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没想到,上海也没想到,如今的中国广东省,已成为全国焦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00:30 1

摘要:这次重返广东,我用了一个月时间,踏遍了它二十一个地市的街巷。从珠江口的摩天楼宇走到粤北的青山古村,从潮汕的渔港码头逛到粤西的蔗田农庄,才发觉这片我年少时曾匆匆路过的土地,早已不是外界印象里“只有广深耀眼”的模样。北京的朋友提起它,还带着“外贸大省”的刻板认知;

这次重返广东,我用了一个月时间,踏遍了它二十一个地市的街巷。从珠江口的摩天楼宇走到粤北的青山古村,从潮汕的渔港码头逛到粤西的蔗田农庄,才发觉这片我年少时曾匆匆路过的土地,早已不是外界印象里“只有广深耀眼”的模样。北京的朋友提起它,还带着“外贸大省”的刻板认知;上海的同窗聊起,总以为“无非是高楼密集些”,可真正沉浸其中才懂,如今的广东,正以一种温润却坚定的力量,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这片占全国1.8%陆域面积的土地,承载着全国8.9%的人口,创造了近10%的经济总量,2024年GDP达14.2万亿元,增量稳居全国前列,用实打实的发展诠释着“多点绽放才是真强”。

01 全域突围:不止广深,21地市各有拿手好戏

广东的均衡力,藏在二十一个地市的各展所长里。很多人以为广东只有广州、深圳两座城在领跑,可这次行走才发现,从珠三角到粤东西北,早已形成“双龙头引领、多极支撑”的格局。2024年,深圳GDP突破3.5万亿元,广州紧随其后超2.9万亿元,两座城市如同广东的双翼,稳稳托举着区域发展;而佛山(1.3万亿元)、东莞(1.1万亿元)已然成为坚实的“第二梯队”,四座城市共同构成核心增长极,撑起了珠三角的经济骨架。

更让人惊喜的是粤东西北的奋起直追。湛江依托港口优势,临港产业集群营收突破3000亿元,海鲜加工、石化产业做得有声有色;韶关作为粤北生态屏障,绿色能源产业增速亮眼,风电、光伏项目在群山间铺展,既守住了绿水青山,也赚来了金山银山;梅州的客家文化产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沙田柚、客家盐焗食品通过电商走向全国,县域经济焕发新生。21个地市全部实现正增长,即便是曾经发展相对滞后的河源、云浮,增速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

县域经济的亮眼表现,更让这片土地的发展有了扎实的根基。顺德、南海、增城常年稳居全国县域经济前列,家电制造、汽车零部件、现代农业各自形成特色产业链;普宁的纺织服装、澄海的玩具制造、中山古镇的灯饰产业,一个个“小产业”做成了“大市场”,营收均突破千亿元。如今的广东,已有10座城市城区人口超百万,深圳跻身超大城市,广州、佛山、东莞迈入特大城市行列,全域发展的密度与活力,早已不输东部沿海任何省份。

行走在这些城市里,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在广州,老城区的骑楼与珠江新城的摩天楼相映成趣,早茶店里的烟火气与科创园区的忙碌身影共同构成城市肌理;在汕头,小公园的骑楼老街里,手艺人坚守着潮汕刺绣、工夫茶器具的制作,而滨海新区的跨境电商园区里,年轻人正将潮汕好物卖向全球;在肇庆,鼎湖山的清泉滋养着生态农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里,崭新的车辆正驶下生产线。这种“各美其美”的发展状态,正是广东最动人的模样。

02 赛事与烟火:一场狂欢点燃的文旅生命力

2025年夏天,广东的龙舟赛火遍全网,不是刻意炒作,而是源自刻在骨子里的民俗与热爱。从珠江干流到潮汕水乡,从珠三角的村落池塘到粤西的河涌港湾,近千场龙舟赛接连上演,开赛首月参与人数超百万,广州珠江河段、佛山汾江两岸的观赛人群绵延数里,网友调侃的“珠三角德比”“潮汕龙舟争霸”话题,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破60亿。这场全民狂欢的背后,是广东交通与文旅的深厚底气。

