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宁地铁站事件,“泄密者”比违规者更危险|黄河时评
近日,一男子在广西南宁地铁站内当众大便的视频在网络流传开来。
南宁地铁服务热线客服人员回应称,事发后已立即清理消杀现场,事发位置距卫生间标识不足两米,站台厕所可正常使用并建议有需求者可求助工作人员。南宁地铁于11月13日回应称已启动调查程序。网友从视频角度与画质分析,这段视频应为站内监控画面。
网民在事发地“打卡” 图源潇湘晨报
在社交媒体上,随着高清无码视频的流传开来,对当事人身份的猜测、疑似照片的流出以及事发地点网友的跟风打卡,让此事俨然从一起本不具备多少公共价值的极端个例朝着失序的方向驶去。
当事人失范的行为显然是事件的起因,他应当接受惩戒,但在整个事件不断外溢的传播过程中,南宁地铁方面不负责地将视频流出,才是这起闹剧的幕后推手,地铁方面现在应该选择站出来接受质问,并公开监控视频究竟是经何人流向互联网的。
相比网友间的暴力开盒,公共机构下场泄露个体隐私,为偏好猎奇与窥私欲的舆论场喂料,带来的将是一场可怕的赛博狂欢。
近段时间以来,不乏争议事件中的当事人被公共机构泄露隐私视频的情况发生。比如前不久郑智化登机事件中,在机场致歉、争议风波本已告一段落后,本该由机场严格掌握的涉及郑智化隐私信息的登机视频竟然被自媒体和机构媒体发出,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而面对澎湃新闻记者的问询时,工作人员表示只有官微官网等渠道才代表机场官方,将核实视频流出情况。但结果,依旧是不了了之。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规定,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管理单位使用视频图像信息,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不得滥用、泄露;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用于其他目的。
相关法条对保护个人信息的审慎意在“最小必要原则”。不过,在个别公共机构,这些监控视角下本该严防死守的个人敏感信息,“一不留神”就出现在自媒体的手上,“一不留神”就让个例成为全网围观的公共事件,“一不留神”就造成了对当事人的巨大干扰甚至网暴,而这些明显违背程序正义的行为却鲜少得到追责,原因无他,因为深陷风波当中的被侵权主体往往都是“不完美受害者”,他们的言行都有瑕疵失范之处,而这些视频一经公布,当事人必然面临全方位社死,在自身形象已经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当事人必然没有底气也没有胆量站在聚光灯下维权。很难说,有关方面是不是正是拿捏住了这一点,才视个人信息保护的红线为无物。
从议程设置上来讲,也恰恰是个人隐私视频的公开,才让一起原本影响有限的极端个例,彻底溢出到社会层面,承担了本不该属于它的目光,占用了本不与它适配的公共资源,更不要说,其中还牵扯到可能被网友无端猜测所打扰到的无辜个体,马拉松牵手门带来的全网寻人的荒诞印鉴不远。
不过,在这些争议中,我们也不乏看到一些网友对泄露视频行为的支持。在“男子地铁站当众大便”一事中,有网友觉得“当当事人当众脱下裤子的时候,是不是他自己就已经放弃了他的隐私权呢?”“如果揭露不文明行为变成了违法,这种不文明只会愈演愈烈。”
然而,被侵权者可以失范,但公共机构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绝不能失守。这是因为相比言行有瑕疵的个体,视程序正义为无物的公共机构显然更可怕,更不要说公共机构因为由财政供养,它本该表现出更多容忍、克制、文明。
掌握数以千万计个人敏感信息的公共服务机构,如果视规则与隐私为无物,单纯为了“意气之争”就可以把个体粗暴献祭,这显然是一个危险信号——泄密者比违规者更危险。
评论员:李明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杨荷放
来源:热点情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