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叶家茂摘要:作为上海面积最大的农村地区,崇明区在“十四五”期间锚定农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重要牵引,聚焦绿色农药应用、绿色生产推广、跨部门协同监管及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环节,构建起农产品全链条高效监管体系,在推动绿色生产方式转变、强化农业生态保护、
作为上海面积最大的农村地区,崇明区在“十四五”期间锚定农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重要牵引,聚焦绿色农药应用、绿色生产推广、跨部门协同监管及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环节,构建起农产品全链条高效监管体系,在推动绿色生产方式转变、强化农业生态保护、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全力擦亮绿色农业“金字招牌”,为上海乃至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崇明样板”。
强化绿色农药源头管控,筑牢农业绿色发展根基。农药源头管控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首要关卡,崇明区每年研究发布绿色农药推荐目录,精准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防治;依托农业技术部门发布病虫情报及绿色生产指导意见,全方位引导全区农业生产主体科学、合理使用绿色农药,从源头切断禁限用农药对农业生态的影响,为农业绿色发展筑牢安全根基。
推动绿色生产方式转型,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效能。“十四五”期间,崇明区以优质农产品供给为核心目标,加速推动绿色生产方式转型。2017年,崇明区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签订推进崇明“生态岛”绿色农业发展合作工作协议,大力推进绿色食品认证与绿色生产技术推广的系统性工作。截至目前,已有6家主体成功创建农业农村部生态农场,树立绿色生产标杆;整建制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建成18.57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绿色种植;高质量打造崇明现代畜禽养殖产业片区、高端设施农业产业片区2个市级绿色田园先行片区,推动种养产业绿色升级;完成24万亩种植业、3.19万亩水产养殖场、41家畜禽养殖场的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建设任务,覆盖全品类农业绿色生产。此外,崇明区绿色食品认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17年的89家企业125个产品增至2024年的310家企业818个产品,全区绿色食品产量认证率稳定保持在40%以上,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完善跨部门监管机制,凝聚农产品全链条监管合力。为保障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崇明区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格局。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崇明区市场监管局联合编制实施《崇明区联合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跨部门综合监管工作方案》和《崇明区食用农产品全链条监管工作机制》,明确在农资监管、地产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监管、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维权等关键领域的职责分工,形成全链条监管体系。“十四五”期间,崇明区农业农村委与崇明区市场监管局围绕重点农业主体的生产、加工、收储、流通等环节及直供学校基地,开展了15轮跨部门联合监管。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夯实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崇明区将生态循环理念贯穿农业发展全过程,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基地建设方面,建成1个示范区、2个示范镇、15个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秸秆资源利用上,实现机械化还田与离田利用“双措并举”,建立“生产端—收集端”一体化工作链,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分镇推进、分类实施”利用模式,大力推广秸秆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以上;在种养结合领域,持续推进试点项目,引导规模种植户接纳使用畜禽粪肥还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
加快优质品牌整合,引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崇明区持续强化农业品牌建设,现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4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二批)1个,品牌基础扎实。在此基础上,崇明区加快打造产业联合体,助推大米、蔬菜、河蟹、白山羊、农机5家产业联合体健康稳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充分依托“优农三兄弟”区域公用品牌和“崇明+”农产品地理标志,探索农业品牌长效发展路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中国食品报》(2025年11月14日03版)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