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承强先生七律《陈家祠》赏析:这首七律《陈家祠》以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不仅生动描绘了陈家祠的建筑风貌与人文底蕴,更巧妙地将其置于古竹镇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之下,展现了祠堂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焕发的新生命力。
七律 河源古竹陈家祠及赏析
林承强 撰
飞檐耸峙对秋岑,俎豆馨香溢祖襟。
石柱雕龙铭旧德,门联焕彩寓新箴。
一堂肃穆宗风远,四野丰穰惠泽深。
文脉绵长春浩荡,振兴乡梓秉虔心。
林承强先生七律《陈家祠》赏析:这首七律《陈家祠》以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不仅生动描绘了陈家祠的建筑风貌与人文底蕴,更巧妙地将其置于古竹镇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之下,展现了祠堂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焕发的新生命力。
一、首联点染环境,寄寓崇敬之情 “飞檐耸峙对秋岑,俎豆馨香溢祖襟。” 开篇两句,诗人便以开阔的视野勾勒出陈家祠的雄姿及其所处的地理人文环境。“飞檐耸峙”四字,精准捕捉了岭南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那高高翘起、层叠错落的屋檐,不仅是建筑美学的体现,更象征着家族的尊严与荣耀,其“耸峙”之态,亦暗合注中“此地山雄”之意,与远处的“秋岑”(秋日的山峦,此处亦可泛指青山)遥遥相对,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应,营造出一种古朴庄重的氛围。
次句“俎豆馨香溢祖襟”,则由外而内,转入祠堂的核心功能与精神内核。“俎豆”为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代指祭祀活动;“馨香”既指祭祀时的香火之气,更喻指祖先的品德与家族的精神薪火代代相传,芬芳远播。“溢祖襟”三字尤为传神,仿佛这浓郁的馨香不仅弥漫于祠堂之内,更浸润了先祖的衣襟,象征着后代子孙对先祖的崇敬与追思之情深厚绵长,也暗示了祠堂作为连接古今、传承血脉之地的重要性。
二、颔联聚焦雕饰,深掘文化内涵 “石柱雕龙铭旧德,门联焕彩寓新箴。” 此联选取陈家祠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石柱雕龙”与“门联焕彩”两个细节,进行深度刻画,揭示了祠堂承载历史记忆与启迪后人的双重文化功能。“石柱雕龙铭旧德”,祠堂中的石柱往往雕刻精美,龙纹更是权力与尊贵的象征,也常与祥瑞之意相关联。这“雕龙”的石柱之上,不仅有艺术的呈现,更“铭”刻着“旧德”——即先祖们创下的功绩、流传下来的嘉言懿行与宝贵品德。这使得冰冷的石柱有了温度,成为了家族历史的物化载体,让后人在瞻仰之时,能感受到先祖的精神力量,从而“见贤思齐”。
“门联焕彩寓新箴”,门联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名片,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的门联往往是家族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焕彩”二字,既写出了门联的鲜亮醒目,也暗示了其蕴含的思想历久弥新,光彩照人。更为重要的是,这门联所“寓”之“箴”(劝诫、教诲)并非全然守旧,而是融入了“新”的时代精神与价值观念。这暗示了陈家祠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并非故步自封,而是能够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对后人提出新的期望与要求,体现了文化传承中的创新性发展。
三、颈联拓展境界,彰显惠泽深远 “一堂肃穆宗风远,四野丰穰惠泽深。” 颈联将视角从祠堂内部的具体物象拓展到祠堂所营造的氛围及其对整个地域产生的广泛影响,境界为之一阔。 “一堂肃穆宗风远”,“一堂”指祠堂之内,“肃穆”二字准确描绘了祭祀或族人聚会时庄重恭敬的氛围。正是在这种肃穆的氛围中,家族的“宗风”——即家族的传统风尚、道德规范、处世哲学等——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其影响“远”播,不仅规范着族人的行为,更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竹镇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留下了南越王赵佗的遗迹”,陈家祠的“宗风”无疑是这深厚地域文化的一个缩影和具体体现。
“四野丰穰惠泽深”,则将祠堂的影响从精神层面延伸到物质生活与民生福祉。“四野”指广阔的田野乡村,“丰穰”意为丰收。这丰收的景象,一方面可能得益于风调雨顺、辛勤劳作,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观念中,也常被视为先祖庇佑、祖宗“惠泽”深厚的结果。祠堂不仅是祭祀先祖、传承精神的场所,也往往是凝聚族人力量、共谋发展、扶危济困的中心。因此,“惠泽深”不仅指先祖的恩德,也指这种以祠堂为象征的宗族文化所带来的凝聚力,对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使得这片土地丰饶,人民安居乐业。
四、尾联升华主旨,展望振兴未来 “文脉绵长春浩荡,振兴乡梓秉虔心。” 尾联在前文对历史与现状描绘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主旨,展望未来,将陈家祠的文化意义与时代使命紧密相连,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文脉绵长春浩荡”,“文脉”指的是文化的血脉与传统,陈家祠正是这“文脉”的重要载体。“绵长”二字点出了文化传承的悠久与持续不断。“春浩荡”则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作喻,象征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其发展前景广阔光明,如浩荡春风,充满希望,也暗合了古竹镇丰富的历史文化景点“蓄势待发”的状态。
“振兴乡梓秉虔心”,此句直接点出了时代主题。“振兴乡梓”即振兴家乡,这是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体现。古竹镇“瞄定‘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乡村旅游’定位,紧盯创建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推动打造越王文旅新地标、都市休闲目的地、产业‘融湾’桥头堡”。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秉虔心”是关键。“虔心”包含了对先祖的虔诚、对文化的敬畏、对事业的执着以及对家乡的热爱。诗人在此强调,振兴乡梓必须秉持这份虔诚之心,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以陈家祠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总结 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从陈家祠的外在形态写到内在精神,从历史传承写到当代价值,从文化影响写到现实使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诗人以“陈家祠”这一具体物象为切入点,巧妙地将其融入古竹镇“山雄”“水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大背景中,并最终落脚于“乡村振兴”的时代号召,使得这首七律不仅是对一座祠堂的咏叹,更是对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深情礼赞,以及对家乡未来美好前景的热切期盼。
诗中的“虔心”二字,既是对先祖的敬仰,也是对文化的坚守,更是对振兴乡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读来令人感奋。南越王传说、东江、越王山、众多历史文化景点以及交通优势、发展定位等,都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特别是“秋岑”“旧德”“宗风”“惠泽”“文脉”“振兴乡梓”等词句提供了坚实的背景支撑,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意义更加深远。
来源:林承强诗联图作品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