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考上清华,亲戚说女孩读书无用,三年后她给全家买了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12:38 1

摘要:我叫林晓梅,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我和丈夫李建国在县城开了家小超市,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女儿小雅很争气。那天下午,我正在清点货架上的酱油,手机突然响个不停。是女儿班主任的电话。“李雅妈妈,恭喜啊!小雅考上清华了!”我手一抖,半瓶酱油摔在地上,褐色的液体淌了一地。

我叫林晓梅,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

我和丈夫李建国在县城开了家小超市,

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女儿小雅很争气。

那天下午,我正在清点货架上的酱油,

手机突然响个不停。是女儿班主任的电话。

“李雅妈妈,恭喜啊!小雅考上清华了!”

我手一抖,半瓶酱油摔在地上,褐色的液体淌了一地。

可我顾不上了,抓着手机反复确认:“真的?没弄错?”

挂掉电话后,我蹲在地上哭了。

建国从仓库出来,吓了一跳:“怎么了这是?”

“小雅...小雅考上清华了!”

建国愣在原地,然后猛地拍大腿:“好!好啊!”

我们俩抱在一起,又哭又笑。

货架上的酱油还在流淌,可那都不重要了。

晚上小雅从学校回来,脸上带着浅浅的笑。

我做了她最爱吃的红烧排骨,建国特意买了瓶红酒。

“爸,妈,谢谢你们。”小雅给我们斟酒,

手指因为常年写字有些变形。

“傻孩子,是你自己争气。”我摸着她的头,

想起她高中三年,每天学习到凌晨的样子。

消息传得很快。第二天,亲戚们陆续登门。

大伯第一个来,拎着一袋苹果:“小雅真有出息!”

他搓着手,笑得真诚。接着姑姑们也来了,

屋里坐满了人,热闹得像过年。

可三叔一家来的时候,气氛变了。

三叔叼着烟,斜眼看小雅:“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啥?”

三婶在一旁附和:“就是,还不如早点嫁人。”

“你看我家小芳,初中毕业就打工,现在月薪三千哩。”

小雅低着头没说话,手指绞在一起。

我气得手发抖,建国按住我,对三叔说:

“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我们支持她。”

三叔嗤笑一声:“清华学费不便宜吧?

你们那点收入,供得起吗?”

这话戳中了我们的痛处。

晚上算账的时候,我和建国对着存折发愁。

上面的数字,离清华的学费还差一截。

“我去找老王借点。”建国掐灭烟头。

“不行,他上次已经借给我们两万了。”

我看着熟睡的小雅,心里一阵酸楚。

这孩子从小就懂事,从不跟我们提要求。

记得她初三那年,想要一本英汉词典,

三十块钱,她犹豫了一个星期才开口。

第二天,我回了趟娘家。

大哥二话不说取了五千给我:

“妹子,小雅有出息,咱们都得支持。”

我攥着那些钱,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回来的路上,遇见了三叔。

他骑着电动车停在我面前:“去借钱了?”

我没理他,继续往前走。

他在后面喊:“女孩子读那么多书真的没用!

到时候嫁不出去,你们就后悔吧!”

小雅出发去北京的前一晚,

我往她行李箱里塞了又塞。

“妈,够了,北京什么都能买到。”

她握住我的手,掌心温暖。

“小雅,别听你三叔的。”我忍不住说。

她笑了:“妈,我知道。

我会用事实说话的。”

月光照在她脸上,那双眼睛亮得惊人。

送小雅去火车站那天,三叔也来了。

“哟,咱们家的大学生要进京了。”

他的话里带着刺。小雅不气不恼:

“三叔,等我毕业了,接您去北京玩。”

三叔哼了一声:“等你毕业,

你爸妈头发都等白了。”

火车开动时,小雅从车窗探出身挥手。

我追着火车跑了几步,直到它消失在视线里。

小雅去上学后,家里冷清了许多。

我和建国更拼命地工作,

凌晨四点起床进货,晚上十点才关门。

每个月最开心的事,就是给小雅寄生活费。

她总说不用,说自己在做家教。

“别耽误学习。”我叮嘱她。

“不会的,妈。”电话那头,

她的声音带着笑意。

第一年寒假,小雅带回一堆奖状。

“一等奖学金!”建国摸着奖状,

像摸着什么宝贝。

年夜饭上,三叔又提起老话题:

“奖学金有几个钱?

