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策为纲,织密卒中防治保障网”圆桌会议总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1:19 1

摘要:2025年中国脑卒中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顺利召开。其中,“中风识别强基行动”分会场吸引了超过200名学者专家参会。为进一步推动卒中防控工作,从理念倡导阶段迈向政策引导下的地方体系化执行阶段。“中风识别强基行动”分会场还专门组织了以“以政策为纲,织密卒中防治保

2025年中国脑卒中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顺利召开。其中,“中风识别强基行动”分会场吸引了超过200名学者专家参会。为进一步推动卒中防控工作,从理念倡导阶段迈向政策引导下的地方体系化执行阶段。“中风识别强基行动”分会场还专门组织了以“以政策为纲,织密卒中防治保障网”为主题的圆桌会议,聚焦政策协同、多维治理、创新模式等核心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邵瑞太教授,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白薇副区长,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卫生健康局张刚局长,江苏省海安市卫生健康委仲重阳副主任参与了圆桌会议。圆桌会议由健康报社首席编辑夏海波主持。

讨论伊始,吉训明院士围绕我国卒中防治的战略定位进行了开场发言。他强调,卒中防控必须迈向“前移干预、主动预防”,把风险识别、健康管理和干预体系真正落到社区和人群端;预防才是最具成本效益,也是最符合国情的策略。他指出,强基不是概念倡导,而是要在省级专委会、专科联盟和基层体系层面形成可核查、可操作的能力建设机制,推动专家力量真正下沉,训练基层、赋能基层,让基层不只是“接转诊”,而是成为卒中识别与防控的第一线能力单元。

同时,吉训明院士提出,要坚持以“中国数据回答中国问题”。依托国家百万减残工程、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等平台,围绕我国真实需要组织科研,形成经得起验证、在基层可用、成本可控的技术与方案,为形成符合国情的卒中防治策略积累证据支撑。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经验

背景:萍乡市是江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人口约200万,该市的湘东区常住人口约30多万,60岁以上占总人口的1/4。近年来,湘东区卒中防控方面,通过构建覆盖全区的慢性病管理体系、强化急救网络以及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取得不错成效。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白薇副区长:在2022年底进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以前,我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占全部死因占比高达47.15%,高血压、糖尿病等与卒中发病密切相关的基础病患病率合计超过40%。分析其根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受制于设施设备落后、医疗服务能力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等现实原因,县区特别是乡镇村在卒中防治方面几乎可以说是全方位落后。对危险因素管理粗放,早期识别和诊断能力弱,急救转诊流程不畅,康复与随访管理缺位。

为了改变基层卒中防治的落后局面,我们以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破局抓手,抓住区、乡、村医疗机构责任、利益、服务体系整合的契机,通过“网格筑基、急慢协同”的模式探索出一条兜牢卒中防治基层网底的湘东经验。

湘东区在原有区、乡、村三级体系基础上,把网格(村小组)、村民自己也纳入进来组成五级网格,将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嵌入基层网格,建立慢病管理示范村并推广“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模式,即:依据居住聚集地建立管理小组,小组组长经过规范化培训,使用统一配备的蓝牙血压计、血糖仪,承担患者就近血压、血糖测量的监测和动员工作,实现指标能监测、控制可达标。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因地制宜开发了简单、好用的慢病管理信息化平台,能接收自动上传的数据,能实施对异常数据进行预警,能对数据进行分层监控,上通区级医院,下联患者本人。目前,全区已建成66个慢性病示范村,264名专兼职网格员投入工作,投放设备600台,规范管理人数从1.1万提升至4.2万,年底有望突破5万。2023年启动急救网络建设至今,溶栓例数从6例次预期增长到60例次,DNT中位数从66分钟缩短至37分钟,ONT平均值从205分钟降低到137分钟。

白薇表示,在具体的防控工作里,一线医务人员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从最初不被理解与认可,逐渐转变为被接纳、被需要,并且从成功筛查出高危卒中患者的工作中获得了职业成就感,进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山东聊城市冠县经验