如今的广东,早已形成“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广深港高铁、广珠城轨、汕汕高铁串联起各大城市,从广州到汕头只需1.5小时,深圳到湛江也不过3小时。借着龙舟赛的热度,各地顺势推出“观赛+文旅”套餐:“观赛+丹霞山徒步”“观赛+开平碉楼研学”“观赛+潮汕古城寻味”,带动省内景区预订量暴涨380%。汕头推出“牛肉火锅+龙舟赛门票”组合,老字号火锅店的线上订单翻了4倍;肇庆的裹蒸粽搭配赛事周边,成为游客必买的伴手礼;顺德的双皮奶、姜撞奶借着赛事流量,线上销量增长200%,真正实现了“民俗流量”到“经济增量”的转化。

广东的文旅从来不是单一的风景,而是烟火气与文化底蕴的交融。在潮州,你可以在开元寺旁的老店里,花一下午时间学做潮汕工夫茶,看茶叶在盖碗里舒展,听店主讲老潮州的故事;在韶关,丹霞山的日出与南华寺的晨钟相映,徒步山间时,还能偶遇卖野生菌的村民,新鲜的食材转眼就能变成餐桌上的美味;在珠海,情侣路的海风里夹杂着横琴自贸区的国际化气息,逛完长隆海洋王国,再去澳门街吃一碗猪扒包,跨境文旅的便利让人沉醉。

2024年,广东接待游客超1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8万亿元。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无数细节的支撑:是景区里志愿者耐心的指引,是民宿老板贴心准备的本地攻略,是街头巷尾始终不变的地道风味。广东的文旅没有刻意迎合,只是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却让人心甘情愿地留下来。就像工夫茶一样,慢品才知真味,广东的美,也需要你慢慢走、细细尝。

03 湾区联动:打破“城乡区域差距”

曾经有人说,广东是“珠三角富得流油,粤东西北穷得发愁”,可这次行走下来,这种偏见早已不攻自破。如今的广东,“协同共进”取代了“两极分化”,粤港澳大湾区GDP突破13万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90%以上,成为拉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广深港高铁的开通,让“早晨在广州喝早茶,中午在香港吃烧腊,晚上在深圳逛夜市”成为日常。深圳的电子信息研发、东莞的智能制造生产、佛山的家电组装、珠海的生物医药创新,形成了“研发-生产-组装-销售”的完整闭环,产业链条的协同效应让湾区制造更具竞争力。广州的南沙自贸区、深圳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珠海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三大平台联动发力,吸引了全球的资金、技术与人才,跨境电商、金融科技、高端制造等产业蓬勃发展。

创新的“飞地经济”模式,让珠三角的优势资源辐射到粤东西北。深圳与河源共建产业转移园区,带动河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62%;广州与梅州合作打造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让梅州的工业产值实现质的飞跃;佛山与云浮共建石材产业园区,既解决了佛山的环保压力,又带动了云浮的就业与增收。如今的粤东西北,不再是珠三角的“后花园”,而是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南北发展差距较10年前缩小35%。

在惠州,石化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齐头并进,既为湾区提供了基础原材料,又承接了深圳的产业链延伸;在江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逐渐成型,成为湾区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在汕尾,海洋经济与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风电项目在海岸线上有序排布。这种“核心带动、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让广东的发展更具韧性与后劲。

行走在粤港澳大湾区,你能感受到一种“不分彼此”的融合氛围。在珠海横琴,澳门的年轻人可以直接用澳门币消费,创业享受与内地同等的政策支持;在深圳前海,香港的律师、会计师可以跨境执业,专业服务实现无缝对接;在广州南沙,来自全球的企业在这里扎根,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共同奋斗。这种开放包容的融合姿态,正是广东发展的核心密码。

04 硬核实力:多点绽放的“实力派”地市

广东的强大,从来不是某一座城市的独舞,而是二十一个地市的合唱。深圳作为科技创新的龙头,2024年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8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2万家,无人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街头巷尾的科创园区里,每天都有新的想法在萌芽、新的项目在落地;广州的生物医药、汽车制造产业根基深厚,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重要份额,老城市正焕发新活力。