我家小芳今年给家里买了新电视。”

小雅安静地吃饭,偶尔给爷爷奶奶夹菜。

饭后,她悄悄对我说:

“妈,再给我三年时间。”

大二那年,小雅打电话说要去实习。

“是一家很厉害的公司。”她说。

我和建国不懂这些,只嘱咐她注意身体。

暑假她没回家,说实习忙。

寄回来的照片上,她瘦了,但精神很好。

站在高楼前,穿着白衬衫,像个都市白领。

三叔看见照片,摇头晃脑:

“打扮得再光鲜,以后还不是要嫁人。”

小雅大三那年,突然寄回来两万块钱。

我吓坏了,赶紧打电话:“你哪来这么多钱?”

“项目奖金。”她轻描淡写,“妈,

以后别那么辛苦了。”

我抱着电话哭了,建国在一边红着眼圈。

我们去银行存钱,营业员羡慕地说:

“你们女儿真孝顺。”

建国挺直了腰板:“她在清华上学。”

最让我意外的是,小雅大四那年,

三叔居然来找我们借钱。

他女儿小芳打工的厂子倒闭了,

欠了三个月工资。

“哥,我们最近手头也紧。”建国为难地说。

不是我们记仇,是真的没钱。

小雅的学费生活费,几乎掏空了家底。

三叔悻悻地走了,在门口嘟囔:

“读清华有什么用,关键时候也帮不上忙。”

小雅毕业那天,我和建国去了北京。

这是第一次出远门,看着气派的校园,

我紧紧抓着建国的手。

小雅穿着学士服,像个骄傲的公主。

“爸,妈,我找到工作了,”

典礼结束后她说,“年薪三十万。”

我和建国愣住了,这个数字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还有,”她眨眨眼,“我签约奖金十万,

够在县城付个首付了。”

回到家,三叔听说小雅的年薪,

第一次没说话。

他蹲在门口抽烟,半天才说:

“运气真好。”

但我知道,这不是运气。

是小雅无数个熬夜苦读的夜晚,

是她省吃俭用攒下的每一分钱,

是她面对质疑时的不言不语。

工作后的小雅更忙了,

经常半夜还在开会。

她每个月都给家里打钱,

让我们别开超市了。

“再干几年,”建国说,“

给你攒点嫁妆。”

我在视频里看见小雅的黑眼圈,

心疼得不行:“别太累着。”

“没事,妈,年轻就要拼一拼。”

她总是这么说。

去年过年,小雅提前请假回家。

三年没在一起吃年夜饭了,

我准备了一大桌菜。

三叔一家也来了,

小芳抱着孩子,脸上带着倦容。

饭桌上,小雅突然拿出一个文件袋:

“爸,妈,这是给你们的礼物。”

打开一看,是一本房产证。

“我在县城买了套房,

三层小楼,带个小院。”

整个屋子都安静了。

三叔的筷子掉在桌上:

“你...你买的?”

“全款。”小雅轻声说,

“这样爸妈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三婶掐着三叔的胳膊:

“让你当初说女孩子读书没用!”

小雅给小芳的孩子包了个红包:

“姐,让孩子好好读书。”

那天晚上,三叔破天荒地留下来帮忙洗碗。

他搓着手,欲言又止:

“小雅...那个...你公司还招人不?

让小芳去试试?”

小雅笑了:“三叔,小芳姐要是想学习,

我可以资助她读成人大学。”

三叔的眼睛亮了,又暗下去:

“她都这个年纪了...”