背景:聊城冠县常住人口约70万,近年来其卒中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构建了一套覆盖全链条的防控体系。2023年9月获批 "健康中国中风识别行动"全国首批、山东省唯一试点区。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张刚:冠县在卒中防控上形成了覆盖宣教、能力、筛查和管理的全链条推进模式。2023年9月作为“健康中国·中风识别行动服务后,全县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抓科普宣教。县卫生健康局会同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在城乡主干道、广场、商超等粉刷标语、悬挂条幅2900余条;组织医疗机构制作“冠县话讲中风”等小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进行宣传,同时组织100名医疗专家、培训108名干部职工成立宣讲队,科普脑卒中防治知识;针对老年人为主要卒中高危人群、冠县老年人又喜爱豫剧这一实际情况,会同县文旅局邀请梨园春擂主团队,以《远离中风》为主题创作了豫剧、山东快书等戏剧作品,通过“送戏下乡”到村庄社区进行巡演。

第二,抓能力提升。在牵头单位聊城市脑科医院的指导帮助下,一是优化了2个卒中中心、1个卒中单元的绿道建设,使我们的DNT平均时间从之前的45分钟以上缩短到37分钟以内;二是提升了2个卒中中心医务人员对脑卒中识别、治疗以及卒中地图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使再灌注治疗率由之前的50.5%提升至62.4%,卒中地图使用率达到了100%;三是还培训乡村医务人员1740人次。以辛集镇中心卫生院作为基层溶栓试点,已开展溶栓手术超过200例。

第三,抓筛查防治。一是抓“30岁以上知血压行动”,在县乡医疗机构就诊系统嵌入“首诊测血压”程序;此外从2024年开始,我们组织18家基层医疗机构成立工作队,开展了对30岁以上居民入户测血压行动。二是在做好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的基础上,2024年县财政拿出400万元对全县60—64岁常住居民进行免费体检,目前又正在开展55—59岁人群的体检工作,持续推进脑卒中筛查工作。

第四,抓健康管理。专门开发了冠县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对乡村医生开展高血压等慢性病随访进行考核,并和基本公卫服务补助发放相挂钩。同时,研发了村庄健康地图,给乡村医生提供“三高”等慢病人群分布等有关情况,帮助做好随访服务。

江苏南通市海安市经验

背景:江苏南通下辖的海安市是常住人口80多万的县级市。近年来,海安构建了“市—镇—村”三级联动的卒中防控体系,完成了约40多万人次筛查,并将溶栓时间压缩至37分钟。

江苏省海安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仲重阳:海安市围绕“市—镇—村”三级联动,构建起“村级哨点、乡镇筛查、县级救治、市级保障”上下贯通的全链条卒中防治网络,用时8个月,筛查30岁以上人群41万人,目标人群筛查率达60%。海安市通过网格化前移触点、流程化贯通救治和信息化支撑管理,推动卒中防控从风险识别到治疗康复的全链条闭环。

在村级,卫生室作为“心脑健康哨所”开展危险因素初筛、随访与数据录入,成为百万减残工程触及居民的“神经末梢”;镇级防控站提供筛查、慢病管理、急救与康复一体化服务,是连接基层与市级医院的关键节点;市级医院打造卒中减残中心,优化绿色通道,实现院前院内救治一体化联动,强化医共体内部协同。

仲重阳表示,通过“前移识别、分层管理、持续干预”,海安实现了从预防、筛查、救治到康复管理的全周期覆盖,为真正打通基层卒中防控“最后一公里”奠定了现实基础。

圆桌会议总结

我国著名公共卫生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邵瑞太在总结时表示,湘东、冠县、冠县的成功实践非常亮眼,但其中也深深烙下了各地区特有的资源、文化或治理特点的烙印。这也提示地方政府在制订相应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多样性。无论是慢性病管理还是卒中防控,都必须用系统化思维来构建“发现—干预—评估—改进”的完整链条。政策是否有效,不在于口号更响亮,而在于能否沉到机制层、流程层和执行层,是否能够把“看得见的做法”转化为“留得住的能力”,把阶段性亮点变成可持续的治理力。

会后,现场形成共识:强基不是短期项目,而是长期能力建设;卒中防治也不只是医疗条线的责任,而是要在治理体系和执行体系中形成持续性的常态化机制。与会嘉宾认为,下一步要在政策衔接、能力下沉、工具落地和数据积累上持续推进,让基层的真实问题能被看见、可被回应,让不同区域的成熟经验能够真正进入“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一场会议结束,工作仍在继续。2026年的重点,不是再证明“为什么要做”,而是把“已经能做到的事情”持续做深、做透、做实。(供稿人:夏海波 王颖)

本文来自【国家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李粒粒LiLiLi

相关推荐