佛山的家电产业享誉全球,空调、冰箱、洗衣机的产量稳居全国前列,如今正向着智能家电、绿色家电转型,智能家居生态链不断完善;东莞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早已不是低端制造的代名词,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的产量占全球重要比重,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东莞制造”正升级为“东莞智造”;珠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异军突起,疫苗、医疗器械的研发水平全国领先,同时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惠州的新能源产业势头正劲,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的产能持续扩大,成为湾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中山的灯饰、家具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古镇的灯饰占据全国70%的市场份额,如今正通过电商直播、跨境贸易开拓新市场;汕头的纺织服装、玩具制造产业历史悠久,通过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从“贴牌生产”走向“自主品牌”,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城市的硬核实力,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多年坚守与创新的结果。在东莞的工厂里,我见过工人师傅们为了一个技术难题反复钻研;在深圳的科创园区,我见过年轻人通宵达旦打磨项目;在佛山的车间里,我见过老字号企业的传承人既坚守传统工艺,又勇于拥抱新技术。正是这些平凡人的努力,撑起了广东的产业脊梁。

05 产业格局:从“双极引领”到“百业竞放”

很多人对广东的印象还停留在“外贸大省”“制造大省”,可如今的广东,早已跳出单一标签,形成“先进制造+数字经济+文旅融合+现代农业”的多元产业格局。2024年底,广东境内上市公司达723家,科创板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产业升级的成效有目共睹。

在先进制造领域,广东已形成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家电产业规模可观,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迅猛。深圳的无人机产业占据全球市场的重要份额,广州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佛山的智能家居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惠州的石化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这些产业既支撑着广东的经济增长,也为全国产业升级提供了“广东样本”。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让广东的产业更具活力。广州的直播电商、深圳的跨境电商、汕头的跨境物流,数字技术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在广州的服装批发市场,商户们通过直播带货,一天的销售额就能突破千万元;在揭阳的玉器市场,主播们用镜头展示玉雕工艺,让传统玉器走向年轻消费者;在茂名的果园里,果农通过电商平台直销荔枝、龙眼,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收入。

现代农业的发展,让广东的“米袋子”更稳、“菜篮子”更丰。珠三角的设施农业、粤北的生态农业、粤西的热带水果产业、粤东的海洋渔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梅州的沙田柚、茂名的荔枝、湛江的海鲜、肇庆的裹蒸粽,这些带着地域特色的农产品,通过冷链物流和电商平台,销往全国乃至全球。广东的农业不再是“看天吃饭”,而是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文旅融合的纵深发展,让广东的文化魅力持续释放。除了龙舟赛,广东的醒狮、粤剧、客家山歌等传统文化,正以更年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广州的粤剧艺术博物馆里,年轻人跟着老师傅学唱粤剧;佛山的黄飞鸿纪念馆里,醒狮表演赢得阵阵喝彩;潮州的广济桥上,非遗手艺人现场展示木雕、陶瓷制作技艺。这些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让广东的文旅更有内涵、更有温度。

如今的广东,不再是“广深独美”,而是二十一个地市各展所长、协同发力的“全域强省”。在这里,你能看到超大城市的繁华与活力,也能感受到中小城市的安宁与踏实;能看到先进制造的硬核实力,也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温润魅力;能看到湾区联动的协同效应,也能见证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行走在广东的土地上,我常常想起三毛笔下的远方——其实最好的远方,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他乡,而是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在认真生活、努力奋斗的模样。广东的强大,不是靠某一座城市的单打独斗,而是靠二十一个地市的并肩前行;不是靠刻意追求速度,而是靠稳扎稳打的积累;不是靠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是靠骨子里的务实与坚韧。

北京没想到,上海也没想到,如今的广东,早已超越了外界的所有想象。它用实践证明:真正的强大,是既有龙头引领的底气,更有全域共振的活力;是既能拥抱前沿科技,也能坚守传统文化;是既能创造经济奇迹,也能留住人间烟火。这样的广东,值得被全国瞩目,更值得被世界看见。

如果你愿意,不妨来广东走一走。在珠江边吹吹晚风,在骑楼里喝杯早茶,在水乡看一场龙舟赛,在山间寻一处静谧古村。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角落,都藏着发展的密码,都写满了生活的热爱。而这份热爱与坚守,正是广东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来源:乐多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