“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小雅说。

睡前,小雅来到我们房间:

“爸,妈,对不起,让你们等了这么久。”

我搂着女儿,想起三叔当年的话。

现在想想,真要谢谢他的刺激,

让小雅更坚定了要走的路。

“你三叔今天偷偷问我,”建国笑着说,

“清华还收不收他这种年纪的学生。”

我们笑作一团,窗外的月亮特别圆。

如今,我们住进了小雅买的新房。

三叔经常来串门,每次都要在院子里转几圈。

“还是读书好啊。”这是他现在的口头禅。

小雅又升职了,更忙了,

但每周都会视频。

昨天她发来一张照片,

在北京买了套小公寓。

“下次来接你们去北京住。”她说。

建国把照片设成手机屏保,

逢人就炫耀。

有时候我会想起那个下午,

摔碎的酱油瓶,和接到电话时颤抖的手。

所有的辛苦和等待,都是值得的。

隔壁王婶来取经,问我怎么教育孩子的。

我想了想,说:“相信她,

就像相信春天播种,秋天一定会收获。”

虽然我们的春天,来得比别人晚一些。

但你看,这不是来了吗?

而且比想象中,还要美好。我赶紧扶起他,发现他脸色苍白。

“三叔,您怎么了?”

他摆摆手,声音虚弱:“没事,老毛病了。”

小雅闻声出来,见状立刻拨打了120。

在等救护车的间隙,

她从包里掏出一个小仪器给三叔量血压。

“血压太高了,”她皱眉,“

三叔,您是不是一直没按时吃药?”

三叔支支吾吾,不敢看她的眼睛。

到了医院,医生说是高血压引发的晕眩。

“得住院观察几天,”医生说,“

家属去办手续吧。”

三叔一听就急了:“住院得花多少钱啊!”

小雅按住他:“三叔,钱的事您别操心。”

她转身就去缴费处垫付了医药费。

三婶赶来时,眼睛红红的:

“小雅,真是谢谢你了...”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小雅轻声说。

三叔住院期间,小雅天天去医院看望。

还抽空教三叔怎么用手机测血压,

怎么在网上预约挂号。

三叔学得认真,再也不说读书无用了。

有天我去送饭,听见他在跟病友炫耀:

“我侄女,清华毕业的,现在在大公司当领导。”

那神情,比当年小芳买新电视时还骄傲。

三叔出院后,整个人都变了。

不再抽烟,每天准时吃药,

还跟着小雅送的收音机学普通话。

最让人惊讶的是,他居然开始看书了。

虽然只是些简单的养生书籍,

但对一个小学都没读完的人来说,

已经是天大的进步。

小雅在家住了一周就要回北京了。

这次三叔主动提出要去送她。

在火车站,他塞给小雅一袋煮鸡蛋:

“路上吃,别饿着。”

小雅接过鸡蛋,眼睛湿润了:

“三叔,保重身体。”

火车开动前,三叔突然大声说:

“小雅,三叔以前错了!”

小雅从车窗探出身,用力挥手。

送走小雅,我们的生活恢复了平静。

但这份平静和从前不一样了。

超市的生意渐渐好转,

很多顾客听说小雅的事迹后,

特意来照顾生意。

有的还带着孩子来,

说要沾沾喜气。

建国现在腰杆挺得直直的,

再也不为供女儿读书的事发愁了。

偶尔还会和顾客聊起小雅小时候的事:

“那孩子啊,从小就爱学习...”

我在一旁听着,心里甜丝丝的。

但更多的是心疼——

心疼女儿那些年受的苦。

小雅工作第二年,又给家里寄了钱。

这次是五万,让我们把超市重新装修一下。

建国犹豫着不肯动工:

“这钱留着给你当嫁妆多好。”

小雅在电话里笑了:

“爸,我自己能挣嫁妆。

你们辛苦大半辈子,该享享福了。”

最终我们还是听了女儿的话。

把超市里外翻新了一遍,

换了新的货架和收银台。

开业那天,三叔特意送来一盆发财树。

“这是我挑的最好的,”他说,

“祝你们生意兴隆。”

重新装修后,生意果然更好了。

我和建国商量着请个帮工,

这样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消息传出去,第二天小芳就来了。

她怯生生地站在门口:

“二叔二婶,我能来帮忙吗?”

