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英语李阳称董宇辉英语弱发音怪,董宇辉已道歉称英语丢得太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8:07 1

摘要:11月8日至9日,在疯狂英语的线下活动上,李阳把矛头对准董宇辉,用上了“严重”“每一句”这样的定语,并把矛头顺势指向新东方与俞敏洪,宣称口语学习“唯有疯狂英语”

李阳当众评价董宇辉“几乎每一句都有严重的语法错误”,还要求把这番话发上网“引起轩然大波”

11月8日至9日,在疯狂英语的线下活动上,李阳把矛头对准董宇辉,用上了“严重”“每一句”这样的定语,并把矛头顺势指向新东方与俞敏洪,宣称口语学习“唯有疯狂英语”

这段表态来自活动现场视频,流传渠道来自网友发布,信息正在各处转发,舆论的火点就此被点燃

“这段话一定要发到网上,引起洪天巨浪,轩然大波,我就喜欢轩然大波”

这句出自同一场合,口风很直白,也把这场争执的走向定成了一个舆论事件

需要摆在前面的另一件事,是同一天的另一边

11月8日,董宇辉在“与辉同行”的评论区主动回应,承认口语里的语法瑕疵

“抱歉,英语丢得太久,说的时候来不及反应,口语中有多个语法错误,大家多提批评意见”

这不是推搪,像是对老本行的一次坦白,承认手感生疏,也承认在公众场合的表达还需要磨

热搜来的很快

11月14日,“李阳说董宇辉英语差发音怪”的话题登上微博榜单

围观者意见分野明显,有人更看交流结果,觉得只要听得懂就是合格的口语;

也有人站在课堂标准,认为公众人物当以更高标准自我要求

不少评论直给,“沟通能达成就好,又不是在做学术考试”

也有声音质疑,这是一次典型的借势争议来引流,观点来自网友,事实尚难坐实

把视线拉远,李阳最近一次亮相舆论中心是另一起案件

此前,他起诉前妻Kim的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一审胜诉

过去十多年里,关于他的两起家暴相关纠纷一直是绕不过去的话题:2011年,Kim在网上曝光家暴;

2013年,法院认定李阳家庭暴力行为成立;

2021年,Kim再次在微博控诉李阳家暴女儿,李阳否认并提起诉讼,近日法院认为Kim言论证据不足,构成名誉侵权

胜诉后,李阳接受采访时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对规则的强调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另一句带着无可回避的自我标签

“李阳会带着家暴标签,一直走到人生的终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同行的激烈点评,更像把个人标签与商业话术一起抛进了漩涡

董宇辉的履历不难查

他1993年生于陕西潼关,2015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英语(旅游)专业,2016年加入西安新东方做英语老师

2021年下半年,新东方集团启动MCN项目,他进入东方甄选做主播;

到2024年7月25日,他对外宣布从东方甄选离职

紧接着,俞敏洪发文表示,东方甄选全资子公司“与辉同行”将独立,由董宇辉个人持有100%股权

与辉同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12月,法定代表人为董宇辉,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业务覆盖增值电信、互联网信息服务、出版物零售、广电节目制作、网络文化经营、演出经纪等

从员工到持股人再到完全独立的经营者,他的身份已经转换,公众话语也随之切换场景

这次争论之所以热,不只是因为人名量级,也因为它卡住了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

这场争论真正的主题不是发音谁更标准,而是公共交流该如何在准确与可达之间取平衡

在课本里,语法是红线;

在现场交流中,情绪、速度、目的都挤在一起,错误难免,达成理解往往更被看重

近期有外籍网红“曹操”发声

“董宇辉英语只有一点点口音,完全不影响听懂,口音比90%的人都好”

这类来自听众端的评价,也在提醒标准并非只有一种尺子

值得追问的是,当场景从课堂、讲座切到与外交官交流,是否意味着标准自然抬升;

又或者,在直播电商和日常公共活动里,是否该允许口语“有瑕不掩瑜”

这不是设问的技巧,而是交流实践里的真实难点

当麦克风开着,谁在定义“错误”的严重程度,谁又在为自己的观点承担后果

话说回商业,这一幕也像一堂市场学的公开课

高调点评同行,再把观点同品牌绑定,是常见的打法

把他人的瑕疵变成自己的广告,这在流量时代并不罕见

只是它会带来两种后果,一种是声量的确被迅速放大,另一种是好感被快速稀释;

哪一种更占上风,取决于公众在“真诚”和“营销”之间的判断

边界同样需要被反复提醒

法律并未禁止尖锐的评价,但要求评价建立在事实基础上,不能虚构事实、恶意贬损,尤其在指向个人专业名誉时更需谨慎

评价可以尖锐,但不得越过事实与名誉的边界

李阳在胜诉后的那句“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此恰好成为所有参与者的共识提醒

接下来几天,事件还会继续滚动

舆论关注点大概率落在两个方向:一是当事人是否有更具体的回复,二是行业内是否出现有建设性的专业评估,而不是只停留在情绪层面

未来48至72小时,平台热度曲线、与辉同行的后续表态、疯狂英语是否借势做营销,都会给出更多信号

也许,这次风波还有一层社会心理的投影

对口音和语法的苛求,往往来自考试体系的记忆;

对沟通效率的宽容,则更接近真实世界的运转

教育行业要什么样的标准,商业世界要什么样的表达,不会靠一次对骂定论

最好听的英语,不一定是最标准的口音;

最有效的英语,是能把意思送到对方心里

最后,还是落到做事的人

董宇辉的选择,是把不完美摊在台面上,由观众来检验后续修复的诚意;

李阳的选择,是用强刺激换注意力,把争议变成扩音器

在不同的路径里,短期声量各有起伏,但长期的评价,终归由作品、学生与市场来决定

至于值不值得为了“轩然大波”去押注人设,答案不会立刻出现,它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

口音可以练,尊重要先到位;

争议会散,做事的人终究要靠作品站住

来源:蓝胖子不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