里的梦幻草原。本届摄影节的主题是“溯源&展望”,“让影像回家”,这是玛曲摄影节自发起以来,组织者与参与者所一致捍卫的立场与宗旨,而就在愈来愈多的藏地影像将要回归故里之时,在谁也无法预测的因缘际会间,居然收获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参展摄影家郭建设30余年前于当地拍摄的“甘南姐妹花”,经由当地摄影人自媒体的事先传播,竟然被照片中的主人公才让吉和贡去卓玛姐妹认了出来,且再度与摄影家结缘,在玛曲草原成就了一段不可多得的影像界佳话。
才让吉和贡去卓玛手捧着少女时期的照片,在玛曲再次合影。 郭建设 摄
一、新尝试
此次藏地影像的回归本土影像实验,从其影响来看,已经不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传承与弘扬藏地文化的尝试,而展露出了摄影在其本体上正在不断生发的端倪——影像能指出现了滑动的迹象,照片获得了意义指向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并在其展现维度上得到了全新的标示。可以说,这届摄影节以孵化器的形式,为已然完成的藏地摄影作品,提供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在其影像价值上获得重组重估、重新定义与再度传播、继续生产的绝佳机会。并且,展览不再仅仅局限于藏地的影像,策展方有意安排了由玛曲延伸至与黄河相关的其他作品,并由此在展览现场对其影像价值发起了一场重新认识、重新发现与重新思考的大讨论。
开幕式当天的展览现场 唐东平 摄
黑帐篷里的研讨会 唐东平 摄
采风团里的摄影家杨延康在欧拉镇创作时与当地摄影爱好者交流 唐东平 摄
此次展出的作品有扎西次登的《西藏回忆(1974-2003)》、杨延康的《心象》、王建军的《西部风景》、金平的《藏纸·印经·影像》、郭建设的《甘南(1991-1993)》、扎群的《故乡的迁徙之路》和妮珍的《边缘与中心之间》,还有“心影藏韵——旺久多吉、格桑加措、扎堆、张守国摄影联展”与“无尽的高原——牛恒立、张森林、杜毅、拉玛太、冯证5人联展”,以及众多当地摄影家的优秀作品,其中既有历史的回望,日常的品鉴,风物的记述,也有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当代视角的观照,可谓名目繁多,精彩纷呈。尽管展览规模不大,但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全,较好地显示出了组委会与策展方的用心与水准。除了藏地影像的主题单元外,还有一个策展人精心布置的室内邀请展——《陕西摄影群体:渭河流域文化摄影考察30年》,作为玛曲黄河主题的延伸,这一主题群展无论在作品内容的深度揭示方面,还是在表现手法上对技巧运用的高度克制方面,都有许多可以值得称颂的地方。无疑地,室内精品展丰富了本次摄影节的展现层次与展陈方式,尤其是促成了玛曲摄影节影像底层逻辑上的创新与开放。
观音寺里的林卡 唐东平 摄
童年时光 唐东平 摄
在摄影节期间,作为一次全新的尝试,组委会专门策划了由参展者与被邀专家组成的“摄影名家玛曲行”创作团,进行了连续5天的多点采风拍摄,将摄影创作全方位镶嵌到了整个赛马节活动之中,并向草原生活作更深广的渗透。此次摄影家们在地创作出来的全新摄影作品,行将成为此届摄影节之后被持续关注的又一亮点,其中的优秀作品,将被推选进入到下一届玛曲摄影节,成为一个全新的影像展示单元。
白云下面的传奇 唐东平 摄
来自大草原的小心愿 唐东平 摄
美丽的故事即将开始 唐东平 摄
二、新联结
众所周知,情感联结,既是艺术创作与文化交流的起因,又是其终将追求的归属目标。这样的藏地摄影艺术展览,为我们所有在场的观众制造了这样一种非同寻常的艺术场景,它超越了日常秩序,并为不分老幼的观看者提供了真与幻相互交融的全新感知场所,它促使影像作品与在地观众之间形成了一种难以名状的“超加和效应”。场景里所释放出来的超强亲和力,旋即将后现代社会“周边陌生化、凡事与我无关、不可亲近、无法介入”的窘况一扫而光。艺术真正地走进了生活,贴近到了每个人的生命,具有了可触摸到的温热肉身,它将微观视界里的世界秩序,视觉维度里的权力结构,景别框架中的价值模式,这类在现实世界中所无法被标示与化解的无形屏障,一一具像化地呈现在我们的观众面前,并任由大家在艺术的想象世界里作自由的情感联结。
暂时的安静 唐东平 摄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生命与生命的联结,而艺术的价值正是体现在生命意义的表达与实现上。人类个体,从其本质上看,就是宇宙生命系统中与其它生命相互链接的枢纽,而从微观视角来审视,就是一个个随机产生的,且不断演进的,时时处于接受与发射状态的网络终端。而艺术如何走进人的内心世界,实现与个体生命的最为有效的链接,则永远是艺术家们做不完的功课。
像父母一样看着我的老人 唐东平 摄
仁青兄妹 唐东平 摄
出于一种文化策略的考量,此届玛曲摄影节有意安排在赛马节开幕当天举行,显示出了组委会与当地政府的智慧,将摄影节与赛马节捆绑在一起,终于让摄影创作与鲜活而火热的藏地生活,有了最新、最好和最为有机的联结。
摄影家于凤革老师在黄河边的草原上创作人像作品 唐东平 摄
期待着 唐东平 摄
三、新挑战
我们知道,意识观察不了潜意识,理性无法取代感性,在想象、直觉、感性与潜意识的艺术世界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的新挑战。所以,艺术需要连接的是对潜意识里经验的召唤,而不是可以被理性所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思维叙事书写,意识层面逻辑语言的阐述,定然无法抵达潜意识层面里的非逻辑语言的言说,这就需要艺术在其中作为翻译器,以“象征世界”的形态发挥出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博格森的直觉主义告诉我们,心理事实与物理事实之间不具有通约性,所以说艺术的表达不可以被还原成通俗易懂的故事叙述。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内心深处缺少的,或者丢失的,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那部分真实存在。艺术创作,作为艺术家们的艺术创造行为,在精神世界里,其实就是精卫的填海,女娲的补天,艺术家们是心理事实的发现者、体验者、揭示者与演绎者,他们将物理事件背后所隐藏着的另外一个世界,通过自己独特的形象化的精神图式来进行外化,让我们普通大众也能看到或感受到那个不一样的存在,而这才是艺术服务于人的最终、最具体与最贴心的落实。
家园 唐东平 摄
盛大的节日 唐东平 摄
所以说,能指断裂处,直觉才能进入,形象才会发光,艺术最为紧要是指向那个不可言说的世界,超越浅表的现象级的叙事表述,完成语言所抵达不了的那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实现语言根本无法完成的生命言说!
自在 唐东平 摄
玛曲城外的建设 唐东平 摄
我想,玛曲在地影像实验不可见的意义,与正在显现出来的价值,也正在于此吧,本届玛曲摄影节的艺术实验,在探讨影像艺术的可能性方面,为我们摄影界展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面向,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全新思路。当然,对于玛曲地方的文化建设而言,则更是从深层次贯彻执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地的一个有力明证。
山的那边还有更美的风景 唐东平 摄
声明丨本文所刊载内容,版权均为《中国摄影家》杂志所有,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提前与本刊联系。
来源:中国摄影家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