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唯一入选、青岛“示范”!这一“海上黄金产业”,国家专项资金精准滴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8:06 1

摘要: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批复支持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开展《推进青岛国际邮轮母港消费设施建设及场景提升总结和模式探索》重大课题项目,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QMG青岛广电·回澜听涛出品】

在文旅消费升级的浪潮中,青岛仍在持续输出标杆式经验。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批复支持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开展《推进青岛国际邮轮母港消费设施建设及场景提升总结和模式探索》重大课题项目,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作为中国北方唯一入选城市,这一课题落地于青岛的意义不言而喻。

“邮轮母港”是高级别的邮轮始发港,其服务的邮轮旅客规模更大、功能更完备、相关产业集聚度较高,是极具投资价值的总部经济功能区,而邮轮经济也被誉为千亿级别的“黄金赛道”。

图源:蓝睛

2015年,青岛邮轮母港正式开港;仅一年后,青岛获批建设“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标志着这座城市正式跻身国家邮轮产业发展“第一梯队”。

历经十年耕耘,青岛邮轮产业已加速由单一港口运营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转型,发展定位与目标体系也日益清晰。不久前,《青岛市邮轮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正式出台,提出以建设国际一流邮轮旅游目的地为核心,构建“文旅商产”四位一体的现代化邮轮经济体系,打造引领环渤海、辐射东北亚的邮轮产业发展中心和“一带一路”邮轮合作核心节点。

如今,国家落地重大课题并予以专项资金支持,可谓对青岛邮轮产业、邮轮母港发展的“精准滴灌”,要加速填补国内特别是北方区域邮轮消费升级系统性研究空白。

此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课题中的关键题眼“消费”,这是驱动青岛邮轮母港从“交通枢纽”向“文旅消费生态体”转型的关键探索。先行先试、打通“船上到岸上”的消费链条,国家亟待“青岛经验”。

图源: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

地处胶州湾东岸、约14平方公里陆域面积,这片覆盖青岛港老港区、历史城区、台东片区“三大区域”的城市核心位置,要如何彰显国家课题项目的示范价值?青岛又要如何借力使力,借十年规划的谋篇布局、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邮轮产业格局?

硬件、业态、场景,三大核心方向上青岛要全速推进。

PART 01

从国家需求看“青岛标杆”

国家级课题呼应国家所需。

数据显示,人均GDP1.5万美元左右是消费结构从商品主导加速转向服务主导的关键临界点。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3万美元,作为高端服务消费的典型代表邮轮旅游,也迎来了市场需求加速释放、消费潜力持续迸发的战略机遇期。

早在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即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推动国际邮轮母港消费设施建设,打通从船上到岸上的消费场景”等相关部署要求;

就在不久前,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工作的通知》,选出50个左右地市级及以上城市开展试点,并将邮轮经济列为重点支持的新兴消费领域。

图源:蓝睛

此次重大项目课题落地,可谓青岛呼应国家“培育文旅消费新增长点”的具象化实践。而就拉动消费的实绩和潜力来看,青岛的表现可圈可点。特别是自2023年率先于北方实现国际邮轮复航以来,青岛邮轮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

2024年引进4艘邮轮来青运营21个航次,接待出入境旅客7.1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五,恢复速度位居全国第三;

2025年邮轮运营全面突破,在全国总运力下降、复航港口增多的情况下,引进5艘邮轮来青运营近30个航次,截至9月底接待邮轮23个航次,出入境旅客7.8万人次。

据《青岛市邮轮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到2028年,青岛年接待邮轮要突破50艘次,出入境游客超20万人次;到2035年,年接待邮轮突破200艘次,出入境游客超100万人次。

而将消费链条延长,青岛邮轮母港“船岸消费贯通”尤为值得关注——其所涵盖的青岛港老港区、历史城区、台东片区,既有百年港航底蕴,又兼备消费“熟地”。对选择邮轮出行的游客而言,除了海上行程,岸上消费场景的丰富度也是重要决策因素。如,大鲍岛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整体招商率近90%,年客流量超1700万人次。这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无疑将反哺邮轮母港的核心竞争力。

图源:蓝睛

眼下,文化和旅游部已批复“重大课题项目”,专项资金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是对青岛探索“邮轮消费升级模式”的政策背书。课题成果或将成为全国邮轮母港转型的参考模板,推动政策从“宏观指导”向“可复制经验”转化。

PART 02

场景!最大的差异化优势

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着力构建“精品邮轮、内河游轮、休闲游艇”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推出邮轮跨境购物和邮轮主题城市综合体;

天津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通过邮轮链接景区、酒店、音乐会等,并首创“邮轮+租赁”新模式;

