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蒋介石指示郑介民道:务必将张学良迅速秘密移解到台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4 15:48 1

摘要:彼时,蒋介石站在窗前,凝视着庭院中凋零的梧桐叶,随即发往重庆保密局一道指令:“着郑介民立即部署,将张学良移解台湾,务必严密看管,不得有任何差池。”

1946年深秋,南京黄埔路总统官邸的灯光彻夜未熄。

彼时,蒋介石站在窗前,凝视着庭院中凋零的梧桐叶,随即发往重庆保密局一道指令:“着郑介民立即部署,将张学良移解台湾,务必严密看管,不得有任何差池。”

显而易见,这是蒋介石觉得要继续囚禁张学良,而且台湾比大陆任何地方都保险。

而这份密令的背后,不仅是蒋介石对政治隐患的深谋远虑,更是一个时代的权力博弈与个人命运的悲剧交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可是,举国欢腾的背后,是国共两党日益尖锐的矛盾。蒋介石一边假意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边加紧调兵遣将,准备发动内战。

正是在这盘复杂的政治棋局中,被软禁近十年的张学良,始终是蒋介石心中挥之不去的“隐患”。

自从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随即遭到软禁。从浙江奉化溪口到贵州息烽,再到重庆歌乐山,这位曾经的“少帅”辗转多地,失去了人身自由,却始终未能从蒋介石的政治视野中消失。

其实抗战胜利后,国内舆论对张学良的处境多有同情,不仅很多民主人士呼吁释放这位“民族功臣”,而且共产党始终将张学良视为抗日统一战线的象征,多次提出释放他的要求。

对此,蒋介石感觉如哽在咽。

尤其国民党内部也对张学良的态度存在分歧,部分东北军旧部仍对他心存敬意,蒋介石担心这些力量会在关键时刻形成呼应。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张学良转移到一个更隐蔽、更易控制的地方,成为蒋介石的必然选择。

要知道,当时的台湾,地理位置偏远,与大陆隔海相望,交通不便,便于实施严密的封锁看管。同时,台湾处于国民党的绝对控制之下,没有复杂的政治势力交织,是囚禁“要犯”的理想场所。

就这样,接到蒋介石的密令后,保密局局长郑介民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行动起来。

当然,他更深知此事的敏感性——既要确保行动绝对保密,又要保证张学良的安全于是他立即召集副局长毛人凤、行动处处长沈醉等人召开秘密会议,制定移解方案。

当时,张学良正被囚禁在贵州桐梓,为了避免引起外界注意,郑介民制定了“暗度陈仓”的计划:也就是以“转移至安全地点休养”为名,将张学良及其随行人员骗离桐梓;然后利用汽车送往重庆白市驿机场,再搭乘专机前往上海;最后,从上海转乘轮船前往台湾基隆。

可以说整个过程严格保密,而所有参与人员都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严禁对外泄露任何信息。

就在10月下旬的一天,张学良、赵一荻被通知,和部分随行保安人员化装后乘上一辆卡车。然后乘坐这辆卡车在公路上与等候的车队汇合,直奔重庆急驰而去。

当时为了避开人们的耳目,车队在离重庆市30里的九龙坡渡口过江,并且在夜幕下悄悄潜入重庆市郊。

诚然,张学良已经习惯了这样随时被转移的状态,但他在途中还是禁不住问:“这次我们到哪里去?”

随行保安人员说:“刘队长说,先到重庆,然后再去南京。”

随后,车队载着张学良一行人,在重庆西郊歌乐山松林坡戴笠生前寓所处停下,他便和赵一荻在这里暂时住下。

然后,张学良在松林坡大约住了一个星期,等待刘乙光联系飞机。

不过这期间他挺高兴的,以为自己真的要去南京,并且对赵一荻说:“看来委员长想起我张学良了!”

然而赵一荻只是淡淡一笑说:“我担心,委员长对你是不是又有什么新招了?”

听到这话,张学良不以为然,回应道:“你太多心了,好多人为我奔走呼喊,我想委员长不能不有所顾忌。再说抗战胜利了,他没理由不放我。”

可是事实呢?张学良真的在做美梦。

过了几天后的一个拂晓,张学良、赵一荻在特务宪兵的护卫下,悄悄地离开寓所,前往距重庆60里远的白市驿军用机场。

在机场,郑介民亲自督阵,他对张学良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语气生硬地说:“张将军,委员长有令,派我护送你前往新的住处。”

张学良看着这位昔日的同僚,只是淡淡一笑,没有说话。随后,他登上了一架军用运输机。

飞机起飞时,张学良透过舷窗,最后望了一眼重庆,他万万没想到,这座他生活了两年的城市,成为了他在大陆的最后一站。

当飞机飞到江西上空时,可见地面。飞机进入福建上空时,碧空无云,能见度极佳,苍茫大地一览无遗。

然而,当飞机飞越海峡时,张学良感到苗头不对,气愤地责问刘乙光为什么要蒙骗他。刘乙光没有办法,只好把蒋委员长的密令说给张学良。

“干脆把我当犯人算了!”张学良气坏了,但也没有办法。

最终,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飞行后,飞机终于飞临宝岛南端的桃园机场上空。

当时闻讯赶到机场迎接张学良的是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陈仪。

当天晚上,张学良就被安排在招待所下榻。三天后,陈仪亲自陪同张学良、赵一荻去预先选定的住处——新竹县竹东镇的井上温泉。这里成了夫妇俩在台湾的第一个幽禁地。

其实蒋介石执意将张学良移解台湾,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首先,老蒋对“西安事变”的可谓长期记恨。尽管蒋介石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原谅”张学良,但在私下里,他始终将这次“兵谏”视为奇耻大辱。

要知道,西安事变不仅迫使他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让他的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

因此蒋介石曾在日记中愤然写道:“汉卿之罪,在于破坏纲纪,动摇国本,此恨终生难消。”

再就是老蒋对内战爆发前的政治考量。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正式爆发。蒋介石深知共产党的力量日益壮大,他更担心,一旦张学良被释放或被共产党营救,将会成为号召全国反蒋的旗帜,动摇国民党的统治根基。

因此,将张学良移解到台湾,既能切断他与外界的联系,又能避免他成为共产党的“棋子”,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对于张学良而言,这次移解意味着他的囚禁生涯进入了一个更加漫长、更加孤独的阶段。

在台湾的岁月里,他先后被囚禁在新竹清泉、高雄西子湾、台北北投等地,与外界彻底隔绝,直到1990年才被正式释放,但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位90岁的老人。

1994年,张学良移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来源:寻史鼎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