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是要毁了日本汽车市场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2 02:06 1

摘要:但就是因为这个,这个车才恐怖,因为这是电动K-car,而日本是K-car的大本营。

1

最近比亚迪在日本推出了一款新车,给我看傻了。

这是,要毁了日本汽车市场吗?

这车长这样,二十度的电池,续航180公里。

是不是造型看起来非常搞笑,非常没有攻击性?

但就是因为这个,这个车才恐怖,因为这是电动K-car,而日本是K-car的大本营。

一看售价更傻了,约合人民币12万。

(截图来自日本日经新闻)

还以为看错新闻了,反复确认日期,是2025年的东京车展啊。

坦率地说,这个车卖12万,放在国内,那是没有任何竞争力,毕竟秦才7万九千八。

但放在日本这个特殊的汽车市场,那是薄纱。

但放在日本,不仅迪子可以猛猛赚利润,而且日本消费者还得谢谢它。

为啥?

首先要介绍一下,日本的车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常用车,比如我们国内常见的那些轩逸雅阁凯美瑞啥的。

另一种就是迪子造的这种,叫K-car,是日本汽车市场的独特产物。

体积上长不能超过3米4,宽不能超过1米48,高不能超过2米,座位不能超过4个,载货重量350kg以下,排放量在0.66以下。

连面包车都算不上,撑死是一台寿司车。

购买正常车的话,手续繁琐税收齐全,有些大城市还需要你提供独立车位和车库才可以买。

但是买K-car就跟买寿司一样容易,什么要求都没有,只要是人就行。

你可以理解为跟电瓶车老头乐差不多。

K-car既能在东京大阪这种拥挤的街道自由穿梭,也能在北海道这种熊比人多的地方当小货车,实用性拉满,占全年汽车销量的三到四成,真日本国民车。

在那个日本汽车行业兴起的时代,K-car的出现迅速填补了底层家用车的空白,最大限度的让当时的日本底层人民也买得起车。

但随着这么多年过去,K-car也锁死了日本入门级市场。

我们这边入门级的车越造越大,功能越来越多,是因为我们这边没有限制入门级车的各项标准,花钱就可买。

但日本不行,法规上车只能造那么大,座位数只能那么多,再怎么折腾也有物理极限。

这时候是不是想到了另一种解决办法,降价。

只要k-car的价格砍半,然后大型车的价格也砍半,这不就是人人都有更好的车可以开了吗?

问题是,日本还不允许你随便降价,政策层面不允许,市场层面也不允许,日本的车厂和经销商有着一套独特的价格管理制度。

说白了就是联合收割机。

各家车企和经销商之间是有价格约束的。

无论你成本是多少,最终售价都有个大概的范围。

相当于你去华强北修手机,你会发现大家报价都差不多。

这里牵扯了各方利益,单独一家车企大降价会导致经销商没钱赚,同时也会遭到市场其他同行的抵制。

所以只能苦一苦日本老百姓,车价你们看着给吧。

在日本的独特市场政策下,各个国家的入门级车在日本甚至都没法入门。

因为就连海鸥都属于尺寸过大,根本进不了K-car

秦就更不行了。

毕竟这是秦王,是King-car而不是K-car。

于是,你就看到了前面那辆神奇的车。

迪子悟了,卡了一个BUG。

如果换一个思路,把K-car当剁椒鱼头,在有限空间里死命堆料,但还能赚钱,因为日本不让降价。

这不是纯爆金币么?

只能说,迪子就是天生为了K-car而生的车企。

K-car核心用户就是对价格敏感,还有用车需求的那么一部分人。

而迪子的纯电车,可以在不卷价格的情况下,把配置和体验卷到头。

实用成本上,迪子电比油低,直接砍半。

体验上,这么说吧,我在日本玩的时候,经常遇到有人躺在K-car里睡觉,吹空调。

而说到吹空调,纯电车显然更专业。

而且还不用担心中毒,算是行善了。

关键是,从利润角度,赚麻了。

对迪子来说,本以为是一场血雨腥风,没想到别人不让升级也不让降价。

只能含泪定了12万的售价卖老头乐。

这种局面堪称魔幻。

过去,日本人已经把K-car卷到极致,不可能有外国车企插手这个市场,才敢上下左右全限制死,既保证了利润,又保证了销量。

有钱买好车,没钱买kcar。

只可惜比亚迪握着三体科技来了,直接皮鞭泡碘伏,边打边消毒。

迪子陀螺都抽笑了。

说好了都卖12万,都只能限定这个尺寸,你们可别玩不起哦。

如果改规则,那更惨的只会是本土车企,毕竟谁也没法跟最卷市场中的卷王中王来比卷。

谢谢嗷~

来源:半佛仙人本仙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