原来小芳的丈夫在外打工,

一年回不来几次。

她一个人带着孩子,

在镇上打零工收入不稳定。

我想起小雅说过要帮帮小芳,

便答应让她来试试。

小芳干活很卖力,

每天最早来最晚走。

空闲时还会拿着小雅送的书看。

有次我听见她在教孩子认字,

那认真的模样,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小雅。

渐渐地,超市里的老顾客

都夸小芳勤快能干。

她的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有时还会跟顾客开开玩笑。

三叔来看她时,眼睛都是红的:

“谢谢你们给了小芳这个机会。”

年底结算时,我们给小芳包了个大红包。

她推辞不要:“二叔二婶,

你们已经帮了我很多了。”

建国硬塞给她:“这是你应得的。”

小芳拿着红包,眼泪直掉:

“要是当年我也好好读书就好了。”

这话传到三叔耳朵里,

他沉默了很长时间。

第二天,他拎着两瓶酒来找建国:

“二哥,我以前太糊涂了...”

两个男人在院子里喝酒,

说了大半宿的话。

开春的时候,小雅说她要回家一趟。

这次不是出差,是休假。

我和建国高兴得好几天没睡好。

三叔知道后,天天来问:

“小雅什么时候到?

我让她三婶准备了她爱吃的糍粑。”

小雅回来的那天,全家都到齐了。

大伯、姑姑、表哥表姐...

屋里坐得满满当当。

小雅给每个人都带了礼物,

连小孩子都有新书包。

晚饭后,小雅宣布了一个消息:

她在县城的开发区投资了一个项目。

“是什么项目?”建国问。

“教育培训机构,”小雅说,

“我想让家乡的孩子们

也能接受好的教育。”

三叔第一个拍手叫好:

“这个好!这个好!

咱们县就缺这个。”

小雅笑着看向三叔:

“三叔,我想请您当顾问。”

三叔愣住了:“我?我能做什么?”

“您人脉广,又热心,

最适合做协调工作。”

三叔激动得手直抖:

“小雅,你放心,

三叔一定把这事办好!”

那天晚上,三叔喝醉了,

一直念叨:“读书好啊,读书好...”

小雅在家住了一个月,

每天忙着项目的事。

我看着她早出晚归,

心疼地劝她注意休息。

她却说:“妈,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再累也值得。”

项目开工那天,

县里的领导都来了。

小雅作为投资人发言,

站在台上自信从容。

我在台下看着,

眼泪止不住地流。

想起她小时候

因为买不起一本词典

偷偷抹眼泪的样子。

三叔现在可神气了,

天天戴着安全帽在工地上转悠。

逢人就说:“这是我侄女的项目。”

小芳也在工地找了个活儿,

负责管理材料。

她悄悄告诉我:

“二婶,我在准备成人高考。”

夏天到来的时候,

教育培训机构的主体工程完工了。

小雅从北京请来专业的设计师,

要把这里建成全县最好的学校。

三叔现在最大的乐趣

就是带着老伙计们参观工地:

“看看这教室,多亮堂!

以后咱们的孙子孙女

都能在这里上学。”

更让人高兴的是,

在小雅的鼓励下,

县里出台了助学政策。

贫困生可以申请补助,

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了。

小雅还设立了奖学金,

奖励那些努力读书的孩子。

现在走在街上,

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感谢小雅。

有的孩子举着成绩单:

“阿姨,我考了第一名!”

小雅总是温柔地摸摸他们的头:

“要继续努力哦。”

三叔的转变最大,

现在他是全县最重视教育的人。

谁家孩子不想上学,

他第一个上门做工作:

“读书改变命运,

这话一点都不假!”

