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亿核聚变大单落地!7家龙头要接单?咱们的能源未来稳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15:15 1

摘要:最近科技圈和产业圈炸出个大新闻:总金额13.45亿元的核聚变关键系统招标正式启动,招标方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瞄准的是我国新一代核聚变实验装置BEST的核心部件。

最近科技圈和产业圈炸出个大新闻:总金额13.45亿元的核聚变关键系统招标正式启动,招标方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瞄准的是我国新一代核聚变实验装置BEST的核心部件。

这事儿看着是个产业招标消息,却让不少网友激动不已,有人说“核聚变离实用又近了一步”,也有人好奇“这钱花在哪了”“咱们普通人能受益吗”。其实不用觉得核聚变离生活远,这13亿的招标背后,是中国在“终极能源”赛道上的实打实推进,想想未来可能用上清洁又廉价的能源,心里就满是期待。

先给大家科普下,核聚变可不是普通的能源技术,简单说就是模仿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让氢的同位素在极高温度下融合,释放出巨大能量。这种能源有三大优点:原料无穷无尽(海水里就有大量氘)、零碳排放、无核废料污染,被称为“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而这次招标的BEST装置,是我国“十五五”期间的重点科技项目,目标是实现核聚变的“能量增益”——简单说就是输出的能量比输入的多,这是核聚变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关键一步。

这次13.45亿的招标,可不是一笔糊涂账,而是精准拆分到了四大核心系统,每个系统的预算和作用都清清楚楚,咱们一一来看:

第一大系统:磁体与电源系统,6.2亿的“能量牢笼”

预算最高的是磁体与电源系统,占总招标金额的46%,达到6.2亿元。这部分是核聚变装置的“心脏”,作用是打造一个超强磁场“牢笼”,把上亿度的等离子体牢牢困住——毕竟这么高的温度,任何固体材料都扛不住,只能靠磁场悬空约束。

这个系统的技术门槛极高,需要用到低温超导材料、高精度电源控制等尖端技术。而国内能搞定这些技术的企业不多,其中西部超导是公认的龙头,它生产的低温超导线材,是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的中国唯一供应商,市场份额占比超过30%;还有国电南瑞,在大功率电源控制领域经验丰富,之前就参与过EAST(我国老一代核聚变装置)的建设,这次大概率会分一杯羹。

第二大系统:真空与壁材料系统,3.8亿的“耐高温屏障”

第二大预算来自真空与壁材料系统,金额3.8亿元,占比28.2%。核聚变反应需要在超高真空环境下进行,而且装置内壁要直接面对上亿度的等离子体冲刷,对材料的耐高温、抗腐蚀能力要求极高。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偏滤器”和“第一壁”部件,相当于装置的“防火墙”。这里不得不提国光电气,它是国内核聚变偏滤器核心部件的主要供应商,之前为EAST装置提供过关键组件,技术成熟度高;还有中核科技,在特种阀门、真空设备领域深耕多年,能满足核聚变装置的超高真空要求。据业内估算,仅偏滤器一个部件的单价就超过1亿元,技术附加值极高。

第三大系统:加热与电流驱动系统,2.5亿的“点火器”

要让核聚变发生,除了约束,还得把等离子体加热到上亿度,这就需要加热与电流驱动系统,预算2.5亿元,占比18.6%。这个系统就像给核聚变“点火”,目前主流的技术是电子回旋共振加热(ECRH),靠高功率微波把等离子体“烤”到反应温度。

在这个领域,中电科14所旗下的国睿科技是绝对的主力,它研发的高功率微波源,输出功率能达到兆瓦级,而且稳定性强,之前在EAST装置的实验中,成功实现了等离子体温度突破1.2亿度的纪录;还有合肥科烨电物理,作为合肥本地企业,和等离子体所合作紧密,在低功率加热部件领域有优势,这次也有很大机会中标。

第四大系统:诊断与控制系统,0.95亿的“眼睛和大脑”

虽然预算最低,只有0.95亿元,但诊断与控制系统的作用至关重要,相当于装置的“眼睛”和“大脑”。它要实时监测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形状等参数,然后快速反馈给控制系统,调整磁场、加热功率等,确保反应稳定进行。

这个系统对精准度和响应速度要求极高,需要用到高精度传感器、高速数据处理芯片等。这里的受益企业主要是中科曙光和海康威视,中科曙光的高性能计算机能处理核聚变产生的海量数据,海康威视的工业相机和传感器能实现高精度监测,两者在之前的科研装置中都有过成功应用。

除了这四大系统,还有一些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也可能间接受益,比如在特种材料领域的宝钛股份,其生产的钛合金材料能耐受高温腐蚀,可用于装置结构件;在精密制造领域的大族激光,能提供核聚变部件所需的高精度焊接技术。算下来,直接或间接参与这次招标的核心企业大概有7家,它们不仅能拿到订单,更能通过项目积累经验,提升我国核聚变产业链的整体实力。

可能有人会问,花13亿搞这些实验,啥时候才能真正用上核聚变能源?其实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国家规划,BEST装置预计2027年建成并开始实验,目标是实现能量增益大于1.2;之后到2035年左右,建设首个核聚变示范电站;到2050年,实现核聚变能源的商业化应用。虽然还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但从无到有、从实验室到商业化,每一步都离不开这样的技术积累和产业投入。

从行业数据来看,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的投入一直在稳步增加。2023年,国内核聚变相关的科研和产业投入超过50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83%;全球范围内,核聚变产业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1%,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美元。而这次13亿的招标,只是我国核聚变投入的一个缩影,后续随着BEST装置建设推进,还会有更多配套招标落地,整个产业链将迎来快速发展。

网友们对这件事的看法也很有意思,有人说“终于不用再依赖化石能源了,以后电价可能会更便宜”,也有人担心“技术难度这么大,会不会半途而废”,还有人自豪地说“中国在核聚变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了”。其实这些担心和期待都很正常,但从实际进展来看,我国的核聚变技术已经取得了不少突破:EAST装置多次刷新等离子体约束时间纪录,目前最长能达到101秒;BEST装置的设计参数比EAST提升了3倍,技术更先进、更接近商业化。

更值得骄傲的是,我国的核聚变产业链国产化率已经大幅提升。十年前,我国核聚变装置的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只有31%,很多关键材料和设备都要依赖进口;而现在,国产化率已经达到70%以上,从超导材料到电源控制,从真空设备到诊断系统,都有了成熟的国内供应商。这次13亿的招标,也明确要求优先采购国产设备,就是为了进一步扶持国内产业链,让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核聚变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好处可不止是便宜的电费。首先是环境改善,随着核聚变能源的普及,化石能源的使用会大幅减少,雾霾、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会得到缓解;其次是能源安全,我国不再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能源供应会更稳定;还有相关产业的发展,核聚变产业链会带动超导材料、精密制造、电子控制等多个领域的技术进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可能有人觉得,2050年的商业化应用还很遥远,但科技的发展往往超出预期。就像十几年前我们没想到新能源汽车会普及一样,也许用不了三十年,核聚变能源就会走进千家万户。而现在的每一笔投入、每一次招标,都是在为那个清洁、廉价、可持续的能源未来铺路。

说到底,这13亿的核聚变招标,不仅是一次产业订单的落地,更是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体现。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高铁技术到核聚变,中国总是能在关键领域默默耕耘,然后惊艳世界。这次的核聚变赛道,我们已经占据了先发优势,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终极能源”的梦想终将实现。

你对核聚变能源有什么期待?觉得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我是小晴空,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所有观点均是个人观点,不涉及任何投资建议哦,感谢大家的喜欢与支持,咱们明天见!

来源:小晴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