深圳打造“邮轮+”特色IP,蛇口邮轮母港二期将启用免税购物中心,打通“船-岸”免税消费闭环……

不难发现,邮轮游的游客需求已经从单一的船上体验加速向“航程+目的地”复合型体验转变,岸上游品质成为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变量之一。而这也是本次青岛落地国家级重大项目课题的突破方向,聚焦消费,以“设施升级、业态丰富、场景贯通”为主要抓手——

究其本质,无疑是要通过空间功能重构激活滨海稀缺资源的经济价值,为扩大内需培育新增长点。场景,是青岛最大的差异化优势。

图源: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

如今,邮轮港区正以“日新月异”的建设速度兑现发展承诺:

世界之眼,入选“十四五”国家级综合客运枢纽重大项目,通过发展旅游集散服务、海洋主题IP、品质特色餐饮等多元业态矩阵,打造集文旅艺购、滨海乐活、潮玩聚场于一体的“未来滨海生活体验中心”;

青岛国际邮轮港区航运中心项目,于今年6月顺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将结合邮轮旅游、航运服务功能,植入餐饮、购物、时尚精品酒店等配套业态。目前,已经引入洲际酒店集团旗下奢华精品品牌——英迪格酒店青岛首店,项目选址航运中心29层以上……

图源:蓝睛

17个重点项目同步推进,同时,港区周边配套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地铁2号线西延段国际邮轮港站开通运行,无缝连接青岛北站、胶东国际机场和五四广场等重点景区。

硬件设施的升级为业态丰富与互补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载体,而空间与业态的深度融合,最终凝聚为多元消费场景——既包括从船上延伸至岸上的衔接场景,也涵盖沿城市交通网络拓展的辐射式消费场景,为“船岸消费贯通”奠定基础。

历史城区、台东片区、老港城区等核心街区的高客流量与商业活力,可以积极高效地导入外部消费增量,吸引邮轮游客落地消费;而以邮轮母港为核心、覆盖多片区的“消费圈”,也将最终推动“船岸消费贯通”向全域联动深化,最终显著提升邮轮母港对城市消费的整体拉动效能。

PART 03

找准杠杆,撬动港城融合

十年劈波,青岛的“黄金航道”稳步开拓。

2016年,青岛获批第四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

2018年,10.3万吨的歌诗达“幸运号”邮轮首航青岛,助力城市驶入“大船时代”;

2022年首创青岛国际邮轮节,实施“港有才·邮未来”人才计划;

2023年依托“蓝梦之星”号在北方率先复航,2024年首艘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成功运营并创下青岛开港以来单日出入境人次记录,在北方邮轮市场中保持领跑。

图源:蓝睛

而随着《青岛市邮轮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加速推进,青岛已锚定“东北亚邮轮枢纽港”目标:预计2026年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启动区全面建成后,母港通勤效率、消费能级将再上台阶;国产近海邮轮的建造计划,也有望激活胶州湾“一程多站”式航线创新。

在航次规模、客流量增长等显性市场指标之外,青岛邮轮产业正悄然铺展一条更具潜力的“产业暗线”,通过全链条布局逐步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上游领域,青岛虽暂未涉足大型邮轮建造,但凭借青岛海德威在压载水系统的技术突围,首次承修“梦想”号大型邮轮等订单,青岛正逐步切入高附加值环节,填补本地在核心技术与高端服务上的空白。

中游运营端,已落地首个国际邮轮公司区域总部——上海蓝梦国际邮轮青岛公司。这不仅是整合本地航线规划、客源组织等运营资源,更是通过总部经济效应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

下游服务生态同步加速匹配:控股上市文旅企业凯撒旅业,引进国内邮轮旅游头部旅行社北京恒信国旅,获批建成运营国内首个邮轮母港保税库,“邮轮+康养”“邮轮+研学”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数据显示,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已集聚船舶供应、船务代理等上下游企业超过300家。

图源:蓝睛

这条贯穿上中下游的主线,正让青岛从单纯依赖港口流量的“停靠型”节点向具备技术渗透力、运营整合力与服务创新力的产业链枢纽转型。换言之,邮轮产业已不仅仅是青岛掘金的新赛道,也是海洋经济中不容忽视的新增长极,更可借此透视“港城共生”的深层逻辑:

以邮轮母港为支点,撬动产业升级与民生体验的全方位融合,让“海上黄金产业”从港口的单点突破,成长为激活全域发展的新动能。

从“过境停靠”到“目的地消费”的业态升级,从“硬件筑基”到“运营创新”的能力跃迁,国家的精准支持正成为青岛邮轮经济突破带来关键信心,也将为青岛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持续注入动能。

来源:蓝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