小雅回北京前,

三叔组织全家照了张全家福。

照片上,每个人都在笑。

三叔特意站在小雅身边,

笑得很是自豪。

现在超市的生意完全交给了小芳打理,

她和丈夫在县城买了套小房子,

孩子也在城里上学了。

每次考试得了好成绩,

她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我们。

我和建国终于过上了清闲日子。

每天在院子里种种花,

或者去新建的公园散步。

偶尔去培训机构看看,

听听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昨天和小雅视频,

她说北京的公寓装修好了。

“下次来接你们去住段时间。”

建国笑着说:“你三叔听说后,

问能不能带他一起去看看清华园。”

是啊,所有的坚持都有了回报。

那些年受的苦,遭的白眼,

都成了今天幸福的铺垫。

春天可能会迟到,

但永远不会缺席。

就像地里的庄稼,

只要用心栽培,

总有丰收的一天。

而现在,

我们的秋天才刚刚开始。三叔出院后的改变,

让整个家族都感到惊讶。

他开始每天早起锻炼,

还戒掉了抽了几十年的烟。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他居然报名参加了老年识字班。

“我要把以前落下的补回来。”

三叔拿着小雅送的新华字典,

认真地说。

虽然学得很吃力,

但他从没缺过一节课。

有时在超市里,

还能看见他对着货架认字:

“酱-油-,味-精-”

一个字一个字地念,

像个刚入学的小学生。

小芳在超市工作得很开心,

人也变得自信了。

她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

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复习。

“二婶,我想学会计,”

她告诉我,“以后能帮你们管账。”

我支持她的决定,

把仓库隔出个小房间,

让她下班后能安静学习。

小雅在北京的工作很忙,

但每周都会准时和我们视频。

她总是关心三叔的身体,

询问小芳的学习进度。

有一次她说:

“妈,看到大家都这么好,

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我看着她消瘦的脸庞,

既骄傲又心疼。

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很顺利,

预计明年春天就能招生了。

三叔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

连工人都认识他了。

“李大爷比监理还严格,”

项目经理开玩笑说,“

哪个细节不到位,

他第一个发现。”

三叔听了很得意:

“那当然,这是我侄女的项目。”

县里对这个项目很重视,

特意在周边修了条新路。

沿路的商铺都开始装修,

说要沾沾教育的光。

我们的超市生意也更好了,

很多家长来接孩子时,

都会顺路来买东西。

小芳的丈夫从外地回来了,

在培训机构找了个保安的工作。

一家人终于团聚,

在县城租了套小房子。

他们的孩子转到城里上学,

成绩进步很快。

每次考试得了满分,

都会跑来给我们看。

秋天的时候,小雅回家住了几天。

这次是为了招聘老师的事。

她在县里举办了招聘会,

吸引了很多人来应聘。

让我意外的是,

小芳也报名参加了面试。

“我想应聘后勤岗位,”

小芳紧张地说,“

我考了会计证,

能管好学校的账。”

小雅很高兴:

“姐,你进步真大。”

最终小芳被录用了,

下个月就能去新单位上班。

三叔听说后,

激动得一夜没睡。

第二天一早就来找我们:

“二哥二嫂,

谢谢你们没跟我计较...”

说着说着就哭了。

建国拍拍他的肩:

“都过去了,

往前看。”

小雅临走前,

我们全家去了在建的学校。

主体建筑已经完工,

红墙白瓦,很是气派。

三叔指着最高的那栋楼:

“那是教学楼,

以后能容纳一千多个学生。”

语气里的自豪,

藏都藏不住。

冬天来了,超市装上了暖气。

我和建国轻松了很多,

小芳把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

有时我们早早关门,

去公园散步,

或者去看电影。

这样的日子,

以前想都不敢想。

小芳正式到学校上班了,

穿着职业装,

很有白领的样子。

她的孩子也在学校报了名,

说明年开学就能在这里上学。

三叔每天接送外孙,

逢人就说:

“这是我侄女办的学校。”

新年将至,小雅说今年回家过年。

还要带个惊喜回来。

我和建国猜了很久,

也不知道是什么惊喜。

三叔比我们还着急,

天天打电话问:

“小雅什么时候回来?

需要准备什么不?”

