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德韦杰夫在6月12日把“核武器”三个字直接甩进全球热搜,同一天,普京在圣彼得堡论坛上说“核政策是防御性的”,两句话前后脚出来,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把西方媒体全给整不会了。
梅德韦杰夫在6月12日把“核武器”三个字直接甩进全球热搜,同一天,普京在圣彼得堡论坛上说“核政策是防御性的”,两句话前后脚出来,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把西方媒体全给整不会了。
这不是他第一次喊“炸”,2022年9月他就说过“泽连斯基必须死”,2023年5月他补了一句“乌克兰反攻成功就扔核弹”,2024年6月再把红线往前挪:只要ATACMS或F-16落到俄罗斯本土,就算“直接战争行为”。三次升级,红线一次比一次贴近莫斯科郊区,地图上的安全区被他自己擦掉,等于告诉北约“你们武器射程有多远,我的嘴就有多硬”。
他为什么敢把话说满?因为说满不用负责。俄罗斯宪法里,核按钮在总统手里,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没有发射权,梅德韦杰夫把话说得再狠,也只是一次“免费广告”。广告对象有三拨人:
国内鹰派,他要保住“战时强硬代言人”的人设,为2026年杜马选举攒吆喝;
西方决策层,他要把“升级风险”塞进对方每份军援备忘录,让白宫在签字前多犹豫48小时;
乌克兰前线,他要用“核”字干扰乌军瞄准坐标,让操作员在按下发射钮前多想一想“值不值”。
普京不拦他,因为需要这条“免费广告”对冲战场消耗。2024年5月俄军在恰索夫亚尔推进200米,伤亡数字比推进距离大十倍,国内征兵办悄悄把年龄上限调到50岁,这时候必须有人出来喊“我们还能更狠”,否则电视前的老百姓会算数:200米换几千人,这买卖太亏。梅德韦杰夫替普京把亏字吞下去,换成“核弹”两个字吐出来,观众瞬间忘了伤亡,只记住“我们还没动真格”。
西方看穿了这套双簧,却不得不接招。美国国务院6月13日回了一句“不负责任”,话音没落,五角大楼内部文件流出:下一批ATACMS射程被限制在160公里,比乌克兰要求的300公里直接腰斩。德国政府更直接,把原定7月交付的“金牛座”巡航导弹又往后拖三个月,拖的理由是“技术检查”,检查表上第一条就是“能否防止乌军用来打莫斯科”。梅德韦杰夫一句嘴炮,让乌克兰到手的导弹短了腿,这笔买卖他赚大了。
乌克兰也不傻,国防部立刻表态“不会攻击俄本土”,但同一天,乌军无人机落在别尔哥罗德油库,起火视频冲上社交媒体。乌方称“是俄罗斯自己防空系统失误”,俄方说“乌克兰违反承诺”,两边各说各话,火却实实在在烧掉了三万吨燃油。梅德韦杰夫的红线被踩了一脚,他却没按自己说的扔核弹,而是让外交部召见瑞士驻俄代办——瑞士早就不是中立国,代办连备胎都算不上,这种回应等于告诉外界:红线可以踩,踩完最多听几句外交辞令。
真正决定走向的,是普京在圣彼得堡论坛那句“防御性”。他给自己留的台阶是:只要北约武器不落在克里姆林宫屋顶,就算“防御”成功。台阶以下,梅德韦杰夫随便喊,台阶以上,普京亲自把着。6月15日论坛结束当天,俄战略火箭军发布一条日常训练视频,亚尔斯导弹车在林子里转了一圈,镜头特意给出发射筒特写,筒盖没开,字幕写着“例行演练”。这个细节比所有核威胁都直白:车是动的,弹是静的,真发射还得总统点头。
接下来三个月,要看乌克兰敢不敢把被削短的ATACMS砸向克里米亚大桥。大桥要是断了,普京必须决定是把台阶踢掉,还是再让梅德韦杰夫出来喊更狠的。北约要看的是俄罗斯老百姓的反应:莫斯科市区一旦出现抢碘片、抢火车票的画面,梅德韦杰夫的嘴炮就会成真压力;如果超市依旧排队买香肠,那红线还会继续往后挪,直到乌克兰手里的导弹短到打不到任何有价值目标。
核按钮不在梅德韦杰夫手上,在他嘴里,按钮电池是俄罗斯老百姓的恐慌度。恐慌没到临界,他喊破嗓子也只是一场直播带货;恐慌一旦爆表,普京才会伸手进西装口袋。
你愿意赌他永远只是喊吗?
来源:聪颖可乐gIt7B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