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总以为心脏的“报警信号”只出现在胸口。但真实情况是,腿,很可能才是最先“告密”的部位!在一项由中国国家疾控局2024年发布的慢病监测报告中提到: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已有超过38%存在不同程度的外周血管狭窄,
人们总以为心脏的“报警信号”只出现在胸口。但真实情况是,腿,很可能才是最先“告密”的部位!在一项由中国国家疾控局2024年发布的慢病监测报告中提到: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已有超过38%存在不同程度的外周血管狭窄,
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简称PAD)发病率近年增长了21%。很多人直到走不动路、甚至面临截肢风险时,才意识到——原来“腿发凉”不是老寒腿,而是血管堵了!这,就是误解。更出人意料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心血管健康指南中也特别强调,
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在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风险上升了2至4倍。换句话说,腿上的“堵”,其实是心脑血管出大事前的“前哨战”。但为何“腿”的报警,人们总是听不见?因为症状太容易被误会了。走路走几步腿就酸痛、发凉、抽筋,甚至一停下来就缓解……
这不是“年纪大了骨头不好”,而可能是医学上所说的“间歇性跛行”。这是一种典型的血管狭窄引发的缺血症状,偏偏在中老年群体中,常常被误诊为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问题出在哪?这背后,有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健康盲点”。
2025年4月,国家心血管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年度报告》指出:基层医疗机构对外周动脉阻塞症识别率仅为29%。也就是说,每10位腿部不适的老人中,有7人没能被及时判断出是“血管堵塞”!为什么?因为大部分人都以为血管堵了只会心梗、脑梗,没意识到腿也会“堵”。
但真正的反转在这里——有研究显示,约62%的动脉硬化患者,首发症状其实出现在腿上,而非心脑!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能早点识别腿部的异常,就能提前“拦住”更严重的后果。可怕的是,这种“腿部报警”往往在北方地区更被忽视。
为什么?因为气候寒冷,很多中老年人将“腿凉腿麻”归因于天气或风湿,在北方65岁以上人群中,PAD漏诊率高达72%(数据来源:2024年吉林省卫健委慢病筛查项目)。而南方虽然湿热,但由于生活节奏慢、关注度高,早期就医率比北方高出约34%。
这就形成了明显的“地域误判差”:同样是腿疼,南方人警惕血管堵,北方人以为是风湿寒!但究竟,血管堵塞为什么会“找上腿”?从医学角度看,动脉粥样硬化(即血管内壁沉积“脂质斑块”)是主要病因。
这些“斑块”就像水管里的锈块,越积越多,导致血流变慢,氧气和营养送不到腿部肌肉——于是走几步就“没劲儿”、疼、抽。最早堵的,往往就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腿。就像河流,源头水急,越靠下游越容易淤泥沉积。你的腿,就是血流的“下游”。
而最常见的“信号”就是:走路时小腿酸痛,一停就缓解。这并不是什么“筋骨老化”,而是肌肉在“缺血报警”。更关键的是,这种“间歇性跛行”一旦出现,就说明血管堵塞程度已达50%-70%。可怕吗?当然!
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堵”了这么久!2024年一项对北京、成都、哈尔滨三地近8000名中老年人的调查发现:超过60%的人对“腿疼可能是血管问题”毫无认知,而在其中已确诊为PAD的人群中,平均延误就诊时间达14个月。
这不是一个月、两个月,是整整一年多的“无知性等待”。而这14个月,足够让血管从70%堵塞发展到90%以上……这正是很多“刚走两步路就突然晕倒”的老人,其实早有“腿部预警”的原因。问题来了:
如果腿疼不是骨病,那还有什么征兆可以早点发现?答案揭晓:脚背脉搏消失,是最早的“无声信号”之一!在专业体检中,医生会触摸脚背动脉,如果脚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几乎可以确认有中重度的动脉狭窄存在。
但遗憾的是,这一简单的检查方法,在普通就诊中几乎被忽视。这,就是“被遗忘的诊断法”。这种“沉默的危险”在中老年男性中尤为突出。据2023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数据,男性患PAD的比例是女性的1.7倍,吸烟者更是高达3.2倍!这与吸烟对血管壁的损伤密切相关。
就像长年累月在水管里烧开水,水垢越来越厚,最后水都流不动了。而血管呢?一旦堵塞超过90%,不仅腿走不动,部分人还会出现脚趾发黑、皮肤温度下降,甚至坏死的风险。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中真实发生的事。
但好消息是——我们可以在它“彻底堵死”前,做出改变!只要能在“跛行”阶段识别,就有机会扭转局势。第一,要高度警惕“走路腿疼一停就缓”这种症状。这类症状不是疲劳,而是血流不足的信号。发现后,应及时进行踝肱指数检测(ABI),
这是一种通过测量脚踝与手臂血压比值的无创方法,能迅速判断血管通畅度。第二,关注“脚背动脉”的搏动变化。这不是医生的专利,家人自己也可以学会简单触摸检查。如果摸不到脉搏,就该引起高度警惕。
第三,警觉“单侧腿冷、发麻、不对称”的异常感受。正常情况下,左右腿温度和感觉应基本一致,一旦出现“单侧异常”就很可能是血流问题,而不是普通的坐骨神经压迫。这三点,是“内行人才知道的秘密”,也是许多有经验的医生最关注的“早期信号”。
如今,国家层面也在加速这一问题的解决。202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慢病防控三年计划》中,已将“外周血管病筛查”纳入重点干预项目之一。这意味着未来三年,越来越多的基层医院将普及相关知识和检测。但政策再好,也需要每个家庭的配合。
尤其是子女,要学会从父母“走路方式的改变”中,读懂他们身体的语言。如果你发现爸妈开始“走几步就要停”,不要只说“你老了”,而要关心一句:“是不是腿疼?是不是走不动?”一句话,可能救一条腿,甚至一条命。
写到这里,或许你会问:那我的腿偶尔也疼,是不是就一定是血管堵了?当然不是。但如果你年过50,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胆固醇偏高等情况,同时出现腿部异常,那就必须高度重视。血管堵塞从来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是一点点累积,一步步沉默演进的“隐形杀手”。
而腿,就是你最先能“看见”的预警灯。请记住:腿,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也是最早给你“示警”的地方。今天你忽视它,明天它可能就让你寸步难行。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资料:
1. 中国国家疾控局《2024年中国慢病监测报告》
2. 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2023)》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23年动脉硬化闭塞症流行病研究》
4. 吉林省卫健委《2024年慢病筛查项目数据分析》
5. 国务院办公厅《2025年慢病防控三年计划》
来源:郑医生健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