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价跌,是叶子还没抽齐就一片片发紫、发黄、抽条,最后整棵软成面条。2024年5月,山东金乡老蒜区刚收完头茬,田里就冒出成片“黄条怪”,专家一测,是新病毒GYSV,减产直接拉到五成。
蒜农最怕啥?
不是价跌,是叶子还没抽齐就一片片发紫、发黄、抽条,最后整棵软成面条。2024年5月,山东金乡老蒜区刚收完头茬,田里就冒出成片“黄条怪”,专家一测,是新病毒GYSV,减产直接拉到五成。
到底还能不能种?
我蹲在垄沟边把话挑明:再按老办法,明年就等着赔光本钱。
先说新敌人。
去年中国农科院才给这病毒起完名,今年它就跟着蚜虫空降,叶片两道黄杠顺叶脉往下拉,像被记号笔划过,十天后整株枯成稻草。
老蒜农以为只是缺肥,一耽搁,旁边地跟着遭殃,风一刮,毒就搭顺风车。
传播还是那四样,可套路升级。
蚜虫现在不怕吡虫啉,鲁西南测出抗性涨了三成;螨虫更贼,钻进蒜种仓库,气温一高就爬出来啃芽盘,带毒率比三年前翻一倍。
最烦的是混合感染,一块田里同时抓到三种病毒,像叠BUFF,药没打全就白搭。
别急着喷药,先换脑子。
省农科院刚放出“苏蒜抗1号”到“3号”,我留半亩做对照,同样浇水施肥,老品种七倒八歪,抗毒系九成站得笔直,产量只差几百斤,可省下的药钱和人工抵得上两千块。
脱毒蒜种贵?
一算账,一亩多投两百,少打三次药,人工少跑六趟,合下来还赚四百。
不想换种,就得上新武器。
山农大出的芽孢杆菌生防剂,我4月底试喷,一背包水兑40毫升,隔七天再来一次。
蚜虫蓟马明显少飞,黄条扩展速度放慢,测产多收三百斤,卖相绿得发亮。
唯一缺点是得提前用,等叶子黄了再救,神仙也拉不回。
最省心的其实是“天眼”。
县里推广无人机多光谱,飞一趟十分钟,田里哪片叶绿素掉得快,手机直接标红。
我按图找病株,连根挑出来抱出地,比满田乱瞄高效二十倍。
提前十天预警,够我安排药、安排工,还能抽空跑趟外卖补贴家用。
老办法也别丢。
葱、蒜、玉米轮作,我坚持四年,线虫量降一半;收蒜后把残叶集中拢成堆,拉到远离蒜地的地方沤肥,减少毒源;仓库里挂黄色黏板,螨虫一飞就被粘住,来年做种放心得多。
每步记下小本本,明年哪条失效,一眼就能翻出来。
说到底,病毒在进化,人得跑更快。
别指望一种药、一个品种吃一辈子,把脱毒种、生防菌、抗病品系、无人机预警拼成组合拳,哪环松了就补哪环。
蒜价高时多投点,价低时少投点,但监测和换种的钱别省,省了就给病毒发红包。
明年还种不种?
种!
可记住一句话:病毒永远比人勤快,谁偷懒,地就替谁哭。
来源:热情白云tWEiF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