腊月二十八,小雅回来了。

和她一起来的,

还有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

“爸,妈,这是陈浩,”

小雅介绍道,“

我的男朋友。”

我和建国又惊又喜,

赶紧把人让进屋。

陈浩很懂礼貌,

说话温文尔雅。

听说也是清华毕业的,

现在和小雅在同一家公司。

三叔闻讯赶来,

拉着陈浩问东问西。

最后满意地说:

“这孩子不错,

配得上我们家小雅。”

年夜饭格外热闹。

大伯一家、姑姑一家都来了,

加上三叔一家,

坐了整整三桌。

小雅和陈浩给每个孩子发了红包,

还给老人买了礼物。

饭桌上,小雅宣布:

明年五一结婚。

大家都鼓掌祝贺。

三叔高兴得多喝了几杯,

说话都哽咽了:

“小雅这孩子,

给咱们家争光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

陈浩的父母特意从北京打来视频,

说要亲自来提亲。

他们很支持这门亲事,

说小雅是个好姑娘。

我和建国悬着的心,

终于放下了。

春节过后,学校就要开学了。

三叔被聘为后勤顾问,

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他学会了用电脑,

虽然打字很慢,

但已经能处理简单的文件了。

小芳进步更大,

现在已经能独立做账了。

她丈夫也升了职,

当了保安队长。

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在县城买了套二手房。

春天来了,学校正式招生。

报名的人很多,

教室都快坐不下了。

小雅从北京请来优秀的老师,

教学水平在县里数一数二。

三叔现在成了名人,

经常被邀请去分享经验。

他总说:

“知识改变命运,

这是我侄女教我的。”

虽然说话还是有点粗鲁,

但道理都说在点子上。

我和建国偶尔会去学校帮忙,

主要是照看花园。

我们种了很多花,

把校园装扮得很漂亮。

孩子们都很喜欢这里,

放学了都不愿意回家。

小雅的婚礼在县城举办,

办得很热闹。

陈浩的父母特地从北京赶来,

对我们很尊重。

三叔在婚礼上哭了,

说想起了以前的事。

婚后小雅和陈浩回了北京,

但经常回家看看。

有时是出差,

有时就是单纯想家了。

每次回来,

都会给全家带礼物。

现在三叔最大的乐趣,

就是给学校的孩子们讲故事。

讲他当年怎么反对小雅读书,

后来又怎么被事实教育。

孩子们听了都笑,

说李爷爷真有趣。

小芳的女儿成绩很好,

经常考第一名。

她说长大了也要考清华,

像小雅阿姨一样。

三叔听了,

眼睛笑成一条缝。

我们的生活平静而充实。

超市交给了小芳管理,

我和建国偶尔去帮帮忙。

大部分时间,

我们在院子里种花种菜,

或者去学校做义工。

有时候我会想起从前,

那些为学费发愁的夜晚,

那些被人嘲笑的时刻。

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就像雨后的天空,

格外明净。

小雅说等我们老了,

接我们去北京住。

但我和建国舍不得这里,

舍不得这个充满回忆的小城。

这里的一草一木,

都记录着我们的故事。

三叔现在完全变了个人,

每天读书看报,

还学会了上网。

他建了个家族群,

每天在群里发养生知识。

大家都说,

三叔越活越年轻了。

秋天的时候,学校第一次月考,

成绩在全县排第一。

县里特意送来锦旗,

表彰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叔捧着锦旗,

眼泪汪汪地说:

“这是我这辈子,

最光荣的时刻。”

如今,我们常常聚在一起,

回忆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从那个打翻酱油瓶的下午,

到现在的其乐融融。

每一个瞬间,

都值得珍惜。

小雅又升职了,

工作更忙了。

但她总是说:

“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

每次她回来,

全家都会聚在一起,

热热闹闹地吃顿饭。

三叔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

“活到老,学到老。”

他报名了老年大学,

学习书法和国画。

虽然起步晚,

但进步很快。

有时候我在想,

人生的路真的很奇妙。

当初那些看似过不去的坎,

现在都成了珍贵的回忆。

所有的坚持和努力,

最终都会开花结果。

就像我常对来取经的家长说的:

“只要方向对了,

慢一点也没关系。

重要的是不要放弃,

永远不要放弃。”

现在的每一天,

都充满了希望。

看着孩子们在学校里读书,

看着家人们幸福的笑脸,

我觉得,

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春天可能会迟到,

但永远不会缺席。

我们的春天,

现在正当时。

而且我相信,

往后的每一天,

都会比今天更美好。

来源:可靠饺子2